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2006年和2007年控制權私人收益對比分析發現,隨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和股權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急劇下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大小也得到有效降低。這說明新會計準則和股票全流通有效改善了公司的外部環境,增強了廣大投資者的保護,降低了控制權私人收益。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控制權私人收益; 股權轉讓
2006年,對于我國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公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是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二是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開始執行,這意味著我國已初步完成了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任務。可以說,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又邁出了一大步,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當然,新會計準則在我國資本市場上也倍受關注,并在一些問題上引起激烈爭論,如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等方面的重大調整是否會成為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手段等。但從投資者保護來說,Dyck和Zingales(2003)研究認為,會計準則每增加一個標準偏差單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值則降低9%。此外,一些學者研究認為,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或協調化進程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受到國家資本市場具體制度環境的制約。此外,到2006年底,我國資本市場的股權改革基本完成,有效地完善了我國的資本市場,促進了新會計準則功能的發揮。為此,本文從投資者保護的角度對新會計準則實施和股權改革前后的控制權私人收益作一次科學的比較,以便得出一個更加科學的結論,促進公司治理效率,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
一、理論分析與制度背景
與以前的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由原來的17項擴展到39項,增加了投資性房地產等準則,完善了我國會計規范領域,使得相關事項的會計處理有標準可依,提高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同時,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大勢所趨,因為國際會計準則有廣泛的國際基礎,它集各國會計準則的優點于一身,是一套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參考標準。新會計準則的一個很大特點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充分趨同,即在相同會計事項的處理方法上借鑒和參考國際會計準則,較大程度地縮小了差異,如全面引入公允價值。但在與國際會計準則充分趨同的情況下,新的會計準則充分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一些國際會計準則未進行規范,而我國又確實存在的情況進行了規范,如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另外,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和債務重組作為單獨的準則進行規定,而國際準則無單獨規定,散見于其他準則中。這些有針對性的規定,強化了我國會計信息質量,說明我國會計準則不是被動地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提供會計信息的規范性、可靠性和相關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市場監管者等交流的主要渠道。財務信息的生成和呈報機制在公司治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從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來看,財務會計信息被列為世界各國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點,是解決會計信息使用者與提供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主要方式,其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資本市場的有效程度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各類投資者掌握公司財務信息的程度不同,將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對稱、不及時、不充分、不規范的信息披露可能誤導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做出錯誤決策,從而遭受損失,影響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投資者保護程度。因此,對稱、及時、充分、規范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和廣大投資者保護的重要工具。
二、控制權私人收益度量和研究樣本選擇
Grossman和Hart(1988)首先定義了控制權私人收益,認為控制權私人收益實際上也就是對小股東應得收益的一種掠奪,控制權私人收益增大也就意味著小股東可分配利益減少??刂茩嗨饺耸找娴亩攘糠椒ㄓ卸喾N。本文借鑒鄧德強和譚婕(2007)等度量控制權私人收益的方法,來測度本研究中的控制權私人收益,具體計算方法如公式所示,即:
新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實施,而股權分置改革在2006年底基本完成,因此,在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執行新會計準則的時間僅有一年多,為了有效地對照分析,本文選擇時間為2006年和2007年上市公司發生股權轉讓事件為研究樣本。同時,所選樣本還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股權轉讓比例不低于公司總股份5%,且股權轉讓已完成;(2)股權轉讓必須有公開的交易價格;(3)股權轉讓是交易雙方自愿并按市場規則進行。(4)發生股權轉讓的公司是非金融類公司,因為金融公司具有特殊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經營現金流特征;(5)剔除ST公司和2007年未股改的公司。通過上述篩選2007年的樣本數為10,2006年的樣本數為99。樣本中數據來自CCER數據庫,數據分析采用Eviews5.0軟件。
