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維持公司的可持續增長”作為一種戰略思想被普遍接受,而現實中,企業的增長總是高于或低于可持續增長率,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財務問題。本文根據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通過對超速增長和各種籌資方式的闡述。對企業在超速增長下不同籌資方式的選擇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關鍵詞]超速增長;籌資方式;財務影響
一、超建增長的財務解釋
(一)超速增長概念的界定
超速增長是指企業增長速度過快的增長,通常有兩種衡量標準:一是絕對增長率衡量標準,若企業增長速度很高,可以認為是超速增長。如Deloitte(2004)在《2004年度亞太地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報告中,對高速增長的界定是:銷售額和利潤每年增長都高于100%,并且可以連續三年保持這種速度增長的企業。絕對增長衡量標準主觀性較強,不易把握。二是相對增長率衡量標準,它是在建立了企業可持續增長理念和數量模型的基礎上,企業實際增長率超過了可持續增長率的增長。Robert C.Hig-gins(1977)首先提出可持續增長率的概念,他指出:“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財務資源的情況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例?!笨沙掷m增長率是由企業的資源內生地決定的,而企業的實際增長率可能與可持續增長率之間有偏差,可能大于可持續增長率,也可能小于可持續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大于可持續增長率的企業增長為超速增長。本文采用相對增長率衡量標準的觀點。
(二)超速增長的衡量
根據前面對超速增長概念的界定。企業的超速增長可以用超速增長率來衡量:
超速增長率(0)=當期企業實際增長率(F)-可持續增長率(G)。
如果超速增長率大于零,則該企業超速增長,超速增長率越大。該企業超速增長越快,意味著該企業要在更大程度上突破現有的財務資源結構以滿足高速增長的要求。
企業實際增長率是指企業本年銷售額較去年銷售額增長的百分比。代表企業現實的銷售增長速度。具體計算公式為:
當期企業實際增長率(F)=(企業上一會計年度的銷售收入-企業本會計年度的銷售收入)/企業上-會計年度的銷售收入。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財務資源的情況下企業銷售增長的上限,代表企業增長的合理速度。根據會計平衡等式的原理分析可知,企業的增長取決于所有者權益以及相應的債務資金增長的速度,進一步推導可得:
可持續增長率(G)=銷售利潤率(P)×資產周轉率(A)×資產與起初權益的比(T)×留存收益比例(R)。
上式說明企業銷售的可持續增長率與四個因素有關,前兩個因素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業績及經營風險的強弱,后兩個因素表明公司的財務政策,留存比率表明管理層對待股利分配的態度,而資產與權益比反映了公司財務杠桿的政策。
二、超常增長下企業的籌資政策
從可持續增長率的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可持續增長率G代表與四個比率的穩定價值相一致的銷售增長率,一旦公司的銷售按照不同于G的任何比率增長,這當中的一個或多個比率就必須改變。這意味著當一個公司以超過它的可持續增長率增長時。它最好能改善經營(提高銷售利潤率或資產周轉率)或改變財務政策(提高其留存比率或改變財務杠桿)。因此,企業可以采取以下的籌資政策:
(一)增加企業的內部保留盈余
由于留存收益這種籌資方式的籌資費用為零,因此增加企業的內部保留盈余是企業籌資方式的首選。企業的內部保留盈余是由企業歷年未分配的利潤所形成的,它可以用于彌補虧損,也可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它受企業的資產利潤率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提高企業的資產利潤率。具體表現為通過降低成本,提高售價。加快存貨、應收賬款等資產的周轉速度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以絕對或相對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銷售。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資產收益率往往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如為加速應收賬款回收。而采用過于緊縮的信用政策,失去了一定的市場占有份額。這就要求企業應根據自身個性特征把握好操作中的度。
提高留存收益率,即降低股利支付率。較高的股利支付率,意味著企業內部積累的減少,外部籌資額的增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股東對股利支付的期望與他們對企業投資機會的滿意程度呈負相關。若股東相信留存收益可以帶來未來更令人滿意的收益時,他們將愿意放棄現有的股利以期獲得未來更高的股利;但若企業的投資機會無法令人滿意。股東對降低股利支付率只會感到氣憤,這會引起股價的下跌。
(二)增加企業的負債
