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實施,《課程標準》與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教學大綱》)之間的新舊矛盾不可避免會給體育教師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課程標準》帶來的是與《教學大綱》完全不同的理念,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課程標準》的實施造成了許多體育教師諸多的不適。因此體育教師在主觀上需要一個從“自我摧毀”到“自我重建”的過程。要適應《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首先需要體育教師認識清楚《課程標準》的本質。本文從《課程標準》的構建思路出發,分析闡述《課程標準》是如何對《教學大綱》進行解構的,旨在為體育教師適應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開闊思路。
“解構”(deconstruction)一詞來源于哲學,由法國人德里達提出,其基本意義是與“建構”這一概念直接對立的,即對于現成事物、理論、概念等的破壞、摧毀、消除、分解和取代。它是從舊結構內部著手去突破、重建的內在重組方式,從而去改造和改變舊結構、舊事物。說到底就是打破舊的結構,重建新的結構。“解構”有三種主要的形式:(1)開發已有結構中的邊緣性的因素,用之補充它的中心因素;(2)突現舊結構中受壓制的一面,將之置于一個顯要的位置。以顛覆原中心,用置換的方式重構新結構;(3)以舊結構為基礎,借題發揮。從中引發出一種新結構。本文借用這一概念,從內部著手解析《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整體結構的打破與重建。通過透析《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的“解構”,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從而更好的適應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
一、《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指導思想方面的解構
《教學大綱》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指導思想,試圖通過體育教學增強學生的體能,培育學生的體格,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課程標準》強調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重視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學生體質”與“健康第一”是兩個不同的主題。體質與健康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不可分割:體質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健康是體質的外在表現。體質是一種特質,健康是一種狀態;體質是人體維持良好健康狀態的能力,體質和健康是身體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統一體。體質與健康的區別是:體質是一種“特質”,而健康是一種“狀態”;體質是一種“能力”,健康是這種能力和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外在“體現”。簡而言之:體質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礎;健康是良好體質的歸宿和最終目標。“健康第一”相對“增強學生體質”是一種更加科學和更加先進的理念。“增強學生體質”忽視了健康這一面,而“健康第一”恰好把健康置于最顯要的位置。由此可見,《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第(2)種形式對《教學大綱》進行的解構,也就是一種顛覆性的解構。
二、《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課程目標方面的解構
《教學大綱》的體育課程提出了“全面鍛煉身體,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陶冶學生情操”的目標。《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塑造健康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具體目標又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目標。二者的目標盡管表述有些不同,但精神實質基本相同。《課程標準》的目標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與創新。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課程目標方面的解構是以第(1)種形式“開發已有結構中的邊緣性的因素、用之補充它的中心因素”來進行的。
三、《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學習內容方面的解構
《教學大綱》體育課程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具有全國高度統一性與規定性。體育教學的內容是由體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和體育教學的國家主管部門制定。對體育教學最有體會和感觸的一線體育教師只是體育教學的執行者,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完全沒有話語的權力,他們只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和要求教學即可,更談不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課程標準》一改過去教學大綱強調的統一性與規定性,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習內容的靈活性,各地、各校和教師在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方案時,可以根據課程的學習目標,從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自行選用適當的教學內容。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一線體育教師的角色的改變,同時也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完成了從“以教學主管部門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這樣一個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改變過程。可見《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學習內容方面的解構是以“顛覆原中心,用置換的方式”重構新結構。
四、《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學習方式方面的解構
《教學大綱》的體育課程注重學生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重視教師的灌輸式教法,體現著“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比較忽視學生的情感和體驗,重視示范、講解的作用,要求學生按照老師講的去做,按照老師的示范去模仿,是一種標準化模式的復制,最終導致許多學生不喜歡體育課。從注重教師的“教”轉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更多地從學生的情感出發,激發他們的興趣,這也是《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解構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此我們可以看出,《課程標準》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大綱》的學習方式是以第(2)種:顛覆原中心,用置換的方式重構新結構,是一種顛覆性的解構。
五、《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學習評價方面的解構
《教學大綱》體育課程的學習評價內容主要針對學生體能及運動知識和技能進行評價;學習評價方法主要采用達標和技評以及定量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等方法,學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是遠離評價的。《課程標準》的學習評價倡導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在評價內容上,新體育課程不但重視對學生體能、運動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而且重視對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的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新體育課程提倡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的主體方面,新體育課程強調既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成為評價的參與者。《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學習評價方面的解構是以第一種形式:開發其邊緣性的因素、用之補充它的中心因素來進行的。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從整體上來說,《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是一種全局性的顛覆,是一種破舊立新的發展途徑,這也正好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了解了《課程標準》的來龍去脈,透析了其內在的本質,體育教師才能更好的盡其才能服務于體育教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