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全會報告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盵1]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大制度在堅持中完善,在改革中發展,顯示出了無比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本文擬就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度重視人大制度建設做簡要論述。
一、黨的十二大——民主集中制
1982年9月1日至11日,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耀邦作題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
黨的十二大報告沒有具體提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報告在“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部分鮮明地提出,“我們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繼續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使人民能夠更好地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機關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黨要領導人民繼續制定和完備各種法律。”“黨是人民的一部分。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一經國家權力機關通過,全黨必須嚴格遵守。”[2]這實際上講的就是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因為制定和完備各種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職責。
黨的十二大是在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以后六年,在黨的十一大以后五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四年舉行的。關于民主集中制,“1978年憲法”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黨的十二大再次強調“民主集中制原則”,是有其深刻歷史背景的?!耙驗樵谶^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盵3]1977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大,雖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重申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對于動員群眾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大會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加上當時黨中央主要負責同志堅持“兩個凡是”,許多人徘徊于真理與謬誤之間。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發表了由胡耀邦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否定了“兩個凡是”,并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高度評價了這場討論的偉大意義。他還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真正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制。我們需要集中統一的領導,但是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盵4]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5]隨后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為主旨,使“全黨對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產生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盵6]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強調:“必須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加強各級國家機關的建設,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構成為有權威的人民權力機關?!盵7]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二大通過對過去六年歷史性勝利的總結,繼承、豐富和發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認識,進一步重申和確認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完備各種法律的要求,從而形成了黨關于今后如何進行人大制度建設總體指導原則的科學定位。
黨的十二大勝利閉幕后不久,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即1982年憲法。新憲法對我國新時期的根本任務和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尤其是在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的規定,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黨的十三大——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職能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趙紫陽作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大會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各項改革任務。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而政治體制的改革,必須逐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報告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享有管理國家和企事業的權力?,F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必須著眼于實效,著眼于調動基層和群眾的積極性,要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近年來,各級人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今后應繼續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職能,加強立法工作和法律監督。要進一步密切各級人大與群眾的聯系,使人大能夠更好地代表人民,并受到人民的監督。要加強全國人大特別是它的常委會的組織建設,在逐步實現委員比較年輕化的同時,逐步實現委員的專職化。要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各專門委員會的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加強制度建設?!盵8]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進一步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黨要加強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工作,進一步發揮人大作為權力機關的作用,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和監督職能。人大中的黨組織和人大代表中的黨員,要密切聯系非黨代表和廣大群眾,經常了解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盵9]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總體框架出發,深刻地回答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九年間,在黨的領導下,人大制度逐步恢復和完善,如: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實行普遍的差額選舉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規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共同監督憲法實施,并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織建設;在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賦予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等等。這些制度建設的開展,極大地推進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大工作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偨Y過去,展望未來,黨的十三大關于“今后應繼續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職能,加強立法工作和法律監督”的要求,既是對過去人大制度建設的肯定,更是對新時期人大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三大以后的五年中,在黨的領導下,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如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加強了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制訂了五年立法規劃;對監督工作從程序上、制度上作出若干規定;完善代表工作制度,制定代表法,對代表的地位、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審議和辦理代表議案和建議的工作逐步制度化,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對代表議案的提出和審議,以及對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處理,作出了具體規定;制定了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使全國人大行使職權的民主程序更加規范化;制定其他工作規則并建立了常委會會議旁聽制度;等等。人大制度建設的不斷加強,使常委會工作得以規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促進了常委會依法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保障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三、黨的十四大——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作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大會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四大報告認為,“同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不是搞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是我們的一項根本制度。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應當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以鞏固和發展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和監督等職能,更好地發揮人民代表的作用?!盵10]報告要求,“高度重視法制建設……要把民主法制實踐和民主法制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11]
黨的十四大報告通篇體現了鄧小平1992年年初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精神,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作了精辟的闡述,科學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12]為上世紀90年代加快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主要任務之一。上世紀90年代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戰略的關鍵年代,90年代中期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在經歷了黨的十三大以后不尋常的五年——中國民經濟加速發展出現一些問題,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政治風波,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國際政治風云急劇變化等復雜的形勢后,黨的十四大必須重申“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3],重申“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4],從而進一步堅定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黨的十四大以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照黨的十四大提出的加快經濟立法、20世紀末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的要求,把加快經濟立法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注意從總體上、法理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進行調查研究,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環節,努力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而黨的十四大以后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質和法制觀念成為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共識和矢志努力的實際行動。
四、黨的十五大——依法治國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作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概念,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規劃了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5]報告認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對于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意義。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并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盵16]
“依法治國”思想的提出,有其發展過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1996年2月8日,江澤民在中共中央舉辦的中央領導同志第三次法制講座結束時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并對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他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盵17]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黨中央的建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個基本方針確定下來。黨的十五大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順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法制講座不同的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中央在起草報告時認真研究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決策的結果?!爸啤焙汀爸巍笨雌饋碇皇且蛔种?,其實是一次偉大的觀念變革,表明中國不僅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建設,而且要從治國方式上根本拋棄“人治”的傳統。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2000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制定立法法。憲法修正案的通過和立法法的順利出臺,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黨的十六大——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作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大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保證立法和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結構?!盵18]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也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規定。這是我們黨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而報告提出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也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定了原則,指出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只有牢牢把握這三者的有機統一,才能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2004年9月15日,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同年9月19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支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使國家的立法、決策、執行、監督等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盵19]這都要求我們在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歷史性任務中,必須緊緊抓住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重要環節,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2004年3月15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在憲法中作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宣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對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尤其是在立法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200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轉發了《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進一步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它對全國人大成立5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后的實踐經驗作了深刻總結,明確了新時期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指導思想、工作重點和主要措施,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個重要舉措,反映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若干意見的出臺,開創了人大工作的新局面。2006年8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監督法。這對于各級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增強監督實效,促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六、黨的十七大——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2007年10月15日到21日,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作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鮮明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盵20]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科學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了戰略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政治建設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的命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在于制度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做好新形勢下人大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黨的十七大報告為各級黨委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人大工作的領導、各級人大進一步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注釋:
[1][3][4][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6、144頁。
[2][9]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頁。
[7]《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1頁。
[8]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載《人民日報》1987年10月26日。
[10][11][12][13][14][16][17]《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35、236、219、28~29、511頁。
[15]《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7頁。
[18]《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8~29頁。
[19]《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5頁。
[20]《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7頁。
(作者分別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綜合處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