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第三科技強國,高校是其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高校科研的特點是研究與教學及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科研領域寬廣,覆蓋基礎研究、應用型研究和新技術開發。據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統計,德國現有高校336所。它們與德國四大國家級科研機構:馬普學會、弗朗霍夫學會、萊布尼茨學會以及亥姆霍茲聯合會共同構成了德國基礎及前沿學科研究的主陣地。面對知識經濟勃興所帶來的更新、更高的挑戰,德國高校根據社會需求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其中之一就是聯盟——高校與高校、高校與國家科研機構之間的強強聯合,通過聯盟實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一、校校聯盟
1. 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戰略聯盟
2005年5月2日,法蘭克福大學與達姆施塔特工大結成“戰略聯盟”,標志著德國高校新一輪發展的開始。法蘭克福大學位于黑森州首府、德國金融和博覽之都,已有近百年歷史,現有在校生3.5萬名,法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最負盛名。而始建于1877年的達姆施塔特工大則是德國老牌理工大學之一,也是黑森州唯一的理工大學,辦學規模雖只及前者一半,但在傳統的自然科學和數學領域實力雄厚,且其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等學科也享譽世界。兩校同屬經濟發達的萊茵-美茵地區,相距僅30公里。雙方在結盟協議中達成共識,在校級、院系兩個層面廣泛開展深入合作,通過兩校領導和行政部門定期互通重點學科建設和科研方面的信息,本著“同一學科必須互補共享”的原則聯合招聘教授,開設共同課程,互認學分和考試,實行圖書館和體育設施等資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所帶來的資源浪費。迄今,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戰略聯盟共建了地學、電子商務和電氣設計軟件開發等三個教研基地以及整合了雙方優質人力資源的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人文研究院。
2. 魯爾區大學聯盟
2007年3月12日,位于西部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波鴻、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埃森三所地域相鄰的大學建立“魯爾區大學聯盟”簽署協議,旨在實現提高各所大學綜合校力、開發合作科研及教學項目兩大戰略目標。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于2003年由杜伊斯堡、埃森兩所綜合大學合并而成。與波鴻大學和多特蒙德大學一樣,都是前西德在二戰后新建的第一批大學,成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眾所周知,魯爾工業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的經濟陣痛。針對該地區作為工業重鎮的實際問題和需求,上述幾所大學注重實用性,開創了德國大學把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實際生產的先鋒,為魯爾區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有潛力的科技后備人才,對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波鴻、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三所大學希望通過聯盟整合優勢資源,共同打造一個杰出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創新參與本地區及跨地區的合作,在不失獨立性的同時實現互利共享。此外,管理和基礎設施的互通有無也將在三校間實現一定的協同效應。轉型后的魯爾區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龍頭產業。在魯爾區大學聯盟框架下,波鴻、多特蒙德兩校已率先共建了電子學、信息學教研基地。聯盟后,9萬名大學生和近萬名教職員工組成的聯合陣容,有利于三所大學在教學、科研領域多出和快出成果,進一步提升各校在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地位,并為魯爾區的發展提供知識和人才。
3. 霍恩海姆-斯圖加特-圖賓根-烏爾姆大學聯盟
2007年10月15日,位于德國南部巴符州的霍恩海姆、斯圖加特、圖賓根和烏爾姆大學四校也正式締結了大學聯盟。其實,霍恩海姆、斯圖加特、圖賓根三校早在幾年前就已建立合作往來:霍恩海姆、斯圖加特兩校設有共同課程;圖賓根、烏爾姆兩校則在聯合研究和特殊研究領域等均有合作。“聯盟”將進一步深化四所大學之間的合作,學術探討和重點研究項目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將有利于提高四所大學的國際知名度,有利于四校所在的上士瓦本地區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形成合力,產生規模效應。
結盟后,四所大學校長組成的協調委員會每學期召開一次戰略會議,對“聯盟”的宏觀發展規劃和重點做出決策。四所大學將建立一系列雙邊或多邊聯合機構。如斯圖加特、圖賓根、霍恩海姆三校將成立“環境科技研究中心”,斯圖加特、圖賓根兩校將聯合開設“醫療技術”課程,霍恩海姆、斯圖加特兩校則將共建創業項目等。聯盟使四校共享彼此的基礎設施,相同專業、同類機構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也將更加緊密,為師生跨校交流和互動搭建一個便捷的平臺。
二、校所聯盟
1. 亥姆霍茲聯盟
2007年5月15日,亥姆霍茲聯合會撥款2 500萬歐元,宣布由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海德堡等17所大學、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慕尼黑馬普物理研究所共同執行為期五年的“亥姆霍茲聯盟——強子物理研究”項目。該項目由漢堡大學、烏普塔爾大學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各出一名資深科學家領銜擔綱。
亥姆霍茲聯合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機構,包括15個以科學、技術、生物和醫學為主的國家級研究中心,擁有2.4萬多名科研人員,圍繞德國科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重大科研任務,開展多學科復合的前瞻性應用研究,橫跨能源、交通、環境、航空、航天、生命科學和關鍵技術等領域。該會年度經費22億歐元,擁有最現代化的科學設備,特別是大型儀器和裝置。因此,漢堡、烏普塔爾兩大學不僅可以利用亥姆霍茲聯合會最先進的設備和裝置,乃至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培養在理論物理、實驗物理和粒子物理方面的后備研究人員和博士生等頂尖人才,而且還可以提高其在同領域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并因此吸引更多優秀生源,可謂一舉多得。
2. 于利希-亞琛研究聯盟
亞琛工大是德國聯邦教研部重點資助的九所精英大學之一,也是德國規模最大的應用技術大學之一,在亞琛、于利希兩市各有一個校區,現有在校生3萬余名。該校電子、機械制造專業一直名列全德第一,計算機、建筑、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于利希研究中心則是亥姆霍茲聯合會下屬的15個研究中心之一,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物質結構、能源、信息、生命和環境等方面,研究水平世界領先。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的彼得·格林貝格爾教授自1972年起在此中心工作。8月6日,兩家機構聯合宣布成立于利希-亞琛研究聯盟,重點開發大腦醫學、未來信息與技術及仿真學三個前沿研究領域,并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擴大到能源研究。
鑒于在德國只有綜合性大學才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亞琛工大和于利希研究中心在博士生培養方面已開展了30多年的“掛靠型”合作。北威州政府認為,兩者平等“聯盟”這種全新的實體合作模式克服了體制障礙,通過人力資源和科研設備方面的優勢互補,既有利于科研,又有利于科學后備人才的培養,并將帶動北威州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兩家機構共有約1.1萬名員工,年度預算總額近10億歐元,這為雙方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結 語
綜上所述,校校聯盟、校所聯盟是德國大學結盟新趨勢的兩個主要形式。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是兩種聯盟的共同特征。校校聯盟是良性合作,而非牽強合并,避免了生硬合并所造成的負面后果;校所聯盟打破體制障礙,使高校、科研機構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更緊密,資源共享,相得益彰。從2007年的發展勢頭來看,德國高校的“聯盟”趨勢還將持續。
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經濟概念已被詮釋為信息經濟或教育經濟,信息和教育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高校因而也成為國家和社會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是推進科技創新、催生原創成果的重要源泉。中國高校也不例外。推進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機構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研方面的聯合與協作,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德國大學“聯盟”之舉對我國新時期的高校教學、科研改革和科技創新不無啟示。
(作者單位: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
責任編輯 張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