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會計之友》2007年第9期(上)發表的重慶工商大學王成敬和李錚兩作者寫作的《新議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一文拜讀后,產生了一些疑問,現陳述一下自己的理由和看法,供商榷。
【關鍵詞】 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資產負債表觀
該文摘要里陳述說:“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對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的會計處理進行了明確的規范,但并未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做明確的規定。而永久性差異帶來的會計收益與所得稅費用的不配比等問題,要求必須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加以規范。本文擬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改進作初步的探討。”且該文還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建議新增“永久性差異納稅調減額”和“永久性差異納稅調增額”科目用于核算永久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額。筆者對該文作者對會計鉆研探究的精神深感敬佩,且值得筆者去學習。但筆者對該文的觀點有些疑義。
從2005年初開始,財政部在總結會計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順應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全面啟動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建成了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我國原企業會計準則特別強調關注企業的損益狀況,而新會計準則不僅僅是簡單的關注損益狀況,更強調了對資產負債表日企業財務狀況真實情況反映的關注,更注重企業資產的質量和將來的增長潛能,而不僅僅是過去的和現在的結果,其中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新準則中所得稅會計核算由利潤表觀轉換為資產負債表觀。
我國原準則規定所得稅會計采用的是利潤表觀,即以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等金額為基礎,按所得稅法規定對當期收入和費用金額進行調整,從而計算出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核算方法分為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分為債務法和遞延法;而新會計準則下資產負債表觀是以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金額為基礎,確認資產和負債金額與基于所得稅法計算確定的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以該差異為基礎確認對納稅金額的影響。
按原準則利潤表觀下,由于會計準則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標準不同,會產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之間的永久性差異,如財務會計確認為收入、收益,但稅法則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如企業購買國庫券收益。但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與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新準則要求企業采用的是基于資產負債表觀下的債務法,在此方法下,企業僅確認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原因是按照利潤表下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的永久性差異,從資產負債表角度考慮,不會產生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即不形成暫時性差異,對企業在未來期間計稅沒有影響,不產生遞延所得稅。
例一:假如企業因債務擔保確認了預計負債100萬元,但擔保發生在關聯方之間,擔保方并未就該項擔保收取與相應責任相關的費用。
會計:按照或有事項準則規定,確認預計負債
稅法:與該預計負債相關的費用不允許稅前扣除
賬面價值:100萬元
計稅基礎=賬面價值100萬元-可自未來經濟利益中扣除的金額0=100萬元
例二:企業當期應交納的違反有關規定的罰款和滯納金為10萬元。
會計:計入費用,同時確認其他應付款
稅法:罰款和滯納金等不允許稅前扣除
賬面價值:10萬元
計稅基礎=賬面價值10萬元-可自未來經濟利益中扣除的金額0=10萬元
上述兩例都沒有產生暫時性差異。雖然有永久性差異,但對企業在未來期間計稅沒有影響,不產生遞延所得稅。
所以在新準則下,基于資產負債表觀的債務法下,核算時不會再出現“永久性差異”的概念。因此,在已執行新準則的條件下再談論“新議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已無意義。
這僅是筆者的一點淺見。●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 《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2] 王成敬,李錚. 新議永久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之友》,2007年第9期(上).
[3] 劉凱旋,周雪君. 新會計準則的特點及對企業的影響. 《會計之友》,2007年第7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