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一詞出于《禮記》中的《大學》篇和《中庸》篇。“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君子在深居獨處或個人單獨行動的時候,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而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慎獨”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方法之一,而且是很高的道德境界。古往今來,“慎獨”境界不乏其人,傳美世間。柳下惠坐懷不亂;東漢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慎獨拒禮;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無欲則剛”;周恩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等等。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
慎獨,這種自我立法、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自我提高,最后目的是自正其身的修養方法,對新時期、新階段的師德建設仍有重要價值。因此,它是師德修養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它是由教師工作性質決定的。教師是專業工作者,有獨立處置教育事務的責任和權利。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的勞動既有相互協作性,又具有相互的獨立性。教師的教育活動既有受教育目標和任務的客觀規定性,同時又具有自己選擇教育教學行為方式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單獨從事并完成其所承擔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的許多行為帶有“隱蔽”的特點。例如,教師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是否認真負責,對待學生是否一視同仁,對學生的考評是否公正,與學生及家長交往能否嚴于律己,評比三好生、優秀班干部、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各種補貼,是否公平公正,等等。所有這些教師的行為在短時間為別人難以覺察和監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慎獨”程度。因此,教師能否“慎獨”,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整體利益和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如果沒有“慎獨”境界,很容易做出違反師德的事情。
另一方面,這是因為教師道德成長的真實水平,只有在“獨處”的情況下,才能真實完善地表現出來。“獨處”時,無人看到,無人聽到,若做到小心謹慎,自我規范,嚴格自律,“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說明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已經進入一種完善的境界,象征著一個人的道德成長已達到了高水平的真正成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獨處”的情境,正是教師通過內省和自我反思的方式尋找自己的道德發展缺陷,從而有效地改進道德發展的最佳時機。從心理學分析,“慎獨”是一個人把外界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從內部指導自己言行的結果。在我們教師隊伍中,能夠做到“慎獨”的人是很多的。特別是那些在單人教學點(山區一師一校)工作的教師,他們的職業活動更多地是靠高度自覺。教育史上德藝雙馨的教師,無一不是“慎獨”的楷模。于漪老師“三次備課成名師”的總結,其實是“慎獨”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促進教師道德成長的總結。三次備課是指先“無他”備課(不用任何參考書),再“有他”備課(大量參考相關資料),最后反思性備課(上過課后修正性備課)。正是因為幾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自律,使她成為一代名師。可見,“慎獨”境界標志著師德修養達到了高度自覺的程度,它對教師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那么,教師怎樣達到“慎獨”境界呢?筆者結合基層學校教師工作實際,談一談個人的體會和理解。
1.“慎獨”境界,內省是基礎和前提
內省是個體自覺進行道德反思的過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焉”“閑中檢點平生事,靜里思量日所為”。實踐證明,內省是推動教師職業道德從他律邁向自律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推動個體道德的發展較快地進入自覺乃至自由的階段。內省是一種互動式的自我教育,它能調動個體對教師角色的省悟性,進而使之對職業道德規范有較全面、客觀、深入的認同,使職業道德情感趨于生動、深刻,使職業道德的作用顯著增強。內省要求教師要嚴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其次,要善于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根據社會主義的師德原則和規范,經常反省和檢查自己,明確前進方向,增強修養的動力。再次,要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同時,認真向仁人志士、革命前輩、英雄模范和優秀教師學習。教育先輩楊昌濟先生用記日記的辦法來磨練自己的品性。“余在教室,間有失檢之處,為徒所笑……以后當于此等格外留心。”日記內容反映出楊昌濟先生十分注重自省,以自省加強自我道德修養,達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很多優秀教師也用反思日記的方法以內省提高自己。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這里的“反思”即等同于“內省”。
2.“慎獨”境界,需要永保平靜的心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中,教師要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面對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潮,面對金錢、物質的誘惑,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樣變化,待遇怎樣增減,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心態不能變,“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朗月清風。”這種心態,決不是要求自己無所追求,碌碌無為,而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寧靜以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說,隨著國家的發展富強,黨和國家正在不斷地提高我們教師的經濟社會地位。我們要努力實踐2007年教師節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代表黨和人民對全國廣大教師提出的“四點希望”,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3.“慎獨”境界,需要在“隱”“微”“恒”上下工夫
從“隱”處著眼,是基于人的內心世界深處具有強烈的自尊感。如果把著眼點放在思想深處,去挖尋隱蔽在角落里的不良雜念,一旦覺察有違師德形象的苗頭,就自控、制止、拋棄,即使在無人知曉的獨處時也決不姑息。最隱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時時處處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終保持良好的操守,經得住時間、空間和實踐的考驗。一個沒有慎獨境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或那樣的差錯,甚至因某種惡行而鋃鐺入獄、身敗名裂,原因出在忽視了隱處的惡根,內心深處的污垢沒有鏟除干凈,“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最微小的事情最能顯出人的靈魂。從“微”處入手,抓住細微處不放松。時時處處都不放過有損師表形象的缺點,有了錯誤就需要自我反省及時糾正。“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有一些日常小事,看起來“不起眼”,比如一件臟物往哪里放,一口痰往哪里吐,一截煙頭往哪里丟,等等,都能“窺斑見豹”,若處置不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厭惡。“細微見精神”“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切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干出有傷師德“大雅”的事情,而應防微杜漸,在自己身上“扶正抑邪”。
恒,就是矢志不渝,就是堅持到底。持之以恒,最能體現有志者的英雄本色。“契而不舍,金石可鏤。”師德修養不是憑個人一時的熱情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長期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的磨練,有時甚至伴隨著痛苦。“千淘萬瀝歷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師德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要持之以恒,做到終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養不止。
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慎獨是一種自我挑戰與監督。只要我們從“慎獨”開始,持之以恒,就能實現師德修養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使自己成為名符其實的師表和楷模。
(作者單位: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