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6年10月馬鋼第一只分離式可轉換債券上市至今,可分離債券在我國應用的歷史僅有一年多,卻受到了上市公司和市場投資者的熱捧,發展迅速。然而由于市場限制和產品自身特性等原因,人們對分離式可轉換債券在認識和操作上卻存在一些誤區。本文試就該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引起關注,并加以改進。
【關鍵詞】 可分離式債券;融資誤區;應對措施
可分離債券(Warrant Bonds),是“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簡稱。2006年5月7日,我國證監會在《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中首次將分離交易可轉債列為上市公司再融資品種。它將公司債券與認股權證捆綁發行,上市后拆分交易,即可簡單地理解為“買債券送權證”。
從2006年馬鋼發行第一支可分離債券至2008年5月,共有17家公司發行,規模為738.75億元。2007年發行了6支可分離債券,規模達到188.8億,比2006年翻了2番。2008年1至5月,又有8家公司發行,融資規模為450.95億元;另外有兩家過會,10家公司擬發行。若這些企業都能順利融資,那么募集金額將高達1千多億,比2006年翻了近13番。毫不夸張地說,可分離債券成為時下“有實力”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資方式之一。
作為證券市場上的創新金融產品,它以其自身優勢正受到企業和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追捧。然而在實踐中,許多企業對分離式可轉換債券的認識存在誤區,上市公司對該融資工具的利用有一定的盲目性。
誤區一:部分企業可分離債券的發行目的有“圈錢”嫌疑
分離式可轉換債券具有“一次發行,二次融資”,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高收益的優勢。正確利用可分離債券融資,可以分階段募集到生產急需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穩定正股價格,降低股權稀釋效應,改善企業資本結構,享受稅盾效應和較低的票面利率,大大節省當期財務費用??v觀目前融資企業,在充分享受發行可分離債券融資好處的背后,有些行為不免讓人質疑其融資目的。
首先,債券發行額遠遠大于企業凈利潤,權證發行額達到了規定的上限(規定所附認股權全部行權后募集的資金總量不超過擬發行公司債券金額)。其中,中信國安發行額達到凈利潤的36倍,另一家企業達到23倍以上,還有四家也達到凈利潤的10倍以上。這些企業資產雖可抵債,但生產如何持續發展?其業績如何支撐股價?再者,不同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低不一, 16家融資企業卻都是將純債券融資額與權證融資額等比例發行,改善企業資本結構的目的無從考究。更有甚者,無視市場反應,一意孤行,例如平安保險公司。2008年1月它推出了82億A股加412億分離可轉債的“天量”再融資方案。此方案一出,即遭投資機構和廣大投資者的反對,但平安公司無視市場反應,于3月6日采用不恰當的手段高票通過再融資方案,引致中國股市出現了一輪血腥的暴跌。從2007年年底到2008年4月,股市的最大市值損失將近20萬億元,相當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0%。為了挽救股市,國家在4月23日調減印花稅。市場剛剛轉暖,中國平安又置股市的大局于不顧,迫不及待地再一次宣稱啟動“天量”再融資方案,使剛剛出現好轉跡象的中國股市再一次下跌,至今未能復蘇。中國平安融資目的,路人皆知。
在增發和配股遭到投資者唾棄的今天,可分離式債券有可能淪為某些企業又一“圈錢工具”。
誤區二:可分離債券的發行時機選擇不當
發行時機的選擇,對融資成功至關重要。一般而言,股市震蕩或上行,債市低迷、權證市場火爆,可分離債券的發行容易成功;債券可以有較低的票面利率,權證也易于行權;股市低迷,債市趨勢向上,可分離債券的發行也會成功;股價有上行空間,易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