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校組織系統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班級是學生交往的場所,是學生成長的基本環境。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地從宏觀角度來關注和諧校園的問題,對微觀的和諧班級問題關注不夠。而事實上,班級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通過人際交往,思想溝通,彼此相互影響,以實現共同成長與發展,在班級中,學習、生活也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的第一步。[1]因此,在倡導和諧校園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努力地構建和諧班級。
和諧班級是指教師與學生在和諧環境下和睦相處、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一個群體。和諧班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班級是指班級管理者根據學校培養目標,組織和引導學生按照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共同制定班級目標、加強班級管理、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等。
一、和諧班級的缺失
筆者通過考察發現,班級中存在很多不和諧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師生關系、班級管理兩個方面。
1.師生關系不和諧
首先,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往往把學生看做單純接受知識的對象,忽視了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從而導致了教師只重視教學關系,而忽視了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其實,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知識、經驗、思想和情感各方面的、深層次的相互交流。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需要發展人際交往技能、情感體驗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之所以將師生關系局限于教學關系,可能源于長期以來教育中偏重知識傳授的傳統,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忽視了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與他人和諧相處、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只有認識到和諧師生關系的真正內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既體現教學關系又有師生情感溝通,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才能投入更多的情感,才可能發揮師生關系中情感因素對學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意義。
其次,師生之間地位的不對等性較為突出,而人格上的平等性未被彰顯。由于教師與學生在年齡、知識、經驗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內容、速度及發展方向。學生是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但是,這種差別只是“師”與“生”的角色差別,在人格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同樣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師生人格平等性在當前的教師的師生關系觀念中是比較淡薄的。教師只有認識到師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性,才有可能與學生展開充分的雙向溝通與交流,才可能理解、尊重學生,才有可能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最后,教師重視與班級整體學生的交往與關系,忽視了與學生個體的交往與關系。在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往往采用班級集體授課形式,因此,直接導致了教師重視與班級整體學生的交往,而忽視了與學生個體的交往。由于學生之間在知識、興趣、能力與經驗等各方面是不同的,教師只有對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關注和尊重,才可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地幫助和指導,也才有可能與每個學生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2]
2.班級管理不和諧
目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種種不和諧問題。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班級管理者僅僅強調學習管理,忽視了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其他方面的管理。在班級管理中,學習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為了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把時間、精力都放在學習管理上。班級管理者采取各種措施,如制定學習制度、規范學習紀律、及時進行學習評價等,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在這種班級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大多表現思想品德素質差、身體素質差、勞動技能差等。
其二是管理者權力過重,而學生自主管理權未被彰顯。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是權力的代言人,學生自主管理權很難得以發揮,這樣就會使一些學生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影響和諧班級的構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把培養班干部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讓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大顯身手,這樣不但不能建設一個有凝聚力、吸引力的班集體,而且使班內的其他學生能力不能發揮。并且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其三是班級管理過程無序,不能實現育人目標。班級管理者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管理者只是針對學生是否違規違紀而制訂一定的管理章程,并沒有從育人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
二、和諧班級的建構
和諧師生關系、和諧班級管理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潛在的價值,要將這些潛在價值變為現實,需要加強班級和諧管理。然而在現行教育體系中,和諧班級缺失問題頗為嚴重,影響了學生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因此,構建和諧班級刻不容緩,筆者就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班級的基礎
其一是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師生關系是一種蘊涵著情感因素的人際關系,情感交流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才可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對于教師的交往和互動產生愉悅感,這對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基礎是教師真誠地接納每一個學生,并且力圖從學生的角度來體驗他們對人、對物、對事的感受。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既可以是面向集體學生也可以是針對學生個人的;既可以是在活動中滲透的,也可以是單純的情感交流。在具體方法上,由于學生已具有通過教師的語調和表情主動識別教師對自己的情感和態度的能力,因此,教師不但可以通過言語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還可以通過眼神、微笑、語調等傳達對學生的愛、關懷、支持和鼓勵。[3]
其二是保持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關系。要想建設一個和諧、穩定的班集體,師生之間必須保持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要在內心接納每一位學生,還要公平對待他們。教師絕非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也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是學生主體建構與發展的幫助者、指導者與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身的角色進行如此適宜的定位,才可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交往,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也才有可能真正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所以保持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班級的條件。
其三是重視與學生個體的交往與溝通。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離不開師生間良好的交往和溝通。教師重視與班級整體學生交往的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個體的交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要、愿望、想法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出發點來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教師既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也要學會理解、寬容和傾聽,理解他們的心靈、寬容他們的錯誤、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真誠的關懷,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這樣才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建立以及和諧班級的創建。
2.健全和諧班級管理體制是構建和諧班級的保障
著名管理專家西蒙說過:“管理就是決策。”在他看來,管理活動就是對問題、環境、條件、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不斷地分析、判斷和做出決定的過程。[4]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管理包括學校領導對班級的管理和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以及學生在班級中的自主管理。和諧的班級管理應體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就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針對班級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并做出決策,使問題合理解決,進而促進和諧班級的構建。
其一是班級管理要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基礎。班級管理內容是以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為核心的,每項具體管理內容都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需,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要實行和諧管理。強調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密切聯系,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其二是學生自主管理是實現和諧班級管理的原動力。班級管理,人人有責。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大家努力創建和諧的班集體。管理者要下放權力到每一個成員,使學生真正參與班級管理。學生有參加班級管理的權利,如果學生的這種權利被剝奪,就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了。在制訂班級規章制度、選拔班干部以及班會活動中都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管理者要給每一個學生發揮才能、鍛煉能力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在管理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與價值,在學習生活中倍增信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班務公開、重在規范,增強班級管理的透明度。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明確自己的職責;分責設崗、競爭上崗,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根據實際情況將班內事務安排給每一個學生,做到學生個個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都負責。[5]
其三是優化班級管理過程,實現和諧班級管理育人目標。第一,制定合理的班級管理計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階段性制訂長期計劃、中期計劃、短期計劃。班級管理過程歷經時間周期比較長,管理者要根據管理規律制定合理的長期計劃,有利于學生發展。中期計劃、短期計劃也是如此。制訂計劃時要遵循公開、公正、合理的原則。學生也要參與計劃的制訂,這樣學生才能看到管理過程中的透明度。第二,管理者還要充分利用好管理機智,處理好班級中即時發生的問題。第三,班級管理民主化。班級管理要由教師、學生共同執行,以體現管理民主原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第四,科學評價和合理檢驗班級計劃。
注釋:
[1]張根洪.教育激情——中小學班主任專業化發展導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22.
[2][3]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19-324.
[4]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9.
[5]樊志瑾.新課程呼喚班級設計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07,(3).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