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已經刊布的出土材料來看,漢代會計憑證具有記錄經濟行為、明確經濟責任的功能,它也是登記賬薄的依據。兩漢時期,調撥文書不但有經濟憑證的作用,而且還反映出當時經濟憑證的一般性,包括憑證的制作、憑證的審閱以及法律效力等。當然,當時的契約也是經濟憑證,這種憑證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憑證的形式也很規范。筆者還發現,漢代名籍與經濟收支憑證直接相關,有明確的對應關系,它一般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但也有少量的外來憑證,而外來憑證大多是上級機構制定而送達下級機構的。
【關鍵詞】 漢代; 會計憑證; 簿書; 名籍
古代會計憑證制度是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會計史研究學者們的關注。郭道揚先生在《中國會計史稿》中探討了漢代的財會管理、會計方法等問題[1],李均明先生的《漢簡會計考》在考古文獻的研究基礎上對漢代的會計制度的很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李孝林先生對中外財政與會計關系史進行了比較研究,對漢代的會計制度也有涉及[3]。這些學者的研究各有特色,為進一步深化兩漢會計史研究打下了基礎。筆者現根據考古文獻材料,專門就漢代的會計憑證問題作一系統分析、梳理。不妥之處,望大家指正。
一、“調書”與會計憑證
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行為、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也是登記賬簿的依據。任何行政部門在從事任何一項經濟活動時,都必須辦理會計憑證,也就是由有關人員根據有關規定和程序填制和取得會計憑證,對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作出書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