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是會計師考試的重點,多數考生認為此部分內容不好掌握。筆者有針對性地探討了資產負債表日后訴訟案件結案的會計處理,以幫助考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與困惑。
【關鍵詞】 日后事項; 未決訴訟; 結案金額; 結案時間
資產負債表日后訴訟案件結案是日后調整事項中較為典型的事例,其結案時間可能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也可能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其結案金額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結案金額等于已確認預計負債的金額;第二,結案金額大于已確認預計負債的金額;第三,結案金額小于已確認預計負債的金額。筆者結合日常事例,分兩個時點和三種情況來闡述這一問題。
實例:甲企業與乙企業簽訂一項銷售合同,合同規定,甲公司應在2006年8月銷售給乙公司一批物資。由于甲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發貨,致使乙公司發生重大經濟損失。2006年12月,乙公司將甲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甲公司賠償80萬元。2006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判決,甲公司依據或有事項準則,對該訴訟事項確認了預計負債40萬元。2008年3月20日,經法院判決,甲公司應賠償乙公司60萬元(或40萬元、或30萬元),甲、乙雙方均服從判決。甲乙公司2006年所得稅匯算清繳均在2007年3月28日(或3月18日)完成,甲乙公司的所得稅率均為30%。甲公司2006年的營業收入為100萬元。要求對甲公司的調整事項進行會計處理。(依稅法有關規定,由于確認預計負債發生的損失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實際發生當期可在稅前扣除)。
一、結案時間(3月20日)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3月28日)之前
?。ㄒ唬┙Y案金額(6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1.前期狀況
(1)借:營業外支出40
貸:預計負債40
?。ǎ玻├麧櫩傤~=100-40=60
?。ǎ常┌l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0
(4)應納稅所得額=60+40=100
?。ǎ担凰枚悾?00×30%=30
?。ǎ叮┻f延所得稅資產借方發生額=40×30%=12
(7)所得稅費用=30-12=18
?。ǎ福┙瑁核枚愘M用18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12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30
?。ǎ梗﹥衾麧櫍?0-18=42
?。?1)盈余公積=42×10%=4.2
?。?2)未分配利潤=42-4.2=37.8
?。ㄒ陨鲜羌坠?006年會計處理及會計報表中所反映的會計信息)
2.日后調整
?。ǎ保┭a調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
貸:其他應付款20
同時: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40
?。ǎ玻┱{稅
?、傧町?br/>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40×3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2
?、诓町愞D差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2(40×30%)
(屬于抵稅差額)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
③新增差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6(20×30%)
?。▽儆诘侄惒铑~)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
或以上三筆合為一筆: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8(60×30%)
?。ú町愞D差額40+新增差額20=總差額6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12(40×3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20×30%)
調稅原則:如果日后事項形成的影響數全部為差額時,調整“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如果日后事項形成的影響數全部為差異時,調整“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如果日后事項形成的影響數部分為差額,部分為差異時,屬于差額的部分調整“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屬于差異的部分調整“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
?。ǎ常┺D入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4
(4)調減
借:盈余公積1.4(14×1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
3.應有結果(經過上述調整,其調整后的結果與該判決發生在2006年的結果完全相同)
?。ǎ保┙瑁籂I業外支出60
貸:其他應付款60
(2)利潤總額=100-60=40
?。ǎ常┯捎跓o暫時性差異,所以應納稅所得額等于利潤總額。
(4)應交所得稅=40×30%=12
?。ǎ担┙瑁核枚愘M用12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2
?。ǎ叮﹥衾麧櫍?0-12=28
(7)盈余公積=28×10%=2.8
(8)未分配利潤28-2.8=25.2
?。ǘ┙Y案金額(4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1.前期狀況(與第一種情況相同,此處省略)
2.日后調整
(1)調整
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40
?。ǎ玻┱{稅
①消除差異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40×3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2
?、诓町愞D差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2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2
?。ǎ常┺D入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0(事實上無需編制此分錄)
?。ǎ矗┱{減
借:盈余公積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0(事實上無需編制此分錄)
3.應有結果(如同該判決發生在2006年度)
?。ǎ保┙瑁籂I業外支出40
貸:其他應付款 40
?。ǎ玻├麧櫩傤~=100-40=60
(3)無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所得額與利潤總額相等。
(4)應交所得稅=60×30%=18
?。ǎ担┙瑁核枚愘M用18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8
?。ǎ叮﹥衾麧櫍?0-18=42
?。ǎ罚┯喙e=42×10%=4.2
?。ǎ福┪捶峙淅麧櫍?2-4.2=37.8
?。ㄈ┙Y案金額(3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1.前期狀況(與前兩種情況相同)
2.日后調整
(1)調整
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 3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外支出)10
?。ǎ玻┱{稅
①消除差異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40×3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2
②差異轉差額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2
?。ǖ侄惒铑~)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2
?、坌略霾铑~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
?。{稅差額)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3
或以上三筆合為一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9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2
?。ǎ常┺D入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7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
?。ǎ矗┱{增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0.7
貸:盈余公積 0.7
3.應有結果(如同該判決發生在2006年度)
?。ǎ保┙瑁籂I業外支出30
貸:其他應付款30
(2)利潤總額=100-30=70
(3)無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所得額與利潤總額相等。
?。ǎ矗凰枚悾?0×30%=21
?。ǎ担┙瑁核枚愘M用21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1
(6)凈利潤=70-21=49
?。ǎ罚┯喙e=49×10%=4.9
?。ǎ福┪捶峙淅麧櫍?9-4.9=44.1
二、結案時間(3月20日)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3月18日)之后
(一)結案金額(6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1.補調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
貸:其他應付款20
同時:
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40
2.調稅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6(20×3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6
3.轉入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4
4.調減
借:盈余公積1.4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
(二)結案金額(4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在此種情況下,只需做如下賬務調整:
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40
(三)結案金額30萬元<已確認預計負債金額(40萬元)
1.調整
借:預計負債40
貸:其他應付款3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0
2.調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3
3.轉入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7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
4.調增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0.7
貸:盈余公積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