摘要:文章分析了應急物流的概念,指出了應急物流系統不同于普通物流,并提出了應急物流系統建設中的難點問題。
關鍵詞:應急物流;特點;難點
2008年春節前后的一場特大雪災,讓我國許多地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搶險救災和災后的重建工作中,許多人開始了解和熟悉“應急物流系統”這個詞。的確,在近年來的“非典”、“雪災”等事件中,各地的應急物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就應急物流體系建設中的難點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以促進我國各地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
一、應急物流的概念
所謂應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管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事件,還是2005年的禽流感,這樣的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或者是衛生事件,都會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必然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而單靠市場經濟機制的自我調節,很顯然不可能解決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的運送問題。因為突發事件往往伴隨著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樣的特殊時期,市場經濟的功能會減弱,甚至完全不起作用。比如非典時期,在深圳特區就有一瓶白醋賣出一百元天價的事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社會的物流體系發揮其應急功能。
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強調物流的效率,又強調物流的經濟效益;而應急物流在許多情況下更強調物流效率,但是沒有物流的經濟效益產出,或者在很多情況下,應急物流是強調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這也就決定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成為了應急物流的提供者。應急物流系統往往弱化了經濟效益,而強調社會效益與物流效率,在這樣的條件下,單靠追求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是無法提供的。
二、應急物流系統的特點
(一)應急物流系統建設中的政府主導性
應急物流的體系和機制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完善應急物流的基礎保障外,還涉及應急物資的籌措與采購、應急物資的儲備與調度、運輸與配送等方面,而這些工作需要一個機構來組織協調,才能順利完成。應急物流建設中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不可能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來提供,所以這個協調機構就只能是由各地政府根據應急方案從各單位緊急抽調人員臨時組成的。
(二)應急物流系統建設的全民參與性
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雖然以政府為主導,但這并不意味國家的其他公民、普通的企業就可以袖手旁觀。歷史經驗表明,應急物流是整個社會功能的體現,往往需要整個社會的全民參與。比如非典時期和雪災時期的相互救助,都需要依靠全民參與才能取得應急條件下的最后勝利。
(三)應急物流系統建設中的效率性強于效益性
應急物流系統不同于一般的物流系統,應急物流系統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系統的六個基本要素外,還具有特有的要素“時間”。所以,由于應急物流的突發性特點,在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中,我們往往更強調應急物流需求的效率性,也就是強調在最短的時間里能將一些緊急物資運輸到目的地,而不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般物流系統建設所考慮的投入產出對比下的效益性。
三、應急物流系統建設中的難點問題
(一)成立應急物流指揮機構
在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的緊急狀態下,產生了應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應的指揮機構和運作系統,對各種國際、國內資源進行有效地協調和調用;及時提出解決應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組織籌措、調撥應急物資、應急救災款項;根據應急物流需要,緊急動員相關生產單位生產應急救災物資;采取一切措施協調、疏導或消除不利于災害處理的人為因素和非人為障礙。因此,各級政府有必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結合政府結構和物流的運作流程,建立一個常設的、專業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對應急物流的建設進行全面指揮。
(二)建立準確、可靠的信息情報系統,重視信息的準確傳遞
在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中,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系統非常重要。以2008年受雪災影響的廣州火車站為例,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不暢,沒有及時、準確地發布運輸信息。火車受阻,在旅客滯留的最初兩天,廣州火車站廣場上的大型電子公告牌上沒有發布任何消息,后來車站開通了廣播喇叭,進行語音播報。但是可以想象,十多萬人聚集的廣場上人聲嘈雜,稍微離得遠一點,人們就什么也聽不到。維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也無法為旅客提供實質性信息,甚至已經可以預見未來幾天無法開車,鐵道部卻還在賣票。廣州市地方政府呼吁農民工在當地過年,鐵道部卻說只要幾天就能處理完滯留旅客,致使幾十萬旅客滯留廣州站。應急物流指揮中心的信息情報管理系統的建設工作是中心工作的重點,中心能否在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全在于該系統的準確與可靠性。因此信息情報管理系統的建設不僅僅是指軟、硬件或網絡的建設,更重要的是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和通過信息對業務的調控能力等。同時加強公共信息的共享與溝通促進公共信息系統暢通需要規劃并建立一個聯合信息中心,對所有的信息進行一元化管理。配置信息官員,同時向媒體發布持續的信息,使公眾通過媒體了解政府信息,避免接受虛假或誤導性信息,樹立政府的形象。搞好通訊系統的技術支撐和設備更新工作,促進機構間的協作和信息溝通。
(三)運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和手段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還存在減災裝備和儲備物資技術水平落后的局面,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應強調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和手段的運用,大力提高搶險手段的機械化水平和隱患的探測手段。對于突發性的重大險情,加大技術方案和技術手段的儲備,提高重大風險的應變能力,如避難指揮系統。進行現代應急理論和應用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加強重大技術攻關,發揮科技在應急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應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強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遙感RS、計算機、通信等先進技術在應急信息系統、指揮決策支持系統中的應用。加強對外交流,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設備,提高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水平。
(四)鼓勵公眾參與,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應急物流系統的建設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要想更快、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強對群眾的引導,廣泛發動群眾,營造一個良好的、全民參與的氛圍,同時加強與促進志愿者的參與和加強對志愿者的管理。應當制定與志愿者、社區相銜接的統一管理救援物資和捐款措施,并指定一個專門機構,加強救濟資金的統一管理。
(五)建立應急物流系統中的信息披露機制
應該明確一點,應急物流系統一般情況下都是與災害事件相關的。在這種特殊時期,人們對于信息的及時發布特別關注。所以,應急物流系統中所涉及的公共信息不同于國家安全信息,應該及時、公開、透明地披露,以達到穩定社會和公眾信心的目的。同時開展災情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公眾對政府的監督,提高各級政府的災害管理能力,開展社會公眾災害應對教育和演練。另一方面,公眾如果了解了各種災害發生的過程,掌握了一定的災害自我保護的技能,也有利于增強全社會對于預防災害的心理、行動和物質方面的應對能力。
四、結束語
應急物流系統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投入與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精心組織下,在全社會共同努力和參與下,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個高效的、功能齊備的應急物流系統,為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