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對我國民辦高校財務管理進行具體分析,期望使我國民辦高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民辦高校; 財務管理; 問題及改進建議
《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使我國民辦高校在逐漸寬松的政策與社會環境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我國民辦高校正在迅速興起和發展。很多民辦高校已經有資格進行統招,尤其是被教育部批準為民辦本科招生的院校。許多民辦高校已經利用政策優勢,通過辦學者艱辛的努力,由無校舍、無資金、無教師的“三無”學校起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堅持規模和效益并舉的發展理念,為學校辦學積累了難得的資金,初步實現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和完善??梢哉f,目前少數民辦高校的辦學條件與公辦高校相比已不遜色,甚至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公辦院校。
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但是其規模的急劇擴大與管理的脫節,嚴重影響了我國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比如:有的民辦高校以營利為目的,亂打廣告、亂招生、亂收費;有的民辦高校投資者任意抽逃資金;還有的存在產權關系不清、“家族式”或“企業化”管理、經營不透明、校務不公開、財務管理混亂、資金“體外循環”問題嚴重。所以加強民辦高校的財務管理已經刻不容緩。
民辦高校的財務管理是民辦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組織高校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基礎工作。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工作混亂,勢必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影響學校的大局。搞好財務管理工作,維護學校經濟秩序,搞好財務經濟活動分析,是保證推進教學工作、維護學校發展的前提。所以,認真研究財務管理工作,探索民辦高校財務活動的最佳方式,是民辦高校財務部門的責任。
一、民辦高校財務管理體制的構建
(一)基本思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
財務管理體制是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的先決內容,是組織財務活動、劃分財權和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民辦高校財務管理體制作為學校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首先必須與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相一致。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及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現狀,建議民辦高校的內部管理體制采用董事會或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模式,校長為學校的法定代表人。
規模較大的學??梢詫嵭小敖y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但是,從我國現階段民辦高校實際情況來看,“分級管理”的條件并不具備,包括規模較大的民辦高校在內,所以應以建立“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為宜。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運行體制,有利于民辦高校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有利于確立學校獨立的法人財產權;有利于學校在自主理財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財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也有利于避免因管理層次過多造成的決策遲滯,增強民辦高校適應市場的能力。
?。ǘ┙⒂行У呢攧展芾斫M織體系
民辦高校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是指學校內部財務各項工作分工與協作的層次與框架。從國外情況來看,民辦高校財務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超脫型,即由董事會委派財務總監主管學校財務工作。其特點是既能體現董事會的授權,又有利于充分體現財務管理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校長“超脫”于學校財務工作之外,不利于激勵校長的辦學積極性。二是專家型,就是在校長統一領導下,授權由與副校長職位平行的總會計師負責具體分管學校的財務工作。這種體系框架充分體現了學校財務管理的專業性和財務決策中專家意見的權威性。三是分權型,即專門配置分管財務的副校長,代表校長對學校財務工作實施統一領導。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財務副校長與財務機構負責人都需對校長的授權負責,有時會形成沖突。筆者認為,我國民辦高校以采取第二種類型較好。因為設置總會計師,有利于“規范高等學校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民辦教育事業發展”。相對于公辦學校而言,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獨特,財務管理也相對復雜,設置“精于理財”的總會計師,更為必要、迫切。
二、民辦高校收入與結余的分配
民辦高校的利益相關者廣泛而復雜,出資人、辦學者、管理專家、教學科研人員、學生及其家長、國家政府和社會公眾,共同組成了學校的交互式財務關系。妥善處理各方財務關系,合理安排各利益相關者的經濟關系,是民辦高校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的核心內容。
?。ㄒ唬┟褶k高校的“收入”與“結余”
民辦高校的基本財務特征是社會資源的教育化和教育資源的社會化,這是社會資本營利性與教育事業公益性的一種結合方式。社會資本的營利特征要求我們不能漠視社會資源提供者獲取適當的、合情合理的回報。
教育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并不排斥教育有可能甚至需要贏利。這不僅是因為教育的運作需要有一定的經濟作為支撐,而且也因為教育本身需要不斷發展,需要不斷地投入。民辦高校的持續發展,需要“收入”“結余”來積累資金,更需要用“收入”“結余”給予資源提供者適當的回報來激勵其對教育不斷投入的熱情和積極性。
民辦高校的活力與生機也主要體現為財務的活力與生機。民辦高校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機制優勢產生效率優勢,效率優勢必然反映出更好的成本效益比。社會化的教育資源配置,完全有理由產生“盈利”和“結余”。
?。ǘ┦杖肱c結余的分配原則
民辦高校收入與結余的分配不能等同于企業,一方面是因為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因為教育資源的多樣性。教育事業的公益性要求學校分配必須有利于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資源的多樣性,又要求學校分配不能采取單純的投資者剩余權政策。為此,民辦高校的收入與結余分配應遵循以下原則。
1.風險防范原則。民辦高校的“市場性”使學校面臨多種風險。如:生源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責任風險、事故風險等。為了防范風險,避免學校發展的不穩定性,民辦高校就有必要從學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保證金。風險保證金計入學校教育成本,主要用于彌補各種風險導致的虧損或收支不平衡。
2.發展優先原則。民辦高校在安排與調節各方面利益關系時,應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有利于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3.分享原則。民辦高校的資源形態具有“資、智并重”“財、才共生”的特點。在教育過程中,貨幣資源、實物資源、智力資源、機制資源、品牌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辦高校的收入與結余就應該讓各種資源的提供者共同分享,惟此才能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4.出資人合理回報原則?!睹褶k教育促進法》第51條明確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
?。ㄈ┟褶k高校結余分配的基本模式
結合《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有關規定,建議民辦高校結余分配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法規制度規定的前提下,按下列要點進行。結余是指民辦高校年度總收入與總支出相抵后的余額。民辦高校的結余(除國家撥的專項款以外)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還可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提取職工福利基金,剩余的部分為事業基金用于彌補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額,形成滾動發展的態勢。民辦高校的收入大部分為自籌資金,來自于學生,來自于社會。學校要做好預算,要統籌安排,在保證收支平衡的基礎上,做到有結余,使學校的財務運行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以維護學校工作穩定和發展的需要。學校越要發展越應考慮到這一點,對民辦大學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在沒有國家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在財政上保持發展后勁,對于學校立于不敗之地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民辦高校在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意見
第一,我國《會計法》規定: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也就是說一個自然年度為一個會計年度。但是對于教育部門尤其對民辦大學用一學年度為一個會計年度更為適宜,更能反映學校的實際情況,更能合理地安排資金。一般對學校來說每年的9月是學校新一年的開始,次年的8月是一學年的結束,學校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著教學活動而展開的。按學年度編制財務預算,報送會計報表,進行財務管理,更有利于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
第二,民辦高校應注重加強財務管理,按《會計法》的規定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業務素質相適應的會計人員,建立健全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民辦高校的會計人員要加強對預算管理、經濟法規、財務制度等基礎知識的學習,為民辦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br/>
【主要參考文獻】
[1] 瞿延東.民辦教育的投資主體與校產屬性.中國教育報,2001-5-29.
[2] 純收入分享制的理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于1984年提出.參見《分享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86,(6).
[3] 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第1章第1條,1997.
[4]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高等學校建立經濟責任制加強財務管理的幾點意見.教財[2000]14號,2000-6-13.
[5] 章晨.關于高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會計思考[J].教育會計研究,2001.
[6] 王宏堂.論高校預算管理應遵循的原則[J].甘肅高師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