雖然負債的籌資成本比權益資本成本低,但是它的籌資風險卻要比權益資本大。若企業能有效利用負債完善資金結構,則企業就能充分享受財務杠桿所帶來的效應。但是。與此同時企業的償債能力下降,陷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加大,債權人也會為付出的風險代價要求更加苛刻的契約條件和更高的期望報酬水平。因此,企業必須根據所處的行業和自身經營特征優化資金結構,避免過度負債。
(三)發售新股或配股
盡管這種方式在英美等國是排序最后的一種籌資方式,但在我國仍不失為一個上市公司增加新資金的有效途徑。但是,增發新股票,對于許多企業來說無法利用,如小規模企業;而對于許多有能力籌集新股的企業來說,則又會削弱原股東的控制權,在經營效率不能同步上升的情況下。會導致稀釋效應。
(四)相互關系
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通過提高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來提高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是受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創新限制的。而財務杠桿和股利分配率又受到資本市場的制約,因此,通過這四個財務比率的提高來支持企業的高增長只是一次性的臨時解決辦法,不可能持續使用。
當這四個財務利率不能再提高時,只能在保持資本結構的前提下,同時籌集權益資本和增加負債。其結果是。銷售增長比率和凈利潤的增長比率相同,而權益凈利率沒有任何提高。這就是說,如果新投資的報酬率不能超過要求的報酬率(資本成本),單純的銷售增長不會增加股東財富。是無效的增長。因此,企業的增長應當在可持續增長率(G)左右波動,不應當追求無效的增長,任何過快的增長都會引發后續的低增長。
三、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及其財務影響
對于一個超速增長的企業來說,不同的籌資方式會帶來不同的財務影響。恰當和合理的籌資方式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根據企業的生命周期來對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提出一些建議。
(一)處于創業期的公司
初創階段,企業的創立投資、產品研究、開發費用一般都比較高,而產品市場需求相對狹小,銷售成本較高,收益低。因此這些創業公司在財務上一般沒有盈利,反而普遍虧損。
這個時期企業發行新股是非常有利的,利用股本籌資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擴大公司的發展規模,避免了采用債務籌資方式產生的到期時企業因為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的惡化而不能還本付息的風險。在發行了新股以后,隨著資產利潤率的不斷提高,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從而支持了公司的快速增長。同樣的增加債務資本也可以提高公司的可持續增長率,但是處于創業期間的企業經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會使企業經營風險隨之增大。
(二)處于成長期的公司
在初創階段后期,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新企業便逐步由高風險低收益的初創期轉向高風險高收益的成長期。
這個時期企業可以通過兩方面來繼續提高自身的可持續增長率。第一是盡量選擇一些能產生較高內部報酬率的投資項目,使公司通過提高資產利潤率來產生較高的可持續增長率。第二就是加大負債的力度來充分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這樣也能產生一個比較高的可持續增長率,但同時也會增加公司的財務風險。公司更多的是要采取辦法限制增長從而可以在財務上養精蓄銳,避免出現因為現金流入難以彌補現金流出而產生的支付危機。
(三)處于成熟期的企業
在成長階段的后期,由于市場需求基本飽和,產品的銷售增長率減緩,迅速賺取利潤的機會減少,企業開始進入成熟期。
在這個時期,企業的現金流量已經比較穩定,在增發新股后,資產利潤率呈下降趨勢。若此時企業增加利潤留存比率和負債,則會進一步使資產收益率下降,因此。此時企業可以通過借債來回購股票,從而提高公司的股價,增大收購者的難度,同時,也會對公司的管理人員產生一個激勵的效應。促使他們尋找一些良好的投資機會。但是我國的上市公司暫時還不能通過借債來回購本公司的股票,所以應該集中精力尋找投資于新產品或仍處于成長期之企業的機會來促使資產利潤率提高,從而滿足企業的增長,避免失去前進的活力而成為其他企業收購的目標。
(四)處于衰退期的企業
這一時期出現在較長的穩定階段后。由于新產品和大量替代品的出現,原來的市場需求開始逐漸減少。產品的銷售量也開始下降。至此,企業便進入了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
此時上市公司如果可以增發新股,用籌集來的資金開發新的投資產品。還是有可能提高企業的資產利潤率水平的。但是在我國股市增發新股都有比較高的門檻,所以這類企業再增發新股可能也會比較困難。
但是處于衰退期的上市公司中往往有資產重組的可能,通過重組找到公司新的增長點,從而促進公司的可持續增長水平得到提高。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企業的增長不是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續增長率,重要的是管理人員必須事先預計并且加以解決其所帶來的財務問題。在企業超速增長下,選擇恰當和合理的籌資方式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