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目前高校教師收入水平增加和個人所得種類較多的特點,本文主要對高校教師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轉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個方面進行了納稅籌劃分析。
【關鍵詞】 納稅籌劃; 節稅; 稅負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全國各高校均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高等院校應針對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所在地方及自身校情的更系統、更深層次的稅收籌劃,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內盡可能降低高校教師的稅收負擔。
一、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籌劃
(一)合理設計課酬發放方案
目前,高校教師的主要收入有兩部分:基本收入和課酬。課酬的發放有三個方案,方案一:學期末一次發放;方案二:按月發放;方案三:每月定額發放,學期末補足差額。根據我國稅法規定:課酬按月發放應并入當月工資計算所得稅。學期末一次發放應作為一次性獎金計算,自2005年1月1日起對個人取得一次性獎金計算有新的計算方法。國稅發[2005]9號文件規定,納稅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在計算時首先確定適用稅率。先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現舉例說明:
說明: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20號)的規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從每月1 600元提高到每月2 000元,本文舉例均按新規定執行。
例1,某高校教師月基本工資2 400元,某學期(5個月)課酬共9 000元。
方案一:課酬學期末一次發放
5個月共交個人所得稅=(2 400-2 000)×5%×5+9 000
×10%-25=975(元)
方案二:按月發放
5個月共交個人所得稅=【(2 400+9 000÷5-2 000)×15%-125】×5=1 025(元)
方案三:每月定額發放1000元,學期末補足差額4000元
5個月共交個人所得稅=【(2 400+1 000-2 000)×10%-25】×5+4000×10%-25=950元
由此可看出:課酬發放方案不同,所交稅額差別很大,因此高校應根據學校實際工資和課酬標準制定合理的課酬發放方案來降低教師的稅收負擔。
(二)將部分工資、薪金適當福利化
高校可以把名義工資的一部分直接以福利的形式發給教師。因為有些福利支出,例如住房支出、交通支出、培訓支出、甚至旅游休閑支出都日益成為高校教師必不可少的支出項目。既然這些支出是必需的,教師用稅后工資支付又不能抵減個人所得稅,如果由學校替教師個人支付,則個人可以在實際工資水平未下降的情況下減少應由個人負擔的稅款。提高職工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的思路主要有:1.提供交通便利。如開通班車、免費接送教職工上下班,或者每月報銷一定額度的交通費用。2.根據國家教委制定的教師康居房計劃,盡力解決教師住房問題。3.為教職工購房提供一定期限的貸款,之后每月從其工資額中扣除部分款項,用于歸還貸款。這樣可以減輕教師的貸款利息負擔。4.為新調入的教職工提供周轉房。5.提高教職工的辦公條件,為其配備辦公設施及用品,比如為教職工配備筆記本電腦及電腦耗材等。但在操作中要注意辦公設施及用品的所有權屬于學校,列入學校的固定資產,教職工擁有使用權,教職工調出學校時要將相應的物品歸還學校。如果所購置的辦公用品所有權歸個人,則相當于對教職工進行了實物性質的分配,要按照物品的價值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6.每年為教師報銷一定額度的圖書資料費用。
(三)利用工資、薪金所得稅率超額累進稅率的特點,防止突破臨界點
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采用的是九級超額累進稅率,隨著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其適用的稅率也在攀升。某個時期的收入越多,其相應的個人所得稅稅收比重就越大。因此,在進行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籌劃時要利用最經濟節稅點,達到使職工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例2,某教師應發年終獎24 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10%,速算扣除數25元,應繳個人所得稅24 000×10%-25=2 375(元)。
例3,某教師應發年終獎24 05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15%,速算扣除數125元,應繳個人所得稅24 050×15%-125
=3 482.5(元)。
通過比較:兩類年終獎相差50元,而所得稅卻相差1 107.50元。因此,當年終獎超過臨界點時應把超出臨界點的部分分攤到每月工資或以其他形式發放。
(四)合理劃分工資結構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國稅發[1994]89號)規定:下列不屬于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或者不屬于納稅人本人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不繳個稅:1.獨生子女補貼;2.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差額和家屬成員的副食品補貼;3.托兒補助費;4.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因此高校制定工資結構時,可以把應稅工資部分轉為非應稅工資部分。
另外,對于個人所得稅,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費都是可以在收入中抵免的。特別地,合理增加每個月的住房公積金,可以實現節稅。
二、勞務轉報酬所得的納稅籌劃
(一)將勞務轉報酬所得化為工資、薪金所得
我國稅法規定:勞務轉報酬所得的扣除額為:每次收入
4 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 000元以上的,減除收入20%的費用,稅率為20%,對應稅所得超過20 000的部分加征五成,對應稅所得超過50 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工資、薪金所得的扣除標準現為2 000元,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且應稅所得在2萬元以下時稅率低于20%。即在應稅所得小于2萬元情況下,工資所得稅負比勞務報酬稅負低。因此,應將勞務報酬所得轉化為工資所得,以降低稅負。舉例說明:
例4,某高校教師外出講課所得10 000元,如果由組織方直接支付報酬應按勞務報酬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則應稅額=(10 000
