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常的體育教學中,常常可以發現這樣一部分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都低于一般水平,沒有明顯的體育特長,對體育課雖然有興趣,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或徘徊于課堂邊緣,或游離于課堂之外。這些邊緣學生的存在,使得我們的體育課堂常常能聽到或看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和畫面,值得我們深思。
(畫外音)游離于課堂之外——跟著感覺走
畫面一:學生(二年級)六人一組圍成圓圈,中間一位小朋友在練習原地拍球,其余同學以他為核心,邊轉圈邊幫著數個數。其中有兩個小朋友一直游離于隊伍之外,趴在地上興致勃勃地玩著什么。師問: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生答:沒意思,不想玩……
原因分析:這些孩子對課堂上的內容置之不理,但是在課堂外面卻另辟蹊徑,興致勃勃。是孩子們不喜歡活動,不喜歡上體育課嗎?仔細分析,發現原來是體育課的“保鮮度”不夠。教學內容的低水平重復,使得學生對體育課缺乏新鮮感;教學方法、組織手段的千篇一律,使得體育課不能“打動”學生的心。尤其是在當前“大班額、多班級、小場地”的背景下,因為“僧多粥少”,加上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和場地之間的干擾因素,面對著外面“精彩”的世界,這些自制力還比較弱的孩子無論如何都想跟著感覺瀟灑“溜”一回。
(畫外音)徘徊于課堂邊緣——愛你在心口難開
畫面二:學生(三年級)分成四組,正在全神貫注地練著打“保齡球”(實心球撞擊可樂瓶),場地上不時傳來“嘩”(打倒瓶子的聲音)和“耶”(打中者的歡呼聲)的聲音。此起彼伏的數數聲,隨著打中個數的增加而氣氛也愈加熱烈。然而,學生A、B,始終站在旁邊觀望,無所事事,滿臉驚羨,卻從不動手。師問:為什么不練?生答:打不中,不會打……
原因分析:這部分學生因為對體育的認識不足,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學會一技之長才是體育課的目的,而不知道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也是體育課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之一。因為對自己的運動能力信心不足或被忽略的時間久了,漸漸的就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他們既不敢放開手腳去練習,也從不積極參與這些自認為沒有把握的項目。年齡越大,年級越高,表現得越發明顯,而且女生表現出更大的傾向。因為怕失敗后遭到同伴的譏笑,索性“出丑不如歇手”。久而久之,即使“心動”也不“身動”。
(畫外音)拒絕于課堂之外——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畫面三:學生(二年級)練習合作跑(“開火車”),教師要求學生自找伙伴(6人一組),自主分配角色并嘗試練習。“嗚——”一列列“小火車”鳴著笛,紛紛出發。這時,學生c東蹦西跳,橫沖直撞,惹得大伙一致排斥,避而遠之。在尋找同伴沒有結果之后,氣呼呼地跑過來,滿臉委屈地說:酈老師,我找不到伙伴,沒人愿意和我一起玩……
原因分析:從運動能力方面來講,這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尚可,但心理素質都偏低。他們雖然積極向上、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但是持久性不夠。他們雖然偶爾努力,但常常半途而廢。為了讓自己能在班級學生中爭取一席之地,他們常常采用惹是生非、惡作劇等方式來引起老師同學的關注。但這樣的結果,卻導致自己被拒于團隊游戲之外。因此常有的挫折感,最終使他們深受傷害,從而缺乏合作、交往能力和競爭意識。
面對這些“不想玩”、“不會玩”、“想玩而又找不到伙伴”的邊緣學生,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常常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我們要用心去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新課程中讓成功的孩子更成功、更活躍的同時,也應該努力讓邊緣的孩子能享受新課程帶來的新氣息、新樂趣,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權利。
一、多一點“新鮮”——追求課堂的生命活力
小學生因為好玩、好動,求新、求異的心理較強,所以我們每節課都要有“新鮮”的事物、形式或角度來刺激學生,啟動學生活動的動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孩子的心理,將一些基本動作與基本技能以游戲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現,盡可能從多角度、多層面提供新鮮的“事物”,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要多樣化,可以采用小游戲、小故事等方式來導入課的各部分內容,讓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可以設置一些有啟發性,誘導性的問題,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實踐,構成“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讓學生對下一節體育課充滿了期盼。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場地器材要“保鮮”,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器材,并開發器材的多種功能與游戲。雖然外面的世界依然精彩,但是因為器材是自己制作的,游戲是自己創的,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會覺得新鮮、有成就感,而我們的體育課堂也會因為孩子的創造性活動而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二、多一點關注——追求課堂的和諧互動
曾經有一位三年級的孩子在《老師,我想對您說……》的一篇體育小作文中這樣寫道:“酈老師,雖然我不太認真,但我一定會努力,讓你看到我在進步。老師,請您每時每刻看著我,就能看到我的認真……老師又多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從學生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無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如何,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尊重和愛,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輕輕的問候,甚至是讓他們跑跑腿,都能讓孩子樂此不疲。對于這些膽怯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我們要賦予更多的關注與愛。我們要用微笑、用期待的目光來表示關注。作為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表現,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來鼓勵信心不足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徘徊于師生互動的圈子邊緣,鼓勵他們進入到課堂中來,并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我們要用欣賞、夸獎來體現關注。學生雖小,但是他們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桿秤。教師的評價方法與態度,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教師,一旦發現這些學生的“亮點”,要及時地表揚,并告訴學生你心中的感受,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欣賞、重視和關愛·我們要根據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進行關注。作為教師,我們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努力貫徹“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如對畫面二中的學生A、B,可以通過縮短滾擲距離,加大保齡球(用籃球代替)等方法,讓他們通過多次嘗試來感受打“保齡球”的樂趣。面對學生的“不會”,我們應該給予充足的時間,也許在教師耐心的等待中,我們會欣賞到“邊緣學生”心花怒放的互動場面,會聆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音。
三、多一點機會——追求課堂的人文關懷
在中央二套《非常6+l》節目中,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李詠有一句口頭禪——“誰都有機會”。每次聽到這句話,心中總是很有感觸。細細琢磨這句話,發現它蘊含著很深的教育理念。是的,對于學生來說,誰都有機會。有機會感受老師的愛,感受同伴的互助,有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艱辛和樂趣。關鍵在于教師給不給學生這樣的機會。回顧我們平常的體育課堂,面對那些常犯錯誤、常被同學埋怨、拒絕的邊緣學生,我們經常會簡單甚至粗暴地用“停止游戲”、靠邊站等方法以求“天下太平”,剝奪了這些學生活動交往的機會,而很少去考慮這些孩子的感受。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是適得其反。有人說,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兒童生活在寬容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大度。為了讓更多像學生C這樣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長,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寬容乃至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伴,另一方面要多為這些邊緣學生創造一些機會,告訴他們如何在對抗中學會合作,在競爭中學會交流,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逐漸規范自己的言行,感受老師的關懷、同伴的互助與團隊的力量和溫暖,獲得成長中的重要體驗。
和諧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境界。為了讓我們的邊緣學生也能享受到新課程帶來的新氣息、新樂趣,讓我們共同攜手,努力構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充滿人文關懷、主動、互動、生動的和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