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貴州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案例,分析了文化產業對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貧困地區脫貧等方面的區域經濟效應,從產業重點、產業主體、產品供給等多方面提出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欠發達地區;經濟效應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一規定的文化產業概念及分類,我國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2005年,貴州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0億元,文化產業初步形成了文化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影視服務、文藝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等9大類77個細目的較為完備的文化產業體系。在文化產業的三大層次中,2004年,以新聞、出版、廣電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行業為主的“核心層”、以網絡文化、休閑娛樂、旅游文化、廣告及會展等為主的“外圍層”、以從事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組成的“相關層”的經營收入之比分別為36%、13%、51%,從業人員之比分別為52%、22%、26%,文化產業核心層舉足輕重,外圍層發展迅速,相關層初具規模。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尤其在貴州這樣的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正在逐步顯現出其區域經濟效應。
一、拉動GDP增長
2000年以來,貴州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24.79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0億元,增加了21%,高于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長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1.52%,增加了0.04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97%,拉動GDP增長0.2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有所增強。
二、改善發展環境
貴州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差距,包括觀念落后,體制滯后,信息不靈,知識陳舊,管理經營不善等等。文化對貴州經濟發展具有先導作用。一是通過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展示,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增強了對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堅定性,看到貴州發展文化產業的希望,增強經濟發展的信心。二是創新發展觀念,進一步克服重經濟,輕文化,或先發展經濟,后發展文化的傾向,樹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互動意識,共同促進發展。三是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勞動力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資源。四是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改革、組建、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主體,確立了文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和產業的競爭力。五是多渠道拉動投資,文化領域的資源配置逐步由計劃轉為市場,原來靠上級政府劃撥資源搞文化項目的傳統方式被改變,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投資的不足。
三、促進欠發達區域資源的開發
貴州不僅有礦產、能源、生物、旅游等資源優勢,還有文化資源優勢,是“民族之都”、“文化千島”。貴州文化資源優勢主要體現為凝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地貌文化資源,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和長期積累的當代現實文化資源,并具有鮮明的貴州特色。通過將文化特色強、市場潛力大的文化資源優勢與人才資源、技術資源、資本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把資源轉化為產品,轉化為品牌,初步形成了以貴陽市為中心的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產業帶,促進了區域性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區域產業布局的優化。
四、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一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對有形資源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增長方式粗放,單位能源資源的貢獻率仍然較低等結構性矛盾。二是推動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文化與電子產業、信息產業的融合,商業、旅游、文化產業復合、功能疊加,以及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融合,創造出經濟效益倍增放大的“邊際效應”,提升經濟發展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質量。三是提升經濟發展的文化內涵,發揮文化對物質產業的整合效應,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產品價值和經濟質量。
五、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貴州以紅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喀斯特生態文化、歷史文化為發展重點,充分挖掘開發和提煉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使之與自然風光相結合,形成具有貴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較高的旅游產品,使貴州文化旅游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根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貴州旅游總收入在全國的排序,從2003、2004、2005連續三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6年的21位,2006年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387.05億元,比2000年增長89.02%,旅游業駛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另外,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科技、交通、餐飲等許多相關產業的長足發展。
六、擴大就業
文化產業產生的就業機會有兩種:一是直接就業機會,它是由文化消費直接產生的,包括各種文化單位中的就業人數;另一種是間接的就業機會,它是由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其他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如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制造業及交通業等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僅從直接就業機會來看,貴州省2004年文化產業法人機構從業人員為7.06萬人(不含個體戶數),除去“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行業的從業人數后,文化服務業的直接從業人員為6.12萬人,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省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57%,文化產業為社會就業提供了部分崗位。
七、促進消費結構調整
文化產業發展是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相對于物質產品而言,文化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高。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收入水平達到1000美元左右時,文化旅游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將高企;當人均收入水平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文化產品需求的彈性將急劇升高。2006年,貴州省人均生產總值只有736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67美元。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是514.42元,比2005年的428.5元增長了20%。從未來來看,隨著貴州城鄉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文化消費將逐漸從社會消費的邊緣逐漸向社會消費的中心轉移。
八、促進貧困地區脫貧發展
在邊遠貧困地區,貴州把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作為推進文化產業的切入點,在發展城郊性的農村觀光度假系列產品,依托大型旅游景區發展鄉村觀光與體驗系列產品,發展文化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的鄉村深度體驗性產品等方面重點突破,逐步形成了蘭花模式、鐵西模式等,涌現出了鄉村文化旅游的典型。貴州鄉村旅游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鄉村旅游工作的聯系點和向全國推出的示范點。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促進了貴州邊遠貧困地區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作為欠發達地區,貴州不應該只看到自己與先發地區相比存在的劣勢,更應該看到許多潛在的后發優勢。貴州省文化產業要發展成為主導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在善于利用后發優勢的同時,盡力規避后發劣勢,要在產業重點、產品供給、產業結構、產業鏈條、產業布局、發展要素和發展體制等多方面進一步做好工作。一是實施特色產業突進戰略,以文化旅游業突破口和重要載體,加快發展演藝業,組建影視廣播集團,做大做強新聞出版業,大力發展休閑娛樂業,實現產業重點突破。二是實施品牌帶動和發展創新戰略,依托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歷史文化、節慶資源、民族民間工藝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三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外圍層”、“相關層”等產業和市場屬性明顯的行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培育和壯大報業、出版、演藝、文化旅游、工藝美術品生產等一批主業突出和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促進多種所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增強競爭能力。四是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文化資源整合程度,擴寬產業轉化途徑,大力開發適應各類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提高市場化程度,擴展發展潛能。五是優化布局,實施以貴陽為中心,其他市、州、地各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區、重大歷史及自然文化遺址為支撐的區域文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六是激活觀念、文化基礎設施、投融資、人才、文化市場等要素潛力,促進產業要素有效地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七是創新宏觀管理、微觀經營、市場管理等體制,激發發展活力。貴州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但發達地區和周邊省份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教訓,可資借鑒,能少走彎路,以較少的代價取得更大的成就。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效應也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統計局.貴州省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Z].2005.
2、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貴州文化產業發展研究[R].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委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