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寓言故事都是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讀物之一。的確,寓言故事的語言生動有趣,情節引人入勝,寓意深刻。很多兒童心理專家建議兒童早讀寓言,多讀寓言。他們認為寓言能幫助兒童盡早認識社會,能提高兒童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寓教于樂的典范之一。但是,兒童寓言的作用是否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呢?如果我們真正走進兒童的思維世界,就會發現許多被成人忽視的問題。
一、成人對兒童讀寓言的認識誤區
關于寓言的作用,有兩個誤區必須要及早發現:其一,所有的寓言都能給兒童健康成長帶來積極作用;其二,寓言故事兒童越早讀越好。
如果我們不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過早的讓兒童讀一些成人認為的比較“簡單”的寓言,那么很可能造成兒童認知上的混亂,即使是經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們吃補品,如果選擇不當,它給我們帶來的卻是副作用!
某權威機構的幼教專家為3到6歲的兒童設計了一些寓言故事,情節大部分簡單易懂,的確吸引兒童,但是有的寓言在讀給兒童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
寓言一:法國詩人拉封丹的《狐貍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貍和山羊都掉進了井里,它們都很著急,后來狐貍對山羊說:“你站好了,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再來救你。”山羊說:“還是你聰明,好的。”狐貍爬出了井口,卻對山羊說:“再見了愚蠢的山羊,你自己想辦法出去吧!”
專家設計這個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兒童讀了以后,能懂得山羊很愚蠢,狐貍很狡猾,要養成動腦筋的習慣,不能被狡猾的狐貍欺騙。可是兒童在聽完故事后會領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們成人所期望的那樣?讓我們聽聽一位媽媽和五歲孩子的對話:
媽媽:“狐貍和山羊誰做對?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對,因為山羊互相幫助。”
媽媽:“那山羊有沒有做錯的地方?”媽媽試圖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沒有。”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
“那狐貍壞不壞呀,為什么?”媽媽繼續追問。
孩子:“壞,因為它沒有互相幫助,老師說狐貍很狡猾。”
顯而易見,孩子自始至終都沒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他認為學習的榜樣應該是山羊!
兒童的思維單純,在成人的教育下,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訴我們,人世間有很多丑惡,對于狡猾和狠毒的人,我們要學會分辨。可是這些深奧的道理,處于學前期的兒童會明白嗎?
寓言二:《農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農夫遇到一條凍僵的蛇,動了惻隱之心,于是就把蛇放進懷里。蛇被暖醒了,可是蛇醒了以后不僅沒有報恩,卻反咬農夫一口。農夫本來是做好事,卻招致禍患。專家設計這個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兒童,不要盲目去幫助別人,要認清他的本來面目之后,再去提供幫助。可是兒童的思維不同于成人,他們認為:原來幫助別人不僅可能沒有得到獎勵,反而會被傷害,那么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時還會幫助別人嗎?現實生活中見死不救的現象頻頻發生,是不是因為有前車之鑒呢?狐貍和蛇已經被貼了“壞蛋”的標簽,然而現實社會中壞人的臉上沒有標記,兒童如何去識別呢!
《狐貍和山羊》《農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經典,它們的積極意義我們無法否認,但兒童的認知能力太有限,如果我們不能真正走進兒童的生活,了解兒童的思維,正確引導和教育兒童,就有可能造成兒童認知上的混亂,給兒童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關于兒童讀寓言的不同理論觀點
其實關于對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見解的早已有之,不少大師對兒童讀寓言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例如,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站在另一個角度反對小孩子讀寓言。他指出:只要長期同曾經學過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發現,當他們有機會把所學的寓言拿來應用時,他們的所作所為差不多與寓言作者的意圖完全相反;對于你想糾正或防止的缺點,他們不但毫不在乎,而且還偏偏喜歡無法無天,以便從別人的缺點中得到好處。總之,盧梭認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里盧梭指出了兒童讀寓言可能發生的負面作用,如伊索寓言《狐貍和烏鴉》:烏鴉嘴里銜著一塊肉站在樹上,狐貍看見了垂涎欲滴,狐貍想,怎么才能從烏鴉嘴里騙到這塊肉呢?于是狡猾的狐貍開始甜言蜜語地贊美烏鴉的歌聲多么動聽,烏鴉禁不住狐貍的誘騙終于開口唱歌,可是它剛一開口肉就掉到了狐貍的嘴里!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因為對于孩子來說,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盧梭同時還指出:沒有哪一個孩子能真正學懂寓言,即使有的寓言寫得很簡單,但成人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加進去并試圖教育孩子,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這種拐彎抹角的教育意圖!
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錢鐘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簡單了,愈發幼稚了。如果小孩以為人世間是非的辨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處處碰壁上當。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同意盧梭和錢鐘書先生的觀點,不能因為寓言有可能給兒童產生的消極影響,就因噎廢食,就完全否定兒童讀寓言。我們應幫助兒童科學選擇寓言,正確地引導兒童讀寓言,避免兒童讀寓言可能出現的誤區。
三、科學引導兒童讀寓言
調查表明,現實生活中極少有成人考慮到寓言可能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大部分成人認為只要選擇權威專家和部門推薦的寓言讀物就足夠了,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傾向于把故事情節讀給孩子聽,卻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談論寓言,思考孩子對寓言的理解。針對現實狀況,如何科學引導兒童讀寓言呢?
首先,前面兩位大師的觀點無疑給我們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鑒,使我們站在另外兩個角度思考寓言給兒童帶來的影響,也使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兒童讀寓言,成人要慎選。我們不能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們還需要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關注兒童的思維細節,才能更好地解讀兒童,教育兒童。成人可以通過與兒童的談話了解他的觀點和想法,如果寓言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兒童的理解能力,甚至兒童對寓言的理解已經與本意背道而馳,就不應該讓兒童讀這樣的寓言,如拉封丹的《狐貍和山羊》。
其次,僅僅依靠理論和前人經驗也是不夠的,要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權威,認為自己給孩子選擇的書是世界名著,是權威專家推薦給某一年齡階段兒童讀。誠然,專家應該更能體察兒童的心理,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對專家推薦的讀物進行質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權威機構推薦給3到6歲兒童的寓言讀物,如果成人在給孩子講述每一個寓言時都能和他談談,體察兒童的認知風格,相信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不是盲目相信專家和前人的經驗。
再次,成人要學會引導兒童讀寓言。正如兒童看電視要給予指導一樣,兒童讀寓言也要給予指導。因為兒童的生活經驗貧乏,處于感性思維階段,難以辨別成人世界的紛繁復雜。兒童總是把電影電視中的人物簡單地歸結為好人或壞人。而很多寓言內涵深刻,而且多是關于競爭和斗智的,只有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成人才能明白,兒童不易懂,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壞,容易把壞的當榜樣。所以成人可以和兒童一起討論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幫助兒童進行理解,從而提升兒童的思維水平,幫助兒童初步認識紛繁復雜的世界。
總之,有的兒童寓言太過現實,太脫離兒童的思維世界,使兒童原本清晰的思維變得混沌不清。在我們的社會還未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之前,兒童讀寓言,需要成人根據兒童的生理狀況、心理特點、知識經驗等有目的選擇和指導。只有這樣,寓言才能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1.江蘇省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2.江蘇省徐州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