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面肌痙攣;溫針;穴位注射;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3-0031-02
筆者應用溫針加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3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年;原發性面肌痙攣26例,繼發性面肌痙攣(如面癱后遺癥等)6例。
1.2 診斷標準(1)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隙性抽搐,漸至同側其它面肌抽搐;(2)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勞累精神緊張及談話等因素加劇,入睡則抽搐停止;(3)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
2 治療方法
2.1 溫針 局部取阿是穴(即局部痙攣劇烈或最早出現痙攣的部位;配穴:眼角抽動配太陽。面部和口角抽動配顴髂或地倉,頜部和耳后頭皮抽動配翳風或頰車。常規針刺得氣后取1cm艾條套于針尾,距皮膚2cm,點燃艾條下端,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統計療效。
2.2 穴位注射(1)藥物:當歸注射液2mL,維生素B注射液(500ug)lmL;(2)取穴:風池,曲池,足三里;(3)方法:將上述藥液抽于5mL一次性注射器混合后(情緒不穩者可加入安定注射液10mg),穴位常規消毒,回抽無血,將藥液緩緩注入穴中,每穴lmL。每次3穴,本次取風池(患),曲池(對),足三里(患),下次交替,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5天,再行下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患側面部肌肉在平靜狀態及誘因存在情況下面肌痙攣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顯效:在平靜狀態下痙攣不發作,有誘因存在時僅輕微跳動,但次數明顯減小,力量減弱,范圍變??;好轉:在平靜狀態下痙攣不明顯,誘因存在時痙攣即出現,但比較劇烈的陣發性痙攣減少,力量減弱;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 32例中臨床痊愈15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
4 典型病例
許某,男,50歲,左側面部不自主抽動,牽拉2年就診。開始僅為左上眼瞼跳動,未予治療,逐漸加重,發展為左面部肌肉抽動頻繁、麻木、沉緊,失眠多夢,納差,經中西醫藥治療無效。查左側面部不自主頻繁牽拉,口角偏向左側,眼裂縮小,表情呆滯,舌苔薄膩,脈象弦細。診斷:面肌痙攣。辨證:陰虛陽亢、肝陽上擾。治則:滋陰潛陽、熄風止痙。取穴:阿是穴(面肌痙攣發作活躍部位)、翳風、四百、下關、顴髂、頰車、地倉。每次任選3穴,按以上所述方法治療3個療程,臨床治愈。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5 體會
面肌痙攣屬中醫學“筋急”、“中風”等范疇,《素問·陰陽至真要大論》日:“風勝則動”,《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可見本病多由肝風內動所致,此外本病可由精神、情志因素而誘發,總的病機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陽枯竭,無以濡養筋脈,血不榮絡,虛風內動而發病?!夺樉拇蟪伞肥洑庋嗌俑瑁憾鄽舛嘌涰氂洠竽c手經足經胃……。足三里,曲池是足手陽明經上腧穴,據經絡循行路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遠近配合取穴,能振奮人體之陽氣,疏風散寒通絡,加之風池共奏平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人體左右兩側的經絡在生理上互為調節,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上相互調整,患側的經絡處于氣滯血瘀狀態,其生理功能隨之減弱,而健側的經絡是相對正常的,其生理功能相對旺盛。巨刺患側,刺激旺盛的健側腧穴,同時也激發了患側經絡的功能,通過經絡的這種全身調整作用(即健患側、腧穴交替進行)達到了血有所養,經絡得通,瘀血得化,臟腑功能得調,風熄痙止,面痙當治。溫針不但可以減輕病人的癥狀,有止痛化瘀,溫通作用,可改善微循環,促進抗體的產生,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機體的活性。穴位注射是運用針刺和藥物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它繼承了中醫的理論并采用祖國醫學的整體觀辨證施治,同時與現代醫學的局部觀相結合,通過針刺機械作用,藥物的藥理作用,穴位的開闔與傳導作用,使三者共同結合從而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穴位注射采用當歸注射液可以擴張血管,改善面部微循環,解除血管痙攣,維生素B注射液能營養神經,對恢復神經功能有輔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