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等教育經費來源逐漸多元化,高校基金會的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文章通過對美國高校基金會成長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分析,結合我國現狀指出了我國高校基金會發展外部支持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高校基金會 捐贈 政策支持
基金會是一種受捐贈人的委托,對捐贈資金進行有效管理、運作、增值并合理使用的非政府、非營利公益性組織。因其具有規范的管理、透明的制度、科學的運作等特點,可以更好地體現捐贈人的意愿,因而受到捐贈人的普遍認可,成為多數捐贈人首選的捐贈渠道。高校基金會在國外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目前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我國高校較早成立的社會捐贈管理機構是1988年創建的安徽大學校董會,而正式的高校教育基金會從1994年清華大學建立第一家開始,直到現在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一、美國高校基金會現狀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基金會,這些基金會運作著巨大的資金。到2006年,芝加哥大學的校基金約40億,哥倫比亞大學52億,邁阿密大學6億,杜克大學38億。斯坦福大學的基金占全部凈資產的78%,基金大約支付了學校每年18%的支出。美國大學的基金會一般是非獨立法人,由大學自己管理,大學會派出一個投資委員會負責基金投資決策。與華爾街上的其他基金不同,這些基金并不以營利為最大的目標,而是通過基金投資的回報支持獎學金、教授研究基金以及興建教學基礎設施等。
資金來源除了捐贈外,主要依靠在各個領域的投資收益來滾動積累。股票市場的投資是大學基金會取得回報的重要方式之一。如耶魯大學基金在股票市場的投資回報,在過去10年間高達12.7%;早在2005年,哈佛大學就曾持有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國外上市的股票。其他領域如固定收益投資、房地產市場投資等也都是大學基金會投資的重點。2006年4月,中國證監會批準了耶魯大學基金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FII)資格。同年8月,證監會又批準了斯坦福大學基金會的QFII資格。可以預料,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學基金到我國 “尋租”。
二、美國高校基金會成長的外部環境分析
從1890年耶魯大學創設第一個校友基金會開始,大學設立基金會向外界籌資就成為美國高校的一種普遍做法。目前,美國高校基金會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為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回顧其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高校基金會的發展與有利的外部環境密不可分。
1. 悠久的捐贈傳統
美國高校接受捐贈辦學的傳統由來已久。在創建初期,大部分大學都是私人捐資創辦。在1860年以前的264所院校,私立大學占247所之多,其中大多是由教會牧師或私人捐贈建立起來的。著名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就是接受捐贈創立起來的典范。1636年,美國第一所高等學校劍橋學院成立,1638年約翰·哈佛向學院捐贈了300卷文獻資料和800英鎊,為了紀念哈佛的慷慨義舉,學校更名為“哈佛學院”。1718年,英國商人伊萊修·耶魯向學校捐贈了大量錢物,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作為學校的校名,稱為“耶魯學院”。這些捐贈興學的先例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潛移默化地成為美國社會的傳統。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高等教育在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性,美國人民已經形成一種共識,這種共識使得捐贈高等教育的傳統得以延續。只不過目前辦大學越來越貴,更多人選擇直接向大學捐款。在這一捐贈形式中,捐贈數額可大可小,從十幾美元到上百萬或千萬美元。而捐贈者既有社會名流、企業巨子、商業富豪、杰出校友,也有關心大學教育的小型公司、一般校友、普通群眾,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其它的慈善機構。如卡內基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逐漸成為大學資金的一項重要來源。大量的捐贈是高校基金會存在的基礎,并為基金會的良性運轉提供了保障。
2. 稅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19世紀中期,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并把高等教育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聯邦政府采取的第一策略就是立法,通過立法的形式把辦大學的責任和權力下放到州政府。而政府對高校基金會建設的支持也是通過相關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引導。
