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醫院間接費用的分派均是以部門作為歸集間接費用的成本庫,按職工人數、材料費用等與醫療服務數量密切相關的分配標準進行統一分配。這種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不能揭示醫院經營管理中資源浪費的信息,也不能提供更細化的成本資料,成本的可追溯性、可歸屬性很差,不利于醫院降低成本。而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與方法,對于醫院降低運行成本、優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作業成本法;醫療服務項目成本
本文根據精神衛生中心醫院目前成本核算的現狀,將作業成本法的理論與醫院的管理實際相結合,探索醫院作業成本應用的可行性。通過運用作業成本法對醫院的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測算,糾正了傳統成本核算計算不實所帶來的成本信息失真,找到了降低成本機會之所在,提高了作業活動效率,準確地反映了醫療服務對醫療公共資源的使用情況,以便于醫院的管理者能夠就擴大或收縮醫療服務,以為改進醫療服務制定相應的決策。
一、醫院應用作業成本法的必要性
醫院雖已被確定為承擔一定福利職能的社會公益事業單位,是“非營業性”組織,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在目前的財政管理體制下,在國家鼓勵建設社區醫療機構及平價醫院的政策指導下,無疑給大型醫院帶來了生存和發展的巨大壓力。因此,醫院只有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嚴格控制費用支出,努力強化醫院經營管理,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同時,醫院應用作業成本控制也是加強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需要。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使社會保險部門成為醫院的第三方付費者。作為第三方付費者,醫保管理機構需要通過監控醫療過程、醫療環節和醫療成本。實現醫保費用的合理有效使用;醫保管理機構還可通過制定預付標準來控制支出,并借助預算強迫約束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分擔經濟風險,提高衛生經濟效率。因此,在這種環境下,醫院就更需要關注自身的成本管理問題。
作業成本法的出現是為了尋找一種更科學的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是對傳統方法的改進。由“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到“作業基礎成本計算”,是成本與管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現有醫院要想在競爭中取勝,除技術、制度等原因外,服務態度、醫療質量及醫療服務成本將是三個重要的因素。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動態追蹤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用的情況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后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之中。作業成本核算包括四大要素: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
作業成本核算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要首先鑒別出消耗資源的作業,然后確認資源動因,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相關的作業;第二階段包括明確成本計算對象,確認作業動因,計算成本動因率并把各作業匯集的成本分配給相關的成本對象。
二、作業成本法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費用的分配和歸集基于以下基本認識: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
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過程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確認作業中心,將資源耗費價值歸集到各作業中心;第二步,確認作業,將作業中心匯集的各資源耗費價值予以分解并分配到各作業成本庫中;第三步,將各作業成本庫價值分配記入最終產品成本計算單,計算完工產品成本。
作業成本法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并無不同,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間接制造費用的核算上。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下,對于間接制造費用,通常是在全單位范圍內采用一個費用分配率進行一次性分配,或只是先將制造費用按生產部門歸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門分配率進行分配。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假設制造費用的發生完全與生產數量相聯系,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工時、直接人工成本、機器小時、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為制造費用的分配標準。因此,傳統的制造費用分配方法,滿足的只是與生產數量有關的制造費用的分配。
而在作業成本法下,對制造費用的核算做了變革:一是將制造費用由全單位統一或按部門的歸集和分配,改為由若干個成本庫分別進行歸集和分配;二是增加了分配標準,由單一標準分配改為按引起制造費用發生的多種“成本動因”進行分配。
由上可以看出,作業成本法的正確實施主要取決于作業成本庫的選擇、將制造費用歸集到各作業成本庫的中介標準的選擇以及作業動因的選擇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三、作業成本法在精神衛生中心醫院的應用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是上海三級甲等精神衛生??漆t院,擔負著全市精神衛生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心理咨詢和對外學術交流等任務,設有核定床位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