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印度經濟以信息服務業為先鋒,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高等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沒。文章在對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新出臺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的背景、目標與措施作介紹的基礎上,闡述了個人的評論與思考。
[關鍵詞] 印度 高等教育 “十一五”規劃 政策研究
在信息產業的帶動下,印度近年來取得了以信息服務業為先鋒的跨越式經濟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矚目。龐大的高科技人才庫作為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高等教育必然功不可沒。但是,關于印度高等教育的進展,除了規模擴張、質量以及主要的改革措施如教師、課程、考試以外,我們似乎很少關注其宏觀政策與規劃層面的內容。恰值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關于“十一五”高等教育發展規劃于2007年12月獲得批準,本文即闡述其背景、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并對其進行評論,以期引起大家對此更多的關注。
一、“十一五”規劃的背景
獨立以來印度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7~2006年,大學從20所增加到367所,增加了近18倍;學院從500所增加到18 064所;教師人數從1.5萬增加到48.8萬;學生人數從50萬增加到1 120萬。毛入學率從1950年的0.7%增長到2003年的9.39%,國家抽樣調查和人口普查的結果大概是13%~14%。高等教育在層次和學科專業結構方面也同樣得到拓展。
1986年國家教育政策及其行動計劃是印度高等教育獨立以來的政策綱領,它主要受五個目標的指引:更大的入學機會、公平的入學機會、質量與卓越、相關性和價值教育。UGC是印度高等教育體系的軸心協調機構,責任就是協調、管理和維持高等教育的標準。所采取的主要途徑就是對學院和大學提供財政支持來加強其硬件和教學基礎設施以及人力資源建設。幾十年來,UGC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框架和相應的項目與計劃,以把這些政策目標轉化為實踐。
二、“十一五”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與戰略目標
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印度高等教育離理想的水平與質量還很遠。在深入分析形勢的基礎上,UGC提出了“十一五”(2008~2012年)規劃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相應的戰略目標,即:擴大入學機會、促進高等教育包容性、提高質量與卓越、提高相關性和價值教育。這些與印度國家教育政策的一貫性原則相一致。
1. 高等教育機會
當前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39%,這在全世界是很低的,“十一五”目標是達到15%。這一目標對于支撐印度經濟持續發展,使印度的高等教育符合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是必需的。這一目標主要通過對現有高校的擴容和創辦新高校來實現。
2. 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印度人在高等教育機會方面存在廣泛的差異。對當前在校生的分析顯示,主要存在邦際差異、城鄉差異、社會群體差異、性別差異和貧富差異等。認真研究這些差異是形成UGC的干預計劃和大學與學院實施計劃的前提。①城鄉差異:2000年早期,農村的入學率是5.6%而城市為20.44%。②邦際差異:各邦之間的毛入學率差別很大,各區的差距更明顯。喀拉拉邦與比哈爾邦的毛入學率分別是21%和6%。③種姓之間的差異:在全國抽樣調查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國平均水平是10%,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群體分別是5.09%、6.43%和7%。農村的情況更差。④宗教差異:穆斯林的毛入學率最低,是5.23%。⑤性別差異:女性為8%,男性為12%,低種姓和落后群體的女性情況更差。⑥貧富差異:窮人大概是2.4%,富人為12.81%。在窮人中,女性、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群體情況更差。⑦職業差異:農村勞動力和臨時工子女的毛入學率遠低于個體經營者和正常工薪階層的子女。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平等和包容性的目標就是要求大學和學院制定相關計劃使這些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增加得更快些,以減少這些差異。
3. 教育質量
印度高等教育的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提高質量、促進卓越也是“十一五”規劃的重點之一。①對于接受公共撥款的高校,應該縮小其質量差距,促進質量普遍升級。當前有111所大學接受了國家質量認證委員會的評估,只有32%達到A級水平或以上。有2 780所學院接受了它的評估,10%獲得A級及以上結果。對A級高校的分析顯示,它們都有較好的硬件設施、教學設施和人力資源,這些顯然是高質量高等教育的必備條件。因此,很有必要以A級學校的設施水平為基準分,對那些低于這些基準分的高校給予更多的發展撥款,使其逐漸達到A級高校的水平。在UGC設計一些計劃來彌補這種差距的同時,高校自身也必須采取措施改善這些方面的條件。②非撥款學院和大學是那些沒有達到UGC為撥款設置的最低質量標準的高校。這些標準主要與學校的基礎設施相關。當前有65%的學院和大于50%的大學還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因此,UGC在考慮采取措施使這類院校滿足最低標準,并納入撥款資助體系,維護高等教育基本質量。邦政府也必須在這方面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③質量評估。國家質量認證委員會是UGC所設置的負責大學和學院質量評估認證的機構。目前,參加該機構的評估認證是自愿的,被認證的學院和大學分別只占所有學院和大學的20%和50%多。因此,擴大其評估的覆蓋面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國家質量認證委員會正在考慮將評估變為強制性的。同時它更強調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認為這是外部質量評估有效性的基礎。
4. 教育的相關性和價值教育