-10 000×20%)×20%=1 600元。如果由學校間接支付報酬應按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則應稅額=(10 000-2 000)×20%-375=1 225元。節稅375元。
(二)分次取得勞務報酬
即將某項收入按一定時期進行分攤,以降低稅負。
例5,某高校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為某項工程設計圖紙,獲取報酬30 000元。
方案一:一次性收取30 000元。
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0 000×(1-20%)×30%-2 000
=5 200(元)。
方案二:分10個月收取。每月收取3000元。
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000-800)×20%×10=4400元。可節稅800元。
(三)將部分報酬轉作費用
即由被服務方向提供勞務方提供諸如伙食、交通、住宿等服務,該服務費用從勞務報酬總額扣除,從而降低勞務報酬總額,以降低稅負。
例6,大學教授李某,一次應邀赴某公司授課,雙方簽訂合同:授課半月。勞務費共40000元。
方案一:旅費、食宿費等(共10 000元)由李某自理。
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40 000×(1-20%)×30%-2 000
=7 600(元)。
則李某實際收益為:40 000-7 600-10 000=22 400(元)
方案二:企業支付旅費、住宿費等。
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0 000×(1-20%)×30%-2 000
=5 200(元)。
李某實際收益為:30 000-5 200=24 800(元)。節稅24 00元。
三、稿酬所得納稅籌劃
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收入。扣除額為:每次收入4 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 000元以上的,減除收入20%的費用。此項收入的稅率為20%比例稅率,再加上減征30%的優惠。因此,此項收入可以利用集體創作和出版系列叢書進行納稅籌劃。
第一,作者將稿子轉讓給書商獲得稅后所得;第二,作者虛擬化;第三,集體創作;第四,出版系列叢書。
集體創作法:即一本書由多人撰寫。當稿酬收入超過4 000元時,采用集體創作法可以降低稅負。
例7,某高校教師完成一企業管理著作,稿酬共9 000元。
方案一:獨立完成,獨得稿酬9 000元。
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9 000×(1-20%)×20%×(1-30%)
=1008(元)。
方案二:三人合著,各得稿酬3 000元。
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 000-800)×20%×(1-30%)
×3=924(元)。節稅84元。
系列叢書法:把某些著作分解為幾個部分,以系列的形式出版。則該著作被認定為幾個單獨的作品,分別納稅。可以降低稅負。
例,某高校教師準備出版會計學方面的專著,預計稿酬10000元oSaG6KPkPe1QX66WWAskCA==。
方案一:以1本書的形式出版。
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10 000×(1-20%)×20%×(1-30%)=1 120(元)。
方案二:以4本書的形式出版。
則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10000÷4)-800]×20%×(1-30%)
×4=952(元)。節稅168元。
此外,納稅人也可通過將稿子轉讓給書商獲得稅后所得和作者虛擬化的方法進行納稅籌劃。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納稅籌劃
特許權使用所得是指高校教師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特許權使用所得的扣除額為800元或收入的20%,稅率20%。鑒于我國證券市場發育還不成熟,股份制還處于試點階段,國務院規定,對股票轉讓所得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因此,此項所得的納稅籌劃主要是將特許權使用費折合股份投資,再將股份轉讓。
例8,某教授發明一種新技術,并獲得專利,專利權屬個人所有。有兩種選擇:一是單純將其轉讓,可獲轉讓收入80萬元,則應交稅=(80-80×20%)×20%=12.8(萬元)。二是折合股份投資,再將股份轉讓所得也是80萬元,此時則不需納稅。
五、科技獎的納稅籌劃
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而且還要承擔大量的科研工作。搞好科研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學識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師將課堂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授課效果。為此,各個高校都為教師設立了科技獎,科技獎作為工資、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應納個人所得稅,但是高校可利用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的計算特點進行納稅籌劃。因此,如何配備、發放科研資金,不但影響科研效果,而且影響高校教師的稅負水平。
(一)分拆應稅所得
在我國現行稅制中,工資、薪金所得稅率采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分級有臨界點。當突破臨界點時,由于所適用的稅率提高使應納稅額增加,因此,可采用分拆應稅所得,把一個納稅人的應稅所得分成多個納稅人的應稅所得,使工資發放量盡量安排在允許稅前扣除額以下或是稅率分級的臨界點下,直接節稅。發放科研項目獎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主持課題的項目帶頭人領回去再分給其余參與項目的多位教師;另一種是由學校將獎金按確定比例直接發放給參與項目的每位教師。把前一種發放方式改為后一種發放方式,獎給主持項目帶頭人的獎金就可以分拆獎給參與科研項目的多位數師,不僅合理,而且能起到節稅的作用。
例9,某高校某教研室應得科技獎20 000元,如果由教研室主任一人領取則應納稅額=(20 000-2 000)×20%-375=3225元。如果由該教研室五位教師分別領取4 000元,則共交所得稅
=[(20 000÷5-2000)×10%-25]×5=875(元)。節稅2 350元。
(二)部分科研補貼以科研開支的方式支付
即用購實驗材料、書、差旅住宿、交通等發票來報銷,一方面解決科研經費不足;一方面不增加本月總收入,使此項補貼免予課稅。●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 蘇春林.納稅籌劃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文)[EB/OL].
[4] 孫妍玲.淺談個人所得稅的避稅[J].財會經緯,2005.
[5] 汪鴻艷.個人所得稅納稅現狀與改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