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對一些學者就人力資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進而得出了相關結論:人力資本參與企業的收益分配是人力資本的本質要求,收入分配理論的演進過程實質上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討價還價的博弈過程,兩者之中,誰的談判力強,誰在收入分配中就越具有發言權。
【關鍵詞】 人力資本理論; 研究綜述; 分配理論
一、人力資本定義的若干觀點
1960年舒爾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但是關于人力資本的定義,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就是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健康狀況的總和,其代表人物是舒爾茨。該定義是以人力資本的內容為出發點,認為:“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就是人們在教育、職業培訓、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其代表人物是貝克爾。該定義是以人力資本的形成為出發點,認為:“人力資本是通過人力投資形成的資本、用于增加人的資源、影響未來的貨幣和消費能力的投資。”第三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體內,能夠物化于商品或服務,增加商品或服務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價值,該觀點以李忠民為代表。該定義突出人力資本內生的抽象性的一面,認為:“人力資本屬于價值范疇,是有意識投資的產物,能夠促進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和財富的增進,應和非人力資本一樣分享收益。”
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定義是外因論、描述性的定義,而李忠民的定義則是內因論、抽象性的定義,都體現了人力資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身上的“人力”,即人的體力和腦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為獲利的“資本”。為此,認為人力資本就是指凝結在人體的體力和智力中所具有的勞動力價值的總和。
二、人力資本及其分配理論研究綜述
(一)國外的成果
有關人力資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他在《理想國》中論述了教育和訓練的經濟價位,認為可以通過教育來發展人的先天能力。國外關于人力資本理論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概念、人力資本性質、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關系等方面。
1.威廉·配第的人口價值論。他在著作中列舉了一系列數字,完全把人口和人創造的價值量化了,它用數字、重量和尺度的詞匯來表達自己要說明的問題(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