三、實證分析
從2006年和2007年發生的股權轉讓數量來看,2007年發生股權轉讓事件為51例,其中滿足樣本要求且轉讓比例超過5%的為10例;而2006年發生股權轉讓事件為278例,其中滿足樣本要求股權轉讓比例超過5%的為99例;而根據研究樣本所計算的控制權私人收益來看,2006年控制權私人收益平均為24.02%;而2007年控制權私人收益平均為18.82%。因此,從股權轉讓數量看,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和股權改革完成前后,股權轉讓數量急劇下降;從控制權私人收益來看,2007年比2006年顯著下降。
為了進一步分析2007年與2006年控制權私人收益,本文結合以往學者研究的經驗,建立了一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式),對2007年和2006年控制權私人收益進行多元分析。
Pbc=β1×tas+β2×roe+β3×fir+β4×cont+β5×hl10+β6×zhy+β7×fixa
其中,解釋變量tas為公司上一年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值;roe為公司發生股權轉讓前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fir為公司發生股權轉讓前一年第一股東持股比例;cont為公司的股權制衡指標,其為第一股東的持股比例減去第二至第五股東持股比例的差;hl10為公司發生股權轉讓前一年的公司前10位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hy為公司發生股權轉讓前一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fixa為公司發生股權轉讓前一年公司固定資產原值的自然對數值。
2007年回歸結果為:
Pbc=62.46×tas+607.94×roe+12438.97×fir-3369.64×cont
-10316.18×hl10+8.96×zhy-174.23×fixa
?。?1.48) (182.55)(1479.32) (395.80)
(1288.69)(41.73) (46.69)
R2 =0.96AD.R2= 0.89 D.W.= 1.93
回歸結果表明,在2007年,凈資產收益率、第一股東持股比例、股權制衡力量、股權集中度和固定資產原值在10%的顯著水平下,對控制權私人收益有顯著影響。其中凈資產收益率和第一股東持股比例對于控制權私人收益有顯著正的影響,這說明公司業績越好和第一股東持股比例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高;股權制衡力量、股權集中度和固定資產原值對控制權私人收益具有負的影響,這說明股權制衡力量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小,固定資產價值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而公司總資產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2006年回歸結果為:
Pbc=-7.24×tas-439.92×roe+678.26×fir-142.64×cont
-602.47×hl10-11.87×zhy+3.22×fixa
(7.16) (89.38)(286.06) (83.92)
(259.54)(13.22)(6.48)
R2 =0.24AD.R2= 0.19D.W.= 1.92
回歸結果表明,2006年,凈資產收益率、第一股東持股比例、股權制衡力量和股權集中度在10%的顯著水平下,對控制權私人收益有顯著影響,其中第一股東持股比例對于控制權私人收益影響最為明顯,系數為678.26。這說明第一股東持股比例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大;而凈資產收益率、股權制衡力量和股權集中度對控制權私人收益具有負影響,從影響程度看,股權集中程度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制約作用最大,而股權制衡作用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制約作用最??;公司總資產、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固定資產原值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而從2006年和2007年比較來看,在2007年公司的業績對控制權私人收益具有正的影響,而2006年則為負影響,這說明新的外部環境下,股權轉讓比較合理,因為過去公司業績越差,控制權私人收益越高,這種現象一直困擾諸多學者的研究。而對比分析來看,產生其原因可能在于過去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不高和股權存在分置。另外,從固定資產指標來看,在2006年固定資產原值對控制權私人收益產生正影響,即固定資產原值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高,這和國外的研究結果相反,而在2007年,系數上為-174.23,這說明公司固定資產原值越大,控制權私人收益越小,這不僅與國外研究的結果一致,而且也與人們的直覺一致,因為固定資產越大,大股東對公司的資產轉移難度就越大。另外,從股權制衡的角度看,2007年公司股權制衡效果強于2006年的作用。雖然在2007年和2006年中,公司成長性(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對控制權私人收益在統計上都不顯著,但從系數看,2007年公司成長性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回歸系數為正,而2006年回歸系數為負。再結合2007年和2006年公司業績對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影響來看,在2007年,控制權私人收益,或者說控制權的價值受到公司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影響,說明控制權私人收益來自于收購對公司發展看好,而2006年,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公司較差的業績。
四、結論
根據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和股權改革完成的理論和制度的分析,再結合2007年和2006年控制權私人收益的對比分析,能夠看出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和健全的資本市場,可以有效地提高廣大投資者保護和抑制控制權私人收益?!?br/>
【參考文獻】
[1] 鄧德強,譚婕.控制權私人收益計量模型:剖析與應用.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1):48-55.
[2] 黃志忠.股權比例、在大股東“掏空”策略與全流通[J].南開管理評論,2006,(1):58-65.
[3] 朱紅軍,汪輝.“股權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嗎?[J].管理世界,2004,(10):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