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的襲來,各地區高等教育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高等教育一體化趨勢已越發明顯。文章主要研究了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成績及其意義。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必然對全球高等教育一體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歐洲高等教育 一
1999年6月18~19日,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亞,歐洲29個成員國教育部長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宣言的簽署標志著歐洲教育體制改革“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宣言明確提出,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歐洲應當創建一個統一的高等教育空間,一個無邊界的歐洲知識共同體,以提高人民的“歐洲公民”意識,促進學生、教師的國際交流,優化教學、科研的資源配置等。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學位證書的國際標準,拓寬國際勞動就業市場,為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奠定基礎。
一、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現狀分析
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在一片質疑聲中已經走過了八年,期間雖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障礙,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 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所取得的成績
首先,它促進并豐富了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減弱了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阻力,并在思想意識領域強化了歐洲人統一的歐洲公民意識。而歐洲高等教育區域的建設更是通過文化、教育方面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對于加強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間的歐洲各國家、社會凝聚力,消除國家、民族間的隔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會引起歐洲國家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如高等教育從歐共體條約中有關職業培訓的簡要條文發展到被正式寫入歐盟條約中,確立了合法地位。期間歐盟推行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和項目,例如推動人員流動,組建聯合學習項目,建立網絡,交流信息,語言教學,終身教育等促進了歐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增強了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吸引力。
再次,通過實行歐洲統一的學分制體系,兩級學位體制標準以及高等教育證書的附件等,大大促進了高校教師與學生在各高校間流動的自由性,不僅方便了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增加其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人員流動與文化知識的交流也必將對歐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帶來機遇和挑戰。
此外,可以通過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對在高等教育領域落后的國家、地區和高校發展產生一定的壓力,以促進它們提高自己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有一定的“鯰魚效應”。
最后,其在具體措施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在高校層面,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改革了高校的制度結構。例如,制定新的學位制度,統一資格認證制度,建立質量保證制度等。在高校的教學方面,開設了更多的國際化課程,推進了具有“歐洲坐標”的課程。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使兩級學位體系被廣泛接受。奧地利、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挪威、西班牙和英國已經牢固地確立了兩級學位體系。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和斯洛伐克等國也是這種體系。愛沙尼亞、荷蘭、波蘭和斯洛文尼亞已經部分采取了兩級學位體系;根據歐洲教育信息網的報告,除希臘、荷蘭、波蘭和羅馬尼亞外,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已經被廣泛接受。
2. 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歐洲各國在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下實行的改革步伐并不一致,并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一些高校出于自身利益,或出于尊重學術自由、大學獨立的理念對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持觀望甚至批判態度。他們認為,這種教育領域的一體化會破壞學術的獨立性、自由性以及自身的辦學特色等,還有可能限制某些學校設定課程內容、選擇科研領域和課題的自由。46%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