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青少年體能素質持續下降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如果把這一現象的責任歸咎于學校體育課程或體育課程改革,實在有點冤枉我們,因為體能下降是由課業負擔過重、營養狀況不良、鍛煉時間不足、生活方式改變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如果說學校體育課程與這一現象毫無干系,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人信服的。因為無論是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體育課程標準,都明確把“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身體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的發展”以及“增強體能”等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或者首要目標。那么,什么原因使我們的體育課程增強學生體能的首要目標完成得不理想呢?認真分析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與多元目標及其相互關系,反思由于學校體育課程的目標泛化引發的種種問題,或許會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或許會幫助我們找到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么
1、課程核心目標的概念
只有單一價值的課程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但多元價值不分主次的平行共存則是不可行的。如果一種課程存在多元價值的話,其中必有一種居于主要地位的價值,即核心價值。核心價值是課程基本特征的反映,也是一種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重要標志。
課程的核心價值決定并支配著課程的核心目標。如果一種課程存在多元目標,核心目標則是與課程性質和課程核心價值高度吻合,在諸多目標中居于主體和首要地位,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作為思維主線的目標。
確定一種課程的核心目標要考慮兩點,一是多元目標中非核心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核心目標的實現進程,或者說核心目標的實現進程是實現非核心目標的載體與途徑。二是一種課程的核心目標應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目標。
2、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什么
從體育課程的基本性質與核心價值的角度考慮,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應該是“通過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進程增進學生身體健康”。
首先,無論是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還是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都把“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的發展”和“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或者首要目標加以表述。按照一般的理解,放在首位加以表述的目標應當是位于主體地位的核心目標。
其次,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把“增進身體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價值,從課程核心目標應與課程核心價值高度吻合這一角度看,制約課程核心價值的核心目標也應當圍繞著增進身體健康這一主題而構建。
第三,體育課程非核心目標的實現對核心目標具有依附性。例如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層面的目標實現有賴于掌握技能和鍛煉身體的過程,因為我們無法也不可能脫離運動實踐,用純粹的、單純的提高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手段去達成該領域的目標。
另外,學習運動技能和增進身體健康的價值是體育課程獨有而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只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才構成核心價值,也只有體現核心價值的目標才能成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精神層面的目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體育課程的部分價值及特點,但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在學校其他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及各種活動中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并非不可替代,也不是體育課程所獨有的價值,因此,不能構成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
把增進身體健康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并不排斥體育課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人文價值與目標,也并非回到了單純生物體育觀的老路,而是在新形勢下對體育課程進行理性審視和反思的結果。
二、體育課程核心目標與多元目標的關系
1、體育課程核心目標與多元目標的關系
體育課程核心目標的實現進程是其他多元目標得以實現的途徑和載體,是設計教學活動的基本思路和開展教學活動的主線。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核心目標是課程這棵大樹的主干,其他多元目標是主干上的枝葉。只有主干根深茁壯,大樹才能枝繁葉茂。
應該說,強調體育課程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價值,把這種隱性功能顯性化,是一種認識上的深化和進步,但如果把這種價值當成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并無限擴大化,矯枉過正式地特別強調心理和社會領域的目標,則體育課程的目標重心將偏離軌道,將會產生一種“過猶不及”的后果。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脫離了載體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采用離開運動實踐的手段去實現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領域的目標,那就不是體育課程而是心理健康教育課了。
2、體育課程目標泛化和均衡化及其引發的問題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在多元目標的思路下提出了課程的五條總目標。其中除第一條是反映了體育核心價值的增強體能和掌握應用運動技能之外,其他四條如興趣、習慣、合作精神、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等基本上都屬于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應當說,課程目標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多元的體育課程目標給體育教師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多元價值提供了平臺。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領域目標的提出也使體育課程從工具理性向人本主義邁出了一大步,給體育課程蒙上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但是,體育課程多元目標的提出以及部分專家對精神層面目標的極度渲染與推崇,使得體育課程的目標出現泛化和均衡化的傾向,課程目標主次不清,核心目標逐漸弱化,體育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上五個領域目標一個也不能少,結果一個也沒完成好,五個領域的關系不甚清晰,教師想面面俱到,結果反而無從下手;盲目套用其他學科的目標劃分,體育課教案甚至缺失發展身體的目標,竟然也能被評上全國的一等獎;過分的強調和渲染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領域的目標,結果導致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領域目標的弱化,從單純的生物體育觀走向了單純的心理或社會體育觀……
旁觀者清,教育部課程研究所張廷凱研究員在最近一次全國體育教研員研修班的報告中曾提到,他看了體育課程標準后有一個感慨,如果體育課的所有目標都能得以實現,那么,學校的其他很多教育活動都不用開展了,因為體育課基本上把這些目標都涵蓋進去了。體育課程果真能完成那么多任務嗎?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三、牢牢把握體育課程核心目標,有效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
當我們的課程從工具理性的羈絆中重新獲得自我,實現人文精神的回歸時,我們的課程中有了更多的反省和批判,有了更多的人性和人情,有了更多對心理和社會因素的關注。但是當我們過分注重自我價值和個體需要的實現,過分強調個體的情感享受和快樂體驗,淡化國家和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要,漠視身體鍛煉中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盲目熱衷于反叛傳統和追求人性的道路上時,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和目標就會被沖淡,甚至被瓦解,體育的學科特性就會被異化,甚至被消解,我們的學校體育課程又怎能為增強青少年體質做出貢獻呢?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通過五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必須承認,中央文件的出臺與這一要求的提出和我國青少年體能素質持續下降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們應當看到中央文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促進作用,更應當從中看到學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五年時間讓青少年體能素質明顯增強,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硬任務,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馬虎。誠然,增強青少年體能的目標不能僅僅依靠體育教學活動來完成,這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與配合,需要學校體育工作的全面加強。明確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加強對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領域的關注程度,才能找到辦法,有效扭轉青少年體能素質持續下滑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