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本質 高起點——校本教研的實踐定位
蒼南縣是教育大縣,又是經濟欠發達縣,教育基礎差、底子薄,且發展不平衡。在科學發展觀和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提出教育要實現三大轉變,即由“規模”向“內涵”的轉變,由“建大樓”向“育大師”的轉變,由“教育大縣”向“教育強縣”的轉變。要實現這個理想目標,教育研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縣的新課程改革已從試點階段進入全面鋪開、內涵發展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其在教育價值、課程管理、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及評價等方面都帶來了許多新理念,致使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這不僅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并繼承優良的教研傳統,更需要我們更新觀念,重建現代校本教研制度。我縣教育局作為全縣教育教學的主管部門,在校本教研推進過程中,始終以顧伶沅教授提出的“從技術熟練走向文化生態,從關注教材教法到全面關注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從重在組織活動到重在培育研究狀態,從關注狹隘經驗到關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為價值追求與理想情懷,并在實踐中突出以下定位。
一是校本教研要把手抓在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上。遵循問題優先原則,瞄準方向,牢牢抓住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教學實際問題,進行專題研討和反思,總結、提升教學經驗。
二是校本教研要把心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喚醒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意識,激活教師成長的內驅力,培育五大意識(終身學習意識、實踐反思意識、教學案例意識、交流合作意識和專業成長意識),讓教學逐步接近“研究狀態”,使教師能超越自我、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是校本教研要把腦花在健全制度發展教研文化上。通過對原有教研制度的改造重組、細處完善、拓展補充,強化責任,從經費、時間等方面提供切實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培育平等、合作、對話的教研文化,將學校發展成學習型組織。
二、講究策略 活思路——校本教研的行政策略
校本教研制度建設不僅需要高定位,更需要科學的策略。我們的策略如下。
1.行政推動與民間扶持相結合
行政推動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力度大,進展快;民間團體具有組織形式開放、教師主觀能動性強、積極性高等優勢。我們采取行政推動與民間扶持相結合的策略,充分整合二者優勢,激發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內驅力和創造性。
行政推動方面主要是進行全局動員,一是強化校長作為校本教研第一責任人的教研意識;二是經費支持,縣教育局每年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校本教研中的師資培訓、參觀考察、活動開展和評選獎勵等支出;三是制度保障,在完善以往教學管理、教研活動、教師學習培訓等制度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加強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導意見》《校本教研示范校評估辦法》等,建立了各類學校校本教研領導小組、縣教研員蹲點聯系制度等;四是活動引領,縣教研室每學期都要組織各學科教學研討、交流、觀摩、評比等活動,召開全縣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會,以活動為載體,促進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
2.分層引領與資源共享相結合
校本教研需要專業引領,我們非常注重這一點。一是加大國家級教育理論專家和各科教學權威的引領力度。近年來,我們邀請了全國著名教育教學專家五十多人次到我縣講學授課,為教師傳經送寶,刷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二是充分挖掘本縣省、市級名優教師資源,構建各科專業發展共同體。三是積極搭建縣級骨干教師、農村骨干教師培養平臺。通過對這三個層次專業力量的整合,有效發揮其在不同層次教研活動中的專業引領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另外,我們大力建設蒼南教科研網(www.cnjky.net)、蒼南智客網(www.cnpkm.com)、虛擬教研室(論壇)等網站平臺,創辦《蒼南教研》、多媒體電子網刊等媒體,加強學校及教師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校本教研經驗與資源的共享。
3.全面開花與特色培育相結合
在校本教研整體推進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在行政力量推助、各層次人員專業引領及示范校典型輻射下,通過縣級教研中心組的示范性教研和學區教研大組的聯片式教研活動,帶動農村薄弱學校積極參與投入,要求每所學校建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長教研領導小組,在抓好常態教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的校本教研運作方式,促使校本教研在全縣所有學校全面開花。
另一方面,我們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路,注重特色培育。積極發現、總結培植本土經驗,改造、提升優秀傳統經驗,努力使這些學校的校本教研形成特色與亮點,并將這些典型經驗通過網絡、研討會等途徑進行全縣推廣,促使校本教研滾動發展。
三、注重實效 顯特色——校本教研的行動成效
在三大行政策略的強力助推下,我縣校本教研從一開始的少數學校探索試驗,發展到全縣所有學校普遍開展,示范學校帶動農村薄弱學校參與,再到如今的特色化培育階段,有效推進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氛圍濃、載體新、典型多”的局面。
1.氛圍濃
我縣校本教研活動從縣級教研中心組的示范性教研到學區教研大組的聯片式教研,再到學校教研組的常態化教研;從城鎮學校到農村薄弱學校;從現實到網絡;從傳統的聽課、評課、講座到課堂觀察技術的運用、頭腦風暴、教學沙龍等,構建了“多平臺、多層面、多形式”的立體校本教研活動體系,從而有效整合縣級教研中心組、學區教研大組和學校教研組的教學研究力量,改變了過去一些形式呆板、實效性差的教研形式,促使縣教研室、學區及學校將日常教學工作、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態勢,濃厚了我縣校本教研的氛圍,激發了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激情。