印度大學畢業生失業現象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同時,印度高等教育的供求狀況存在極大的數量鴻溝和結構錯位。因此,如何回應社會需求,促進高等教育的經濟社會相關性成為關鍵的問題。為此,UGC幫助大學和學院發展課程,更新學科知識,發展職業定向的課程。同時,UGC支持下的職業定向的專業教育把學位課程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結合在一起。當前急需發展一套能夠理解市場動態的指標,以便識別優先專業課程,并為提供這類專業課程給予幫助。還需要形成有關技能與專業知識需求的中期計劃,作為UGC和高校發展以需求為基礎的課程的指導綱領。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強價值教育,增強民族認同,維護民族傳統與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5. 信息傳播技術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距離大大縮小。在互聯網情境下,快速傳媒能夠以低廉的成本使高校超越時空距離限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教育機會。為了使這些理論上的潛能得到發揮,急需大力建構和發展信息與傳播技術的基礎設施。
三、“十一五”規劃的戰略措施
1. 擴充高等教育機會
在擴充高等教育機會方面,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提高現有高校的容量,比如開設新的學院、系部、專業等;二是創辦新的大學和學院。
現有計劃:UGC為大學和學院提供普通發展撥款,主要用于建筑、設備購置、宿舍、圖書期刊和職員費用。新計劃將加強現有大學(含準大學)的設施的可持續性。確定各邦歷史較老的大學,給予支持使其重新恢復活力,加強其管轄范圍內邦立大學的普通發展撥款。UGC也將支持落后地區的大學和學院,以擴充其實力。
2. 推進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1)社會(種姓)群體公平。現有計劃:建立“表列種姓、表列部落中心”以監督保留制政策的落實;對這類學生的入學考試專門培訓、大學在校生補救性輔導,社會落后群體學生的就業服務,還有專門的獎學金計劃。這些計劃有很多也擴及少數民族。新計劃給予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少數民族以及窮人占較大比例的高校以特別的發展撥款;對促進殘疾學生的入學機會也有相應的計劃;“高等教育財政安全網”將服務于最不利人群。
(2)對不同能力人群的資助計劃。UGC在實施特殊需要人群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兩個項目,為殘障學生提供無障礙入學,培養特殊教育師資。“十一五”將對所有殘疾人提供相應設施,提供所有課程的教材庫、盲文學習材料、磁帶、手勢語教材與講座等。
(3)性別公平。現有計劃主要是建造女子宿舍和在高校成立女子看護中心;成立女性學習中心以進行專門的女性研究。新計劃繼續建造女子宿舍和相應設施;提供看護中心、女性專業課程和女子獎學金。
(4)地區平衡。當前,UGC主要為落后區(即所有識字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區)的大學和學院提供資助。“十一五”期間的計劃包括給落后地區、農村地區、小城鎮和邊遠地區的大學和學院以特殊發展資助。落后地區的定義根據入學率和每千人口學院數計算,同時考慮高等教育的供求狀況。
3. 提高質量與促進卓越
(1)提高質量。現有計劃主要分三個層面。①院校層面。主要有特殊資助項目、科學與技術基礎設施資助、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設施資助。此外,在大學建立儀器維護設施以進行室內維護;為有組織的國內和國際會議提供資金;成立六個大學校際研究中心為師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設施,其中兩個是服務定向的設施,其余是專門的研究設施。②教師層面。提供專門的教師資助以加強其教學研究水平;重點和一般研究計劃資助;國際研討會旅費資助。此外,給退休教師專家津貼以從事科研活動;交流項目為教師提供科研和其他學術合作機會;教師進修學院為教師提供持續更新知識與技能的機制。③學生層面。UGC給所有在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中合格的人提供特殊科研資助。此外,還設有拉吉夫·甘地研究生獎學金、獨生子女助學金、中央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特殊獎學金。UGC試圖提高國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實行招生政策、課程和評價方式標準化,提高研究質量。
“十一五”規劃將努力減小不同院校之間的質量落差,整體提高教育質量。①減小大學間和學院間的質量落差。期望各邦也在縮小質量落差方面提供一些資助。同時推出對新大學/學院的質量追趕資助和對老大學/學院的活力恢復性資助。提出了支持教師獲得博士學位的計劃。每個區首府的大學和學院都會建立一個教育學院和體育學院。提議改善教師進修學院設施條件,使有些教師進修學院轉變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地區性學院。UGC還提議創辦大學和學院的內部評估中心。②加強大學校際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間將加強其資金配置,以促進教師科研、培訓和能力發展;除了現有的校際中心,還需要建立新的文學與語言、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校際研究中心,為這些學科領域的師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設施。
(2)促進卓越。“十五”期間的兩個計劃是:有卓越潛力的大學資助計劃和有卓越潛力的學院資助計劃,對這類院校給予特殊資助,以提高其教學科研水平。對某些系提供特殊資助,促進一流的教學與研究。在堅持原計劃的基礎上,新計劃包括:落實基礎研究調研組建議的項目、師資進修交流資助、教師研究資助、博士生教學資助。年輕科學家將在師資進修計劃中得到研究水平的提升。
4. 加強相關性和價值教育
“十五”期間,UGC落實了職業定向專業課程計劃,學生在完成計劃后獲得證書、文憑或高級文憑。此外,還啟動了印度思想家思想研究資助和創新性項目資助。新計劃有:①為了促進教師引進新專業課程,新的自治學院將得到資助。②推出職業定向教育計劃,設計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課程;發動建立社區學院。③推出創新性課程,提高相關性和價值教育。④在每個大學建立職業咨詢中心。⑤在大學中繼續進行領域研究項目,進行特定領域與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研究,以發展跨學科教學與研究。⑥對系部提供拉吉夫·甘地講座席位,以促進相關性和價值教育。⑦價值教育和人權研究將受到新的重視。⑧有關社會排斥和容納政策的研究中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擴大。⑨特別需要建立印度比較語言和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學校際研究中心。
5. 高等教育中的信息傳播技術整合
“十五”計劃已資助高校建立計算機中心。此外,UGC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