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強烈挑戰,企業財務管理必然發生相應的變革。本文著重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對此進行研究。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既利己也利他的最優抉擇;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各種利益關系的焦點,必須突破“股東至上”邏輯,建立起“利益相關者合作”型財務管理模式。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財務管理變革
一、問題提出
大量的事實和研究表明,一些企業在擴大經營規模、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忽視社會責任問題,如環境污染、職工工作條件惡化和生活無保障、惡意逃避債務、產品和服務質量低劣、偷稅漏稅等,從而造成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嚴重地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于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其核心內容,是各個國家通過修訂公司法、破產法、勞動合同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制定企業治理準則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來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保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就我國而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影響下,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如2002年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5年頒布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2006年頒布的新《公司法》、2007年頒布的《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性意見》等。所有這些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或企業治理的規范性文件都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已進入了一個制度建設與規范的新時期。
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的中樞神經對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需要付出財務成本,離不開財務支持,更因為企業財務是企業各種利益關系的焦點,企業的財務決策與行為,都會直接地影響到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然而,長期以來,企業財務理論所關注的是企業經濟責任,即遵循“股東至上”邏輯,把企業財務目標定位在“股東財富最大化”上,企業的所有財務活動都要服從這一目標。但是,這在實現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前提條件,即完善的市場和制度環境,從而導致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損害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所以,隨著全球化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這種基于“股東至上”的企業財務理論,必將受到“顛覆性”的挑戰,企業的財務目標、財務治理、財務政策和財務評價等內容,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二、企業社會責任不是一種簡單的利他主義
何謂企業社會責任?學術界有不同的解說,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責任相等同,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Carroll,2000);二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相并列,認為企業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Brummer,1991);三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責任相對應,認為企業責任可以概括為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兩大類。前者是企業為股東謀求利益的責任,而后者則是企業對股東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社區、公眾、政府和員工)以及自然環境承擔的責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會責任(法律法規所規定的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會責任(道德倫理所要求的公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盧代富,2001;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本文傾向的是第三種觀點。其理由是:第一種觀點忽略了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異質,更不利于在“股東至上”理論盛行的情況下,突出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第二種觀點,存在混淆概念問題,因為企業無論從事經濟責任活動還是從事社會責任活動都要遵循法律法規和考慮道德規范的要求。
企業為何要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必須首先回答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雖然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但長期以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卻沒有得出一個科學的理論化答案。直到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才使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有了理論依據(沈洪濤,2005)。正如Wood and Jones(1995)所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被認為是可以用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最為密切相關”的理論武器。該理論認為,企業是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契約”(Jensen and Mec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