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2007年7月4日某報新觀察版王信義老師的《沒有“體育”的體育教師》一文后,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深有感觸。自2001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改革以來,轟轟烈烈的體育課改已經走過整整六個年頭了,學生體質下降的勢頭不但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卻成每況愈下的頹勢。
于是,體育教師對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也被充分認識并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一些體育界的專家、學者紛紛撰文呼吁全國的體育教師要充分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無私奉獻,敬業愛崗,為遏制廣大中小學生體質的持續下降盡職盡責。我們對此也是舉雙手贊成!
但是,當我們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目前“中小學體質持續下降”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我們紛紛要求廣大的體育教師“面對學生體質持續下降,你該如何如何”的同時,我們對處于中樞地位的學校體育管理卻缺乏充分的認識。因為,中小學生體質的提高是在一個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多元系統內進行的。學生體質的提高,不單單是體育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它還包括場地器械、規章制度、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等,而這諸多的因素皆屬于學校體育管理的范疇。就目前學校體育的管理而言,為數眾多的中小學還處于一種消極地、隨意性較大的“人治”狀態。一個最好的例證,就是被我們奉為經典的“有為才有位”的說法!這里的“位”,即指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我們體育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和待遇。其實,學校體育在學校中的地位是由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所決定的,而并非由某個學校或者某個校長,根據其學校體育教師工作的“有為”或者“無為”所任意決定的。多少年來,由于社會的偏見和學校體育管理的不力,我們體育教師在學校中,始終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弱勢群體的地位。為此,我們無端的遭受了太多的非議和指責。
我們認為,如果某校學校體育“無為”,固然該校的體育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多“無為”的責任,應由分管學校體育的領導來承擔,我們并非有意為體育教師開脫責任!因為,正確的學校體育理念的定位應該是: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從學校發展的整體目標出發,先給學校體育一個符合學校實際的定位。在此前提下,我們體育教師必須有所作為。是先有“位”,而后有所“為”,而絕不是“有為才有位”!
筆者所在的市縣,雖為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表彰的“全國體育先進縣”,但是,近十幾年來,卻從沒有來過真正意義上的有關學校體育教學方面的評估、檢查,更別說什么督促、指導了?!扼w育法》要求“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教育部在《關于落實保證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工作的意見》中也明文規定,“各地中小學必須按國家有關中小學體育課開設的規定和要求,開齊并上好體育課”,并強調“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占學生的鍛煉時間和必須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但面對教育部的三令五申,各中小學依然各行其是。國家統計局關于中小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顯示:高中生每天上課12節左右,初中生上課9節左右。由于上課時間過長,學校根本就沒有時間安排體育活動,許多學生一上高中就失去了享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全國有18%的學校開不出體育課,22%的學校執行不了現行的體育教學大綱或課程,近50%的學校難以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的規定,學校體育課被改上其他課的比例高達37.5%。據某些資深專家分析,恐怕實際的比例要比數字顯示的結果還要高。可以說,在目前的中小學中,隨意擠占體育課、削減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某些地區,衡量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標準依舊是“升學率”,是考入名校、重點學校的人數,考得好的學校,學校評估升級、校長升遷提拔、教師晉級評優給予重獎。初三、高三的體育課全部退避三合,為主科讓路。更有甚者,有的農村孩子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升入高中,雖然課表上也按照上級的有關規定排齊了體育課,但他們壓根就不知道“體育”為何物!試想,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因此,中小學生體質每況愈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從現實的學校體育的地位和管理水平來看,提高中小學生的體質,將是我們廣大體育教師所要面臨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學校對“中小學生的體質”問題重視程度的不夠,不只是學校體育管理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是潛藏著人們“重文輕體”的傳統觀念和價值取向。“中小學生的體質”問題,蘊含著極其復雜的社會因素,加大學校體育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我們廣大體育教師的地位和充分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才是問題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