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曾經來過,無論是川西北秀美如畫的人文山水,還是當地豁達好客的人情物理,都猶如一個今世約定,這里一定還會再來的!
多年之后,這個約定突然踐行了,雖然這里面多了些沉重的東西!5·12汶川大地震,舉世震驚!我們可愛的同胞傷亡慘重,我們美麗的家園面目全非,舉國為之哀悼,全民伸手相援,一場發生在四川的災難又一次讓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起來勇往直前。
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尤其是一次重大災難,而且足以改變歷史甚至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次大事件,身為中華兒女應當關注,乃至應當親歷。也許未必能夠身體力行地去直接搶險救災,但是有一份與他們心手相連的關注卻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
于是我們一直在關注,從每一次力所能及的捐款,“特殊黨費”的義不容辭,一直到這期關注災區的專刊;因為關注《體育教學》報道組又一次來到了這片美麗而又神奇的川蜀大地。沿著龍門山斷裂帶的西南走向東北,看到了都江堰中心小學的全面復課,看到了德陽漢旺鎮停擺在那一刻的大鐘,也看到了綿陽永安帳篷小學和建立在廢墟上的擂鼓鎮初中臨時學校;除了滿目傷夷,殘桓斷壁之外,還看到安置點新生活的炊煙繚繞,聽到了孩子們在臨時活動場所游戲活動歡快的笑聲,這一切讓我們讀懂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依然充滿著希望,中華民族歷盡苦難之后不斷奮進的希望!
中華民族形成民族國家的歷史,應該遠不是秦王漢武或者更早的夏商周形成的國家歷史,而是伴隨著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災難史以及人類與之抗爭的歷史。人類活動初期,與自然災害抗爭是主要的生存方式和活動內容。而個人的力量又不足以與大自然抗爭,于是,先是一個個的小部落形成,各部落之間雖有沖突摩擦但在天災面前,又不得不團結協作,來自不同角落的各個部落走到一起后,為了一個目的,語言也統一了,文化也形成了,一個民族國家逐漸形成,為了生存發展,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全民也就有了團結統一繼而幸福生活下去的信仰。而且神州大地的多災多難不僅沒有毀滅這樣的民族國家和信仰,相反在這種歷練中這個國家日益強大和興盛起來。所以說一部中華民族的國家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
在我們的體育教育或運動訓練領域中,其核心機制是負荷——疲勞——恢復理論,就是在這樣的不斷恢復的過程中,機體機能增強,競技水平提高;同樣,歷史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理論就是挑戰——迎戰模式,解釋了人類在不斷與災難抗爭過程中的文明發展歷程。我們想說的是,在這次災難中,僅僅需要災區人民的迎戰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全民族的關注,這種關注如同在震后廢墟的那面國旗,較之送到他們眼前的食品被褥而言,國旗黨旗、黨和國家政府、解放軍在第一時間的出現將會起到了一種增強信心、維護信仰的作用,大難之后,余悸猶存的災區人民看到它就不會失去希望,繼而奮起迎戰災難,重建家園。同樣,我們的關注不僅能夠讓災區同胞充滿著生活的希望,更會使他們有不會失去信仰,那就是全國人民與你們同在、全民族一條心,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迎接挑戰!
讓我們關注他們,關注那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