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為主要目的的中外合資企業,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艱難歷程,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無疑有利于中國企業今后的發展和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招商引資。文章歸納了十大問題:資產流失、負債經營、資金和設備的引進、外購外銷、對外依賴、財務控制、工資分配、董事會制度、控股地位、稅收及利潤流失。
關鍵詞:中外合資企業;招商引資;資產流失;設備引進;產品外銷;利潤流失
以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為主要目的的中外合資企業,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新型企業。在走過了二十幾年風雨歷程之后,我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這是否應該引起中方合作伙伴的反思?通過中外合資方式,中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并通過技術外溢和擴散等途徑帶動了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技術升級;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培養了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擴大了產品出口,增加了外匯收入。但與此同時,對其存在問題我們絕不能視而不見。
廣東廉江引資1669萬美元建成水廠后空置8年,當地政府不惜頭頂著“不誠信”和“破壞投資環境”的“罵名”,堅決不履行合約。原因在于,如果當地市自來水公司履約合作經營30年后,減去合作的收益后仍虧損55億元,而合作方中法水務將獲純利81億元。
類似問題還有很多。綜觀寧夏幾起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往往是“政府積極、企業憂心、結局鬧心”。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由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和日本山崎馬扎克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組建,于2000年正式開業。當時中方控股,日方以技術入股。公司開業以來,一年建成投產,兩年實現贏利,三年達到設計能力,創造了國內新建機床生產企業的奇跡,也給國內同行企業帶來了許多全新的理念。就在經營良好的階段,日方突然改變初衷,提出終止合資,要么日方退出,由中方經營,要么中方退出,由日方經營??此苾蓷l路,實際只有一條路,中方只有退出的份!因為在幾年的時間里,中方根本沒有掌握日本的技術,如果接受企業,機床廠就是一堆廢銅爛鐵。經調查發現,當下西部一些省區仍然無視客觀條件,盲目熱衷于引進外資,“合資之痛”時有發生。有關專家指出,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政府短期的政績利益壓倒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利益。
通過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引進資金,引進設備,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由于我們的經驗不足,多數合資企業的發展欲速不達,外商合資不合作,設備不配套,投產不達產,許多企業日趨虧損,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本文在此將中外合資企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
一、中方資產流失問題
中外合資企業創建初期,可能出現的問題:低估、甚至不估國有資產,表現在中方以實物入股時,只按賬面凈值或約定的折價辦法入股,而土地使用權不估價,不計入出資額中;評估僅以有形資產為對象,而忽視了對商標、專利、信譽等無形資產的評估;在涉及技術轉讓或交易的合資企業中,國內價格折價偏低,而當國外技術轉讓入股時,往往由于缺乏信息或其它原因使外方技術折價偏高。
二、負債經營問題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大多數企業都是靠銀行貸款舉債經營的。按中國相關政策規定,合資企業經營資本的比例只需要50%,其余部分可向銀行貸款。問題在于:中國的“公司法”2006年1月才開始實施,而“破產法”,2007年6月才開始實施。此前,中國的《中外合資企業法》和《公司法》有很多不夠健全的地方,一旦合資經營企業發生虧損倒閉,由于貸款來自中方銀行,所以大部分風險要轉嫁到中方銀行。借貸資金的比例越大,銀行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三、資金和設備引進問題
在投資形式上,外商一般不直接出資,而是通過設備投資,在代購設備中抵算,出資數額難以明晰。特別是設備購進后,外商大都合資不合作,不顧企業能否投產達產,只要企業盈利,就要按合同上的投資比例分紅;在引進設備上,一些國外設備商往往利用中方對國際設備行情了解不多的弱點,把早已淘汰或落后的設備說得至真至善,同時施以邀請出國、贈送轎車等手段,利用中方國有企業部分官員的弱點、采取“政府公關”、“規避法律”等手段,達成中方依賴其代購設備之目的。結果引進的設備不是型號不對,就是前后不配套,或是國際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淘汰產品。
四、外購外銷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設備、原材料都是由外商負責購買,產品外銷幾乎都是依賴投資的外商,進、銷權均由外商操縱,渠道、手段、價格等均由外商控制,結果是外商掌握進、銷價,商業環節的利潤歸外商獨得,工業利潤仍按股分紅。這樣即使最后合資企業不景氣,而外商在前幾個環節已獲取了利潤,獲利目的已然達成。外銷事宜完全由外方全包,中方無人涉足。商務聯系、業務洽談、銷售合同的簽訂、裝船運輸等等一系列貿易程序,都由外方辦理。投資外商實際上又成了海外銷售的代理商或包銷商。甚至,外商為取得代購原材料和設備的權力和利益,即便賣不出去也可以承諾產品包銷。這些都是無從考證的。這種合資不合銷的管理辦法,是違背合資企業的宗旨的。
五、對外資的依賴問題
技術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單純依靠合資由跨國公司引入先進技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跨國公司一貫依靠技術壟斷來實現其對市場的不同程度的壟斷,而且往往對市場壟斷程度越高,就越不愿將技術轉移給東道國??鐕究粗氐氖菛|道國的市場,不會心甘情愿地在這個市場上培育出一個強勁的對手。中國企業永遠只能獲得即將過時的生產技術。在當代國際分工中,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管理技能和銷售技能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基礎。中國的企業一般還不具備這種能力與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地被跨國公司卷入國際分工活動,這就造成其在參與國際分工中對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銷售渠道等方面的依賴。
