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建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正式啟動,這要求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環境責任已經是企業社會責任重要的、不可推卸的組成部分。而企業對環境責任的關注和由此產生的環境管理行為的順利實施需要倫理觀念上的認可、法律規章上的支持和經濟手段上的可行。
【關鍵詞】 環境責任; 倫理基礎; 法律依據; 經濟分析
企業應當承擔環境責任的觀點是建立在自然環境具有價值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可能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的基礎上的,企業對環境責任的關注和由此產生的環境管理行為的順利實施需要倫理觀念上的認可、法律規章上的支持和經濟手段上的可行。
一、企業環境責任的倫理基礎
對自然環境價值在倫理觀念上的認可是承認企業應當承擔環境責任,進行環境管理,防止或減少經濟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甚至損害以及對已經發生的損害進行補償的基礎。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體現為在經濟發展中重視更基本的價值追求目標,即自然環境歷史延續性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必要性;維護人類共同的自然環境的價值;為后代保留資源的義務等等(陳少峰,2000)。對這種基本價值目標的認可是承認環境責任進行環境管理的邏輯起點。為實現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環境倫理學提出了對自然資源使用的三個原則:一是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二是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公平利用;三是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指在經濟發展中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倫理學不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而認為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生態環境的質量的關鍵在于人類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認識和由此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人類需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對人類的需求全面的理解應當是:在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要前提下,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著眼于人的身心和諧與全面發展的滿足,(舒遠招、楊月如,2001)而不只是對物質財富無止境的追求和由此對自然環境不斷的索取。因此,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應當是:以自然環境可承載的程度有效地創造財富以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同時保持自然環境的良好質量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但是,現代工業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偏離了這一基本的價值目標。現代工業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于通過對消費者欲望的刺激過程而導致大量無目的消費需求的增長,其結果是使經濟規模大幅度的擴張的同時,也使得大量資源和環境用于無目的的消費之中。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正確途徑是:改變消費者社會,圍繞消費需求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構建、重新規范人類與自然、發展與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反對通過耗竭環境資源來提高物質生活標準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將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限制在環境、資源可承受的極限內。因此,環境倫理學提倡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生態的和諧穩定,將人類生存利益與生態系統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從自然法則中學習到生活的智慧,過一種有利于自然生態平衡、盡可能不干擾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活。
(二)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公平利用
自然資源的公平利用是指在經濟發展中注重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公平分配。其公平性包含兩個方面:1.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即滿足全球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給予全體人民平等的機會以滿足他們實現較好生活的愿望;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在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使用上都應當是平等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關于環境與發展里約熱內盧宣言》已把這一公平原則上升為國家間的主權原則,指出“各國擁有按其本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開發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并負有確保其管轄范圍內和其控制下的活動不致損害他國或在各國管轄范圍以外地區環境的責任。”2.代際間的公平,即各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的子孫后代與我們當代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機會去開發、利用、消費環境和自然資源,當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和發展而損害人類后代滿足需求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要給后代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需求的權利。我們有義務保護自然資源環境,以使后代能夠與我們均等地享受源自于自然資源的利益。
(三)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指在經濟發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時,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這意味著要求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根據可持續性的要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速度不超過其再生速度,同時尋求替代技術以擴大資源和環境的支撐能力;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速度不超過尋求替代資源的速度。
二、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依據
企業環境責任的有效履行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因此法學界從理論到實踐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立法角度討論相關法律的建設問題;二是從司法實踐角度討論相關法律的應用問題。
(一)環境法規的建設