此外,我們在全縣大力推廣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成立蒼南實驗區,創建實驗加盟校22所、掛牌校10所、品牌校3所,推出一批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教育活動載體,引導師生聆聽窗外聲音、共寫隨筆,建設書香校園,構筑理想課堂,營造教師的精神家園。與此同時,我們聯合縣廣播電視局、縣文聯連續開展了四屆“春天送你一首詩”活動,全縣師生詩歌創作激情高漲,每年征集到教師、中小學生乃至幼兒園小朋友的詩歌作品10000多首,《詩刊》雜志社為此專集刊出我縣師生優秀詩歌作品。承辦學校每年舉辦各具特色、詩意盎然的詩歌朗誦會。這些活動賦予了校本教研新的內涵和載體,與校本教研互推共進,把校本教研文化氛圍推向了新的高潮。
2.載體新
校本教研是對傳統教研的繼承與創新。我們努力在抓好常規教研的基礎上做文章,從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應用上尋找新的生長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造、提升和豐富傳統教研,使教研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我們充分利用已經建成的數據中心模式教育城域網基本覆蓋全縣中小學校的優勢,發揮網絡的教育教學、研究指導、交流展示功能,規劃建設了蒼南教科研網(含虛擬教研室)、蒼南智客網、學科資源庫等網站平臺,并為每位教研員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教師蒼南教科研網(含虛擬教研室)分學科進行建設,由各學科教研員負責,并聘請一定數量具有較強學科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教師作為兼職網管員和論壇版主協助管理。目前,虛擬教研室(論壇)建設三個月來,已有注冊用戶700多名,帖子總數達2400多篇,平均人流量2000多人次。蒼南智客網則劃分為課程改革、考試研究、學科教研、教育敘事等16個專題,教師注冊后即可加入相應的學科群組,形成學科教研團隊。智客網上活躍著3300多名教師,發表了7萬多篇文章,平均日訪問量4萬多人次。這些教師已經習慣于將日常的教學感想、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課件等上傳發表,其他教師進行回復點評,教師之間通過網絡共享教學資源、商討教學設計、暢談教學感受,形成了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加強了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專業人員之間的及時交流與溝通,使得教研活動不再受時空限制,更加平等互動。我們的K12資源庫、新課程教學資源網為這種教研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撐。
蒼南中學、靈溪一中、靈溪三中、龍港二高等基層學校也紛紛搭建本校的博客站點,建設學校博客團隊。蒼南實驗一小的綠苑博客還吸引了著名教育技術專家、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博客鏡像站點的加盟。
另外,我們策劃創辦了多媒體電子網刊,如《蒼南教育》《師人原創》《追夢新教育》等,成立編輯部,定期發布,教師可在其上發表論文、課題報告、隨筆、課堂實錄、課件等,發表作品享受縣二等獎待遇,從而進一步提升網絡教研效益。
3.典型多
我們十分重視學校校本教研個性化經驗的總結與提煉,通過“調研發現——明晰特點——扶持提升——特色培育——示范推廣”的模式培育學校校本教研特色。在我們的努力及學校的積極探索下,目前我縣已建成3所省級校本教研示范校、5所市級示范校(區)、14所縣級示范校,數量居溫州市其他縣(市、區)前列。這些學校積極發揮“領頭雁”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動,如蒼南中學“師徒結對、備課組合作、教研組圍繞主題”多層次、多形式交叉的磨課活動;靈溪學區“專題學習——沙龍論壇——課例研討——示范輻射”的片區教研;龍港學區的區域校際聯盟;錢庫學區的創新杯教學競賽;靈溪一中基于課例的“兩階段五環節”校本教研;蒼南實驗一小由民間學術團體“青藍工作室”自發組織的網絡校本教研;藻溪小學“研、說、磨、歸、寫”五步式教研;錢庫三小和龍港八小的集體備課;礬山一小的新課程學科論壇……在實現校本教研載體創新的同時,校本教研的運作方式也得到了多樣化發展。我們將這些典型經驗通過蒼南教育網、縣校本教研研討會、校際公開教學、學科教學研討會等途徑進行輻射、推廣,帶動了更多農村薄弱學校校本教研的發展。
在校本教研發展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科研與教研的整合,以科研課題為依托,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引領、拉動教研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質量與水平。近三年來,我縣教育科研成果在省市各類教科研優秀成果評審中,獲獎數量和級別都位居全市首位,躋身浙江省前列。去年,我們還斥巨資設重獎開展首屆教科研精品成果獎評選活動和推廣工作,共評出精品成果24項,分別給予一、二、三等獎5000、3000、2000元的獎勵,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科研的激情。
四、直面問題 求突破——校本教研的實踐反思
1.均衡化問題
我縣學校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馬站、礬山、橋墩等山區以及遠離城鎮的一些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還達不到基本要求,薄弱學校量大面廣,教研活動兩極分化嚴重,城鎮學校教研活動比較正常,一些山區學校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教研活動純屬個體行為。如何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校本教研實施幫扶,有效帶動這些學校校本教研的發展,提高農村學校校本教研質量,是促進我縣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全員化問題
面對教師職業倦怠日趨嚴重的今天,學校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需要靠校長發動、教務主任督促、教研組長落實和教師主體參與。因此,要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強化他們的校本教研意識,培養和錘煉校本教研骨干隊伍。校本教研的關鍵是要激發一線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研究的熱情,使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由“要我參加”轉變為“我要參加”,這也是我們校本教研始終努力追求的目標。
3.信息化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運用,網絡教研將成為校本教研的一種重要形式和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們的網絡平臺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網絡教研也只是處于起步階段,且網絡受眾開放、時空不限的特點對網絡教研活動的組織、效率、調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網絡教研與傳統教研活動相銜接,虛實結合,提高網絡教研的效益,打響網絡教研品牌,是我們需要長期為之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馬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