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業績評價是與企業管理實踐緊密相關的一個課題。建立一套富有挑戰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使之更好地為實現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和企業價值服務,是當今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面臨的巨大挑戰。但我國企業要建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考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特殊性。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業績評價; 指標體系
一、我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的歷史回顧和現狀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實物產量作為業績評價指標。由于當時我國的生產體系尚處于創立、完型時期,對產業規模、產業數量的擴張有一個內在的要求,導致當時靠大量的資源投入來滿足這種擴張,加之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勢必帶來對業績的考核注重實物產量,忽視了對價值和成本的考核。
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對國有企業進行放權讓利的改革,逐步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進而轉向注重產值、利潤等價值指標的考核。進入20世紀9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我國的產業規模、產業數量已大體趨于穩定和完型,這時對經濟增長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質量,即要求以經濟增長質量來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貢獻率。因此,我國的經濟工作重心也轉移到調整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上來,業績評價要求淡化產值指標,強調效益指標。
從1992年國家計委等提出的6項考核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到2002年財政部五部委在對《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的基礎上頒布實施的《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在短短的十年中,我國國有企業效績評價指標體系共經歷了五次變革,進一步規范了國有企業效績評價體系。為適應部分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主體的需要,2002年的《細則》在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適應性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初步形成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較為綜合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二、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每一種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相聯系的。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紀,在以顧客化、競爭化和變化為主要特征的經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傳統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第一,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以財務指標為主的體系,指標的計算是依據會計報表上的數據得來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滯后性的缺陷。這些財務指標只能反映企業已發生的、過去的、歷史的經營狀況,而不能及時地反映出企業現在正在進行的創造未來價值的活動。這種對企業及其經營管理者的事后評價,勢必會引發企業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機的行為。管理者為提高短期利益水平,往往把企業的科研開發支出、人力資源支出、市場推廣支出、環境保護支出等等作為調節當期利潤的蓄水池,絞盡腦汁地提高當期的經營效益,但卻削弱了企業長期的競爭能力,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長期利益。
第二,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局限于對有形資產運用成果的計量和描述,往往難以衡量企業在研究開發、人力資源和市場推廣等無形資產方面經營的成敗。在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下,國有企業僅僅重視產出過程的有形的核心環節——生產環節,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加大資源投入來維持企業產值的增長,相應的采用了以產量、產值、利潤為主的業績評價指標。但是隨著我國生產體系的完善,市場經濟的形成,再以這種描述數量型增長的業績評價指標來評價國有企業的業績顯然是不夠的。在戰略管理時代,企業開始注意到科技在推動企業進步中的巨大作用,面對市場搞研發,改良已有產品、開發新產品;注重市場推廣的重要性,一改過去生產是龍頭的觀念,變推動式生產為拉動式生產,以市場為龍頭,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同時在人力資源方面,知識資本在當今知識為第一生產力的信息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企業只有有效地組織和管理智力資本,把員工個人已有的知識及在生產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有用經驗有效地轉化為組織的共享知識,才能使企業在生產中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些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的管理水平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價值。也只有實現投入結構的優化,生產要素有機構成的提高,才能使企業的增長方式有一個質的提高,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偏重于對企業內部流程信息的評價,忽視了外部信息的影響。它往往只關注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改變,許多外部環境因素如:顧客滿意度、市場份額、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職員滿意度、供應商、競爭對手、政府的支持程度等等都將極大地影響企業未來的財務業績,忽視了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業績評價指標就不可能做到客觀、綜合和合理。
第四,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考慮更多的是財務指標,而非財務指標涉及的甚少。財務指標大都屬于結果指標,不能有效地與企業正在進行的作業活動相聯系,因而不利于觀察經營者行為對業績的直接影響。而非財務指標更多反映的是過程,在前三點中提到的能反映企業戰略意圖的科研、市場、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指標大多是非財務指標,它們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夠反映企業發展的趨勢,具有一定的預示作用。適當地增加非財務指標,能夠更好地反映企業的業績動因,指導企業要不斷地關注產品質量、產品創新、職工培訓、客戶滿意度等動因指標,而不是盲目生產,從而使企業在動態環境下能夠作出調整和反應。
第五,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對現金流量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傳統的財務理念中,利潤被作為分析和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指標。但是利潤的實現和現金流入往往不具有同步性,按現行會計制度計算出的利潤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失真和扭曲。一方面,在計算利潤指標時是不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的,這實質上是虛增了利潤;另一方面,由于在權責發生制下,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和財務報表編制具有相當彈性,管理當局往往利用這些來操縱利潤。因此,利潤等會計收益指標是不能準確地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業績的。而現金流量則不同,它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實實在在發生的,更客觀更真實,是不容易被改變和操縱的。
三、完善我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議
考慮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在設計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注意到以下因素。
權變理論認為:沒有一種適用于任何企業的方法,一切以條件為轉移。它強調環境的多變性和內部條件的特殊性。將權變理論應用于業績評價,即:由于每個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環境、限制因素和生命周期等內外環境的不同,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的評價目的、評價指標、評價標準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是不存在一種適用于任何企業的標準的業績評價系統的。在進行業績評價時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企業的內外環境來決定業績評價指標的取舍和組合。
根據國有企業設立的目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而設立的;另一類是為實現國家戰略發展而設立的。對于這兩類不同目的的國有企業,企業業績評價的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指標是不同的。前一類側重于評價企業為社會提供的社會公益產品與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后一類則是著重于評價企業利潤、政策性收入及其他社會貢獻。
有些國有企業因承擔了政府的部分職能而形成了國有企業的政府性特征。對于這部分國有企業在進行業績評價時,應考慮企業經營者對指標構成要素的可控性。國有企業因承擔社會職能而發生的成本、費用等指標要素是國企經營者不可控的成本,在進行業績評價時,企業不應對這部分發生額負責。同樣,在國有企業的總收入中,由于政府的政策而形成的壟斷收益和政策收益也不能視為企業的經營成果。
在設計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努力實現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前瞻性指標與滯后性指標、內部指標與外部指標、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的平衡。設計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要著眼于反映企業的真實業績,反映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方面,努力做到評價的客觀和全面。●
【參考文獻】
[1] 毛志忠.經營者行為業績評價體系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年2月.
[2] 李艷玲.對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探討[J].會計之友(上),2007年4月.
[3] 張濟建,范慧慧.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年12月.
[4] 袁曉玲.淺談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