曹明德(2002)從立法的理論基礎角度提出了建立生態法的觀點,將生態法定義為:是為了達到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目的,并為了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調整人們在保護自然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人和法人的生態權利和合法利益方面所產生的生態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劉文燕,劉濱(1998)提出,建立符合生態學規律的生態法學權利義務觀和利益觀,并將這些自然法則轉化為人類自覺的法律規范是生態法學的出發點;并且對生態法律關系主體進行了具體分析(2003),提出一切生命體,無論人類、動物、植物都有成為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能力和資格,但只有其自然生命進程遭到人類行為的破壞及其破壞程度可以科學確定的情況下才能成為生態法律關系主體。而對生命體的自然生命進程是否遭到人類行為的破壞及其破壞程度的科學確定會直接影響到生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確立,其標準應當是生態科學標準、經濟學標準、法律科學標準的平衡點。由于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獨特性,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具有五個特點:1.生態法律關系主體權利具有自然存在性,其權利是固有的,而其他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則是法定的。2.生態法律關系主體權利具有不同層次性,從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在具體實施時需要判斷其優先順序。3.生態法律關系主體權利具有超時伸縮性。傳統法律關系主體行使的權利是以現實既有權為前提的,而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則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現實既有權;一是未來期待權。4.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繼承義務的不可放棄性。在傳統繼承理論中,權利主體如果繼承權利,就要繼承義務;如果放棄權利也可以放棄義務。但是,在生態法律關系中,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未來期待權可能為零。因此,就人類的繼承關系來說,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繼承的義務是不可放棄的。5.生態法律關系主體的不同層次權利使其行使權力的法律后果不同。
(二)環境法規的應用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劉文燕(2005)提出了生態侵權的歸責原則包括故意責任原則、過失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客觀責任原則和絕對責任原則,而在執法實踐中要針對生態侵權的主體不同、客體不同以及侵權的客觀事實不同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
王明遠(2001)就環境侵權①提出了建立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的觀點。他認為,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包括環境民事救濟法和環境行政救濟法兩大部分。前者又可分為環境侵害的民事排除法(如通過協商、環境保護民事合同、民事訴訟等方式防止、除去環境侵害)和環境侵權損害的民事賠償法;后者又可分為環境侵害的行政排除法(如公眾參與環境行政過程、環境行政復議中的變更請求和撤銷請求、環境行政訴訟中的撤銷之訴、強制履行法定職責之訴以及公益訴訟如“公民訴訟”等)、環境侵權損害的行政補償法、環境民事糾紛行政處理法、環境行政侵權損害的國家賠償法等。
竺效(2007)認為,不同的環境損害情況應當應用不同的法律歸責原則,從而判定不同的法律救濟方式。環境損害的法律救濟方式可以是消除危害、修復生態環境或賠償損害等。當生態環境危害行為可能造成損害時,應以承擔消除危害法律責任為主;對于已經造成損害的,應以承擔恢復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為主;對于已經造成生態損害,但無法修復生態環境的,應以承擔賠償法律責任為主。責任人可以自己采取消除危害的措施、降低損害的措施、恢復原狀的修復措施或/和替代性修復措施,也可以由第三人代為采取這類防范性和恢復性的措施,但有關費用應由責任人負擔或補償。
三、企業環境責任的經濟分析
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經濟依據是經濟學中討論比較成熟的部分。通常認為,對因為企業經濟行為而對自然環境產生損害進行補償的經濟依據包含了自然環境價值及稀缺性、自然環境使用行為的外部性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一)自然環境價值及稀缺性
傳統的主流經濟學認為,能用貨幣衡量,可以轉讓和交換的,具有私有財產權的物質財富具有稀缺性,因此是有價值的;而可以自由取用、不必付費的自然環境是無限的,不能直接用貨幣衡量不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但這種觀念隨著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現實和人們對自然環境認識的改變已發生了變化。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自然環境是具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既表現在精神層面,也表現在經濟層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交易市場得到發展,自然環境已經成為商品或潛在的商品,因而,其價值不僅可以實現,而且,我們還可以用分析商品價值的方法來分析自然環境的價值。
(二)自然環境使用行為的外部性
自然環境使用行為的外部性表現為損害的負外部性和建設的正外部性。自然環境損害的負外部性是指由于自然環境多重價值與多重利益主體的特點,使得自然環境的消費者對造成的損害不必支付損益賠償,而且由于受私人信息不完備等因素的影響而難于完全排除,受影響者無法無成本地回避。自然環境建設的正外部性是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社會提供了集體利益,對于外部的受益者而言享用其利益是無償的,對于內部的行為者而言,這種無償享用使其自身應得的收益相對減少從而影響其行為的積極性。但這種外部性可利用某些經濟的、法規的手段通過調整關系者的利益而使負外部性影響減少、正外部性影響增加,這正是環境補償的基礎。
(三)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思想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認為應當在保護自然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將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保持在某種限度之內,保證當代人福利增加也不減少后代人福利的發展,提倡對不可再生資源應盡量減少使用或以可再生資源替代、盡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對可更新資源要限制在其再生產承載力限度內使用,并形成更新資源的機制,應著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命支持系統,應保證可更新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變單純關注經濟效益的經濟評價標準,強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重及系統整體效益的評價標準。
隨著我國共建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提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關注環境質量已經成為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政府將會對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影響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應當注意到這種變化,清醒地認識到環境責任已經是企業社會責任重要的、不可推卸的組成部分,只有積極實施有效的環境管理措施,建立正確的環境行為模式,才能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環境責任聲譽,而這種聲譽也會成為企業的資源。●
【主要參考文獻】
[1] R·卡爾遜,著.呂瑞蘭,譯.寂靜的春天.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 陳少峰.論環境倫理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關系.道德與文明,2000,(1).
[3] 曹明德.生態法的理論基礎.法學研究,2002,(5).
[4] 舒遠招,楊月如.綠色消費的哲學意蘊.消費經濟,2001,(6).
[5] 劉文燕,劉濱.生態法學的基本結構.現代法學,1998,(6).
[6] 劉文燕.生態法律關系主體分析.法律適用,2003,(4).
[7] 王明遠.略論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從環境權的視角分析.重慶環境科學,2001,(4).
[8] 竺效.生態損害填補責任歸責原則的兩分法及其配套措施.政治與法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