美國政府對高校教育捐贈的鼓勵性政策支持措施主要有兩條,第一條措施是給捐款人提供適當的稅收減免。1974年的《國會預算和公共資產管理法》對個人捐贈教育、學校部分不動產和個人教育消費實施稅收減免。這一法規對于高收入家庭或個人在大學中建立個人基金和資助那些優秀的學生或大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2年《財政法案》第96、97條分別明確規定了對不動產捐贈和捐贈中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2003年《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第27條對私人捐贈也有明確的減免稅政策。
第二條措施是制定特殊政策鼓勵大學募捐。主要體現在:①配套資金政策。政府對個人捐贈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以刺激捐助者,配套資金算在個人捐贈者名下。②稅收優惠政策。美國政府在《個人所得稅法》方面也為捐贈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以刺激捐贈。比如捐贈后剩余資產可降低個人所得稅。③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征收高額遺產稅,鼓勵富有階層向公益慈善事業捐贈。美國遺產稅的稅率非常高。2001年,遺產稅起征點是67.5萬美元,聯邦對67.5萬~300萬美元之間的遺產征收稅率為37.5%,對超過300萬美元部分遺產征收的稅率高達55%。
隨著減免稅收法和稅收優惠政策的發布及美國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稅率不斷提高,許多高收入家庭愿意把錢捐到教育中,支持高校基金會的建設和發展。
3.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機制的形成
美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個體財富的積聚,這是捐贈活動進行的前提;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中形成的競爭機制影響到美國生活的各個層面,各個大學之間的競爭也促使大學內部通過制度的建設來吸引更多的資金。因為經費給大學帶來的不僅僅是財源,大學的聲譽也會因各種條件的改善而得到提升。根據考立根的報告,在美國的大學中50%以上的校長認為占用自己的時間最多的工作是籌款、規劃和預算。其中,公立大學校長的選擇依次是大學規劃、社會關系、預算、人事、籌款和理事會的聯系,而與立法者的聯系占用的時間最少。私立高校校長的時間分配重點則略有不同,最花時間的主要工作是:籌款、規劃、預算、與董事會的聯系、人事,花費時間最少的是學術事務。這體現了美國高校校長面臨的巨大壓力,也說明領導階層對籌款的重視,這是基金會能夠高薪聘請專業人員,進一步完善管理的有力保障。
此外,美國每年都會對各高校的捐贈數額進行排名。2005年斯坦福大學共獲得6.036億美元捐款,名列各校榜首。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捐款的數額排在第二位,為5.952億美元。緊隨其后的分別是哈佛大學(獲捐款5.899億美元)、賓夕法尼亞大學(獲捐款4.943億美元)和康奈爾大學(獲捐款3.539億美元)。這也促使各高校的基金會及相關機構采取種種措施增強籌資能力及資金運作能力。
三、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成長土壤的缺失
在我國,社會捐資辦學也有優良的傳統,如從盛宣懷倡導捐集創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現在的天津大學)開始,到后來的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李嘉誠創辦汕頭大學等,都是捐資辦學的典范。而從高校基金會的建設情況看,我國差距還很大,這不僅表現在正式的高校基金會數量很少,還表現在高校籌措資金的能力亟待加強。分析其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捐贈的觀念不夠普及
在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是為子孫積累財富,而是推崇個人奮斗的成功及價值的實現。而在我國,人們更關注富豪資產排行榜,而非捐贈排行榜。富豪的資產多是為了留給后代而非捐給公益事業。在很大范圍內,人們缺少主動捐贈的意識,沒有形成一種捐贈文化,因此不利于公益事業的發展。
2. 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政府對高校基金會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而高校,特別是公立高校長期以來依賴于政府的財政支持,沒有形成較強的競爭意識,對基金會建設的重要性估計不足。普遍范圍內重視程度的不足使基金會建設缺少足夠的支持和動力,不利于籌資工作深入、廣泛、有效地展開。
3. 制度建設不完善
(1)基金會是一種既不同于一般社會團體和事業單位,又不同于公司企業的獨特法人機構,應有專門的登記管理法規。目前,指導我國基金會管理的唯一依據是1998年公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該條例并沒有真正將基金會當作一種獨特的機構對待,而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金會的發展,應予以高度重視,盡快加以改革。
(2)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個人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的捐贈在當年應納所得稅額3%之內予以稅前扣除,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捐贈免稅額度太低;另外,納稅主體必須通過我國境內的非營利社會團體、國家機關進行捐贈;如果直接向捐贈對象(受益人) 進行捐贈,則不能享受任何稅前扣除。在稅收減免程序上,國家制定的減免稅手續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