六、財務控制問題
由于中方談判人員缺乏經驗,沒有認識到合資企業財務控制的重要性,因而沒有明確財務賬簿應設在合資企業的注冊地。財務帳薄是經營狀況的顯示器,中方失去這個顯示器,就很難掌握企業經營運轉的真實狀況,這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外雙方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平等互利成為一紙空談。
七、工資分配問題
中外合資企業的工資福利制度,應當允許與國營企業有所差別。在合資企業內部,中外員工的工資報酬也應允許有差別。既然是同一個企業,就應當有一個工資標準。這個工資標準應當打破國內流行的“大鍋飯”,實行按勞取酬,允許員工之間因貢獻不同,工資數額不同。特別是外籍員工與國內員工之間,工資數額可以有較大的差距,但不能懸殊過大。利益分配不公影響企業職工的忠誠和責任感,使得企業員工的人力資本效益難以充分挖掘,影響了公司整合效益的發揮。
八、董事會制度問題
中外合資企業實行董事會制度,董事長、總經理這些高級管理人員的產生是根據各中外雙方的股權比例決定的。在中方控股時代,這些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職位都由中方人員擔任。而在外方取得控股權之后,這些職位人員的權限受到了限制或換上了外方人員。此外,董事會中中方利益主體多元化,一是中方的行政主管部門;二是原派生出來的中方合資企業的母公司;三是當前中方合資企業中的中方代表。各方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這就削弱了董事會內部中方的領導職能。中方由于不能深刻理解資本運營的規律,沒有掌握股權策略的運用,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沒有利用股權比例在合資企業里的核心控制作用,造成了“該得到的沒得到,不該付出的卻付出”的沉痛教訓。
九、控股地位問題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中方一般很難控股,即使創建初期處于控股地位,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產品知名度的提高,外方提出“增資擴股”,追加投資以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企圖達到取得控股地位、控制整個合資企業的目的。在此情況下,中方一般因資金緊張,無力追加投資,最終致使外方由非控股轉為控股,不僅取得了利潤分配的主動權而且還取得了經營的決策權。他們依仗的是雄厚的財力物力,高科技的設備儀器,以及享譽國際社會的商標品牌。而中方由于流動資金的匱乏,往往只能以土地、廠房、部分設備等實物資產為主,參與這場實力懸殊、顯失公平的增資競賽,處于幾乎被拖垮的危險境地。
十、稅收、利潤流失的問題
翻開一些中外合資企業賬冊,中方投入資金不少,實收資本不多;企業規模小,管理落后,技術水平低,流動資金短缺,VsWzSjsPsabktyQycs91Ng==產品質次價高,外銷、內銷無路。這樣的中外合資企業,即使數量再多,產值再高,也不能產生良好的效益。
企業“虛虧實盈”,效益差?,F在有的中外合資企業一方面報虧損,另一方面外商還在不斷地投資。因為表面虧損是假,利潤實際轉移才是真。在外方取得控股權地位后,引進技術要靠外方決定,技術轉讓、特許權轉讓即商標轉讓,也要受外方控制,外方由此有意作價不合理,轉移國內利潤。最突出的表現是通過與境外關聯企業交易,利用轉讓定價手段來達到避稅的目的。由此充分暴露出了中國引進外資過程中的稅收、利潤流失的問題。外國企業利用中國法律的不健全性,導致了難以預料的稅收利潤流失。
二十年風風雨雨,合資企業在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是,“以市場換技術”為核心目標的合資企業,并沒有完全實現它最初的夙愿。雖然伴隨著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合資企業對外方資金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但是,在不少領域,中方還是不可避免地依賴外方的技術。
許多地方為了加快發展本地經濟,競相以本地的好企業為重點,規定時限對外招商引資,甚至為了防止落后其他地方,不惜答應外方種種苛刻條件,而外方則借此機會加速并購國內排頭兵企業。經濟要健康發展,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不可或缺,但不能無視國家產業的安全,盲目操作。市場經濟必須要以市場為主,無論是合資重組,還是并購,都是企業的經營行為,自然應該由企業來主導。一些業內人士坦言,在政府強力主導的合資重組中,中國的企業家們就像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其中滋味苦不堪言。
目前,世界500強中,大多數工業企業已經在華成立了合資企業,以汽車工業為例,通用、福特、大眾、雪鐵龍、菲亞特、豐田、本田……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已進入了中國。隨著中國外商投資產業政策越來越寬松,外商市場準入的門檻和成本有所降低,在中國“入世”后,一些競爭性行業逐步放松股權限制,外商增資比例更高。增資比例的提高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外方期望控股?面對后合資時代,中國企業應如何吸取教訓,究竟應該采取何種對策?
“合資-控股-獨資”,外商投資趨勢的變化,給走向后合資時代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課題,反省二十年來的合資道路、抓緊提高自身實力、創造更好的合資環境,是我們面臨的選擇。畢竟,對企業的控制權是體現投資者意志的最直接反映。對于掌握了核心競爭力、又建立了良好機制的中方企業,掌握控股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得已放棄控股權,也是為了能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學習更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為了能更多獲利。如果這些目標真能實現,并為以后獨立運作新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暫時放棄控股又有何妨?這恐怕才是中國企業迎接后合資時代的正確態度。
參考文獻:
1、張秀.廣東廉江引資1669萬美元建成水廠后空置8年[N].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