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數字資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我國目前尚無數字資產核算的相關會計法規。文章從數字資產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出發,對數字資產的核算從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幾個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論述,以推動適應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的會計制度建設和完善。
【關鍵詞】 數字經濟; 數字資產; 會計核算
經濟的發展決定會計理論、內容和方法的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數字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現代社會已逐漸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商品已成為現代經濟領域中重要的商品形態,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資源。所謂數字商品,就是那些能夠被數字化,并且寫成一段字節形式的商品,其實質是能夠實現一定使用價值的數字編碼的有序集合,如計算機軟件、多媒體產品、專業數據庫、電子出版物等。相對于一般的物質產品,數字商品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具有極大的可壓縮性,不占據物理空間,復制性強;可網絡化傳遞;獨特的無形磨損;趨于零的邊際成本;具有共享性。
由于數字商品正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社會占據著重要的經濟地位,加之數字商品的特征、交易方式、流轉程序等與一般商品有著較大的差異,引發了對其探討的必要性。鑒于當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尚無對數字商品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本文將對專門從事數字資產開發、生產的企業的數字商品,從確認、計量、核算、披露等幾個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對于外購的數字商品,會計業務處理比較明確,這里不再進行討論。
一、設立“數字資產”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數字商品是企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投入大量人財物而形成的、為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并在一定預期內能為企業創造效益。顯然,數字商品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關于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標準,也就是說具有可定義性和可計量性,同時其信息揭示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首先應該確認為企業的一項資產,暫以數字商品資產命之。由于數字商品這一資產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一般存貨、無形資產又有著一定的區別,不宜歸并其中,需單獨設立“數字資產”科目進行核算。
(一)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存貨的區別
表面上看,數字商品資產符合“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或“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的規定,即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2006)關于存貨的規定。但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存貨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不宜將數字商品資產作為存貨進行核算。
二者的差異表現在:一是數字商品資產具有邊際成本趨于零的特點。數字商品資產的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研究開發階段,第一件產品的成本極高,以后的產品由于可無限復制,其成本幾乎趨于零,這樣形成了相同的產品但其成本計量卻不同。一般存貨應當按照歷史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它的生產成本與生產數量成正比例關系遞增。二是數字商品資產無實物形態。數字資產在開發成功后以抽象的方式存儲在磁(光)介質中,不是以實物形態存在。一般存貨都是以實物形態而存在的。二者的管理模式亦大不相同。三是數字商品資產在供給上可以是無限的,而存貨由于企業的財產和存儲空間的限制,其供給是有限的。四是數字商品資產的計量應當具有連續性。為了保持其數字化產品的先進性和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軟件功能擴展、版本升級等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次升級和功能擴展都會給數字商品資產帶來一定的附加值,也必然要求進行一次新的價值計量。一般存貨直接按照成本計量而無須進行連續性的計量。
(二)數字商品資產與一般無形資產的區別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同時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且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則該項資產確認為無形資產。數字商品資產從表象上看具有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特征,表現在:一是數字資產沒有存貨形態。數字化產品的形態是無形的,無需以有形的倉庫儲存,它以抽象的方式存放在磁介質中。二是數字商品資產可以為企業帶來長期的收益。三是數字商品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較為合理地計算出來。
但數字商品資產具有不同于無形資產的特征:一是數字商品資產持有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直接銷售而獲利。一般無形資產的持有目的不是為了銷售。無形資產能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是因為企業掌握了某項技術、秘方或形成了良好的信譽、占據了優勢地域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這種收益是間接的。二是數字商品資產是具有獨占性的,但并不具有排他性,他人的購買、使用正是研發數字資產的目的。而無形資產與此不同,它要求同時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
(三)數字商品資產單獨確認的設想——設立“數字資產”
從上述分析可見,數字商品資產與存貨和無形資產相比,既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將傳統會計確認模式運用于數字資產就會存在不恰當之處。基于數字資產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考慮單獨設立“數字資產”科目進行核算。
對數字資產的確認條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規定。
1.符合數字資產的定義。數字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或處在生產過程中的非貨幣性資產。
2.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3.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數字資產的計量
會計計量在整個會計運行系統中處于核心環節。如何對數字資產正確計量無疑是研究數字資產的關鍵所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規定: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同時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數字資產是企業投入的大量人財物力所形成的獨有資源,為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在目前我國會計環境下,數字資產宜采用歷史成本法對其進行計量。對于自行開發的數字資產的計量,應將企業內部開發階段發生的至達到預定用途前支出的總額作為數字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
為了保持數字資產的先進性與競爭力,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采用新技術進行數字資產的升級或更新換代,數字資產將具有更高的價值。對形成數字資產新價值的追加開支部分,仍需要計入數字資產的賬面價值,也就是說對數字資產的計量應當具有連續性。這是由于數字資產的獨特性決定其計量的特殊性,也符合歷史成本計量的要求。
三、數字資產的核算
數字資產的核算主要包括確定數字資產的取得、計提跌價準備、攤銷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在具體核算上,需要在“數字資產”科目下設立“數字資產減值準備”和“數字資產攤銷”兩個二級明細科目。
對于自行開發的數字資產,應將企業內部開發階段發生的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的支出總額,包括評審費、注冊費等作為數字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借“數字資產”,貸“銀行存款”等科目。對于數字資產升級換代所追加的開支,采取同樣的方法,增加數字資產的賬面價值。
如果開發數字資產的技術被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數字資產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在此情況下,可借鑒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核算方法,對其計提減值準備。在期末,將數字資產的賬面余額與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比較,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低于賬面余額時,按其差額,借“營業外支出——計提數字資產減值準備”,貸“數字資產——數字資產減值準備”科目;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高于賬面余額時,無須調整。這樣,一方面可準確反映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另一方面體現謹慎性的要求,避免企業隨意調整利潤。
企業為了保持旺盛的市場需求,將通過不斷創新來更新數字資產的版本和功能,這就加速了現有數字資產價值的貶值,即數字資產具有獨特的無形磨損的特性。為反映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對其價值需要在可預見的期限內攤銷。攤銷的方法可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方法趨同,采用加速攤銷的方法。期末攤銷時,借:“管理費用”,貸:“數字資產——數字資產攤銷”科目。
當企業銷售商品取得收入時,一般來說需要同時結轉生產成本。對于數字資產來說,由于其趨于零的邊際成本的特性,在數字資產形成后每一件商品的生產成本僅包括復制到光盤等介質的成本,該項生產成本極低。如果根據配比原則,在銷售數字資產的同時結轉其趨于零的生產成本,則顯得毫無意義。根據重要性的原則,對其生產成本無需結轉。
四、數字資產的披露
在會計報告中需要從兩個方面披露數字資產的相關信息,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是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下增設“數字資產”項目,以披露數字資產的真實價值。二是在會計報告附注中披露數字資產的相關信息,主要表現為數字資產面臨的風險。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很快,任何企業都不能一直保持其技術上的絕對優勢,時刻都會有新技術的產生或技術的突破,一旦該種數字產品的優勢喪失,企業的價值就會降低。因此,對數字資產的風險因素應予以恰當的披露。
會計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中,并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在當今信息社會,電子商務迅猛發展,數字商品正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經濟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時候就要求重視并正確核算數字資產,推動會計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方美琪,付虹蛟.電子商務理論與實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M].2006.
[3] 呂玉芹,等.論數字資產的會計確認和計量[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11期.
[4] 張啟望.數字資產核算[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