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校規模擴張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高額負債問題也集中爆發出來。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債務風險,勢必會影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在政府買單的同時,高校自身也應擔當一定的角色,以在化解高校債務風險中有所作為。
【關鍵詞】 化解高校債務;高校作為;對策
高校負債,這已經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既成事實,甚至形成了“虱多不癢,債多不窮”的負債坦然,反正不是自家的高校,還怕政府不買單?
誠然,公立高校畢竟不是企業,采用當初關停并轉國企化解債務的方法,會極大地傷害原本就距離世界名校頗遠的中國高教事業,特別是會影響高等人才的產出。因此,針對2 000多億元的高校債務,教育部長周濟最近表示,我國正在加大財政投入,從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均對高校生均撥款增加投入,逐步幫助高校償還基本建設債務。國家加大投入,設法讓欠債高校擺脫困境辦下去。然而這并不等于說,高校所欠巨額債務均由政府買單。這樣會培養高校化解債務上的“依賴性”即上策是政府買單,中策是政府買單,下策還是政府買單。
筆者以為,以上想法完全不妥,其理由有二。
一是不利于調動高校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校領導的政績,應該取決于他們維護公共利益的主觀愿望和實際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決策機制,是高校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高校財務自身應該建立負債風險防范指標體系以控制貸款比例,并設定上限額度,設置預警指標,嚴格控制超出指標,幫助高校化解貸款風險。如果完全買單,就會滋生高校決策者只管決策而不計成本和效果的思想,變成“花別人的錢不心疼”,而導致決策草率,約束不足,制度疲軟。
二是有可能助長奢侈浪費現象。部分高校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不顧自身財力,拔高定位,相互攀比,盲目擴張,貪大求洋,追求豪華,在校區內建人工噴泉,鋪大理石休閑廣場,搞標志性建筑等。聊城大學校門投資8 000萬元,在網絡上被稱為“高校最大,造價最高”的大門,中國人民大學耗資百萬建觀光電梯等。2005年審計署審計報告中指出:“一些高教園區建設不從實際出發,過于追求美化和景觀效應,造成土地占用和資金使用的浪費”。
在高校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高額負債成為了必然,問題也集中爆發出來,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債務風險,勢必會影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單純地以為政府買單,就能夠“一了百了”恐怕也是不太容易實現的。高校債務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作用,只有徹底反思存在的問題,從源頭上消除問題的癥結,才是最好的破解之道。筆者認為,在政府買單的同時,高校自身也應擔當一定的角色,在化解高校債務風險中有所作為。
其一,尋找自身優勢,發掘自身潛力。解決高校債務問題,首先必須發揮高校自身的主動性,實施自救。負債高校的老校區一般地處市區,土地升值快,學校應該努力爭取政府方面的積極支持和政策傾斜,得到政策上的優惠,出讓空置的土地、校舍,緩解資金困難;高校還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積極配合地方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轉化等辦法,組織轉化活動,激發轉化功能,籌措還債資金;還可拿出學費和住宿費的30%設立可持續發展高校償債準備金,通過設立償債準備金促使學校有計劃地集中、儲備償債資金,避免債務到期集中償還影響學校正常運轉,以減輕財務負擔,降低財務風險。
學校應當對償債準備金進行嚴格有效的管理,保證該項資金只用于償還債務,嚴防將償債準備金挪作他用,以增強償債能力,確保財務穩健運行。
其二,引進民間資本,拓寬融資渠道。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與國際的距離太大,單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社會的各個層面對高等教育的全面參與合作非常重要。目前身陷債務困境的高校可以嘗試向民間拓寬融資渠道,走多元化籌集資金的道路。由于民間資金正逐年增加,且社會投資理財的項目又特別少,如果能調整和放寬政策,引導和扶持民間資金投向教育事業,使民間資金形成一定規模的教育投資,必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機會,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緩解國民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對于資能抵債,但經營困難的,就直接引入社會資本,實行產權社會化。
引進民間資本、建立股份制高校的方式,國外有不少可供借鑒的經驗,如“民投公租”的形式。 “民投公租”和企業的融資租賃方式一樣,對現階段國家財力難以解決而高校又急需擴建的教育設施,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學校按照社會投資收益率和固定資產折舊率,給投資者償付合理的租金,保證高于銀行利率的收益水平,從而調動社會投資高校教育的積極性。又如,建立大學理事會、董事會,將其作為大學財政與行政的最高決策機構。國外高校在融資運作方面,通常都是設立基金會,聘請專業人士對其進行管理和經營。在市場化運作下,國外著名高校的投融資業務收獲頗豐,最近10年來,耶魯大學的財富平均年增長17.4%。理事會以獨立理事為主,校長由理事會選聘,并對其負責。大學的重大建設、發展項目,必須由該理事會審議。這樣,大學將成為一個獨立的法人,理事會將是一個信托機構,接受政府撥款和捐款,并盡到善意使用信托資金的法律責任。再如,發行教育股票或教育彩票等融資方式也值得研究,還可在政策范圍內接受企業(或財團)的捐贈以及采用其他金融手段等也應該大膽嘗試。
其三,參照世貿原則,爭取外資介入。在利用外資舉辦高等教育方面,我們應該大膽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市場將越來越開放,這是大趨勢。按照世貿組織市場準入規定的限制條款,對外國教育機構進入我國教育市場設立了合理的限制。我們既要對國內高等教育市場開放持謹慎態度,在教育貿易協定中尚未對“跨境交付”方式作出承諾,對中外合作辦學也不承諾國民待遇,同時也應該按照對教育服務的承諾,在確保教育主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采用和國外高校辦學機構聯合、合作、合資辦學的方式,合理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以及跨國公司對高校的科研投資,吸收外資介入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這樣既可以解決高校急需的資金問題,還可以分散高校由于融資而引起的財務風險。
筆者以為,在利用外資方面,還可以采用“項目融資:BOT項目(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融資”的辦法。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引入了強有力的國家干預,西方經濟學在理論上也肯定了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市場經濟逐漸演變成市場和計劃相結合的混合經濟。BOT恰恰具有這種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的特色。高校采用BOT項目融資,即由我國政府為高校的項目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作為項目融資的基礎,由外國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一段時間內(特許經營期)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這樣的融資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以物引資,可以通過轉讓基礎設施項目的經營權籌集資金,也可以通過“轉讓——運營——移交”的形式,高校可將已建成的某些基礎設施項目作價后轉讓給其他社會資本,高校以收回的資金進行新的項目建設,受讓方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經營權,期滿后無償將經營權移交給高校。
政府加大高校的資金投入,為高校快速發展卸下了沉重的債務包袱,而高校自身也不是一點都不能有所作為的,政府與高校兩個方面積極地發揮作用,才是高校真正走出困境,又好又快發展的正途。●
【參考文獻】
[1] 盧漢林.國際投融資.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2] 史燕平.國際融資學教程.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1月.
[3] 張昌彩.中國融資方式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