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學區督導制度歷史悠久。文章通過對其歷史和現狀的分析,認為這種制度對我國教育督導工作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美國 學區督導制度 歷史 現狀
教育督導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它與教育決策和教育執行共同構成了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內容。所謂教育督導,就是根據本國的有關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對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和幫助,旨在加強國家對教育事業發展的全面管理,以保障教育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試圖對美國學區督導制度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梳理,以期對我國教育督導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美國學區督導制度的歷史
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它的教育管理實行地方分權制,教育管理權主要在州政府。美國的教育督導制度從一開始就受到其聯邦政治體制的影響,形成了與地方分權相匹配的、由地方負責的州級分工責任制。州教育督導全權負責教育督導工作;縣教育督導對所轄縣實行教育監督;學區教育督導分普通教育督導和專業教育督導兩種;學校教育督導則對美國學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級機構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一般不能越級視導。事實上,美國的教育督導機構與教育管理機構是合二為一的。在美國教育中,教育政策的執行監督機構在州一級是教育廳,在學區則是地方學校董事會,它們既是教育管理機構,也是主要的教育督導機構,這有助于保證督導的效果。
起初,一些學校董事會安排秘書來幫助他們處理每天的工作,學區督導正是從這一工作中演變而來的。1812年,在紐約市的布法羅任命了第一個官方督導,他除了為普通學校制定計劃以外,還履行對公共資金管理的匯報以及為州議會提供與學校有關信息的職責。1837~1850年,13個學區聘用了督導。緊隨其后,到1890年,絕大多數城市都設置了相應的職位。總之,早期的督導權力有限并且只做一些常規的工作,更多的是監督課堂教學和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校董事會來保證達到州的要求。工業革命的到來對學區督導提出了更高的組織和管理技能要求;學區的合并,對標準化實踐的強調,使學校的行政逐漸走向專門化。所以,到了20世紀的上半葉,理想的學區督導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區督導是一名有組織能力的管理人員;第二,學區督導是一名民主政治家;第三,學區督導是一名實踐型社會科學家。學區督導集三種角色于一身,要求越來越高。
二、美國學區督導的現狀
1. 學區督導的行政責任
今天,不管學區規模如何,對大多數督導工作的描述都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復雜的和苛求的。督導們被期待擁有相應的知識技能,發展生成許多與他們的領導水平和管理責任相關的學術規范。由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和國家學校董事會協會(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組成的聯合委員會通過的一項國家報告,確定了學區督導的具體責任。這些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學區督導是學校董事會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卓越的教育建議者,扮演學校管理者的角色;他是學校系統中基礎教育的領導者和整個學區專業人員的服務者;作為學校管理領導隊伍的成員,他積極推進學校改革和發展。
第二,為學校董事會和社區提供并執行可實施的計劃,并使所有董事會成員理解學校的運作和計劃,向董事會解釋學校系統的運作;在董事會會議召開之前,給董事會全體成員提供有關董事會在每一事項上行為的完整背景信息和建議意見,從而使學校董事會能夠采納建議,并且能夠反思已有的政策和決策。
第三,形成并告知學校董事會成員一些執行董事會政策所需要的行政程序;草擬與董事會意見一致的完整的學?;蛘呱鐓^教育計劃;檢查學區的日常運作情況,保證學校的專業人員都有相應的專業發展機會;使學校的專業人員明確學校的使命、辦學目標等。
第四,保證所在學區的學校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學區的性質往往決定了督導的日常工作。不同的州對督導的要求不一樣。在大的學區內,督導只需專長于行政的一兩個方面,因為其他的行政任務可以安排給輔助人員。所以,大城市的學校董事會有時就會聘用某個領域的專家,比如財政管理或者公共關系專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小的學區里,督導往往是多面手,因為除了校長,他們沒有一個輔助人員。盡管有這些不同,所有學區的學校董事會在聘用學區督導時,一般都強調教學經驗、財政管理和公共關系技能(包括交往技能)。
2. 學區督導的專業標準
20世紀90年代早期,在得到來自學校董事會成員、教授們以及其他有關專業團體的建議之后,美國教育管理者協會接受了規范學區督導廣泛定義的8條專業標準。
第一,領導與社區文化。這一標準強調執行與領導才能、洞察力、塑造學校文化與氛圍、授予他人權力以及對多元文化與種族的理解。
第二,政策和管理。這一標準強調督導要為學校董事會制定運作程序,為學區與學區之間以及學區內部制定政策,使地方政策與州和聯邦的要求、憲法條款以及常規應用一致。
第三,交際與社區關系。這一標準強調向社區和媒體清楚且有效地溝通地方的構想與意圖的能力;還強調對社區反饋做出反應以及達成一致意見,以強化社區的支持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組織管理。這一標準要求搜集、分析和使用有關政策信息的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設計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它還強調通過有效的管理來滿足消費者的期望并達成有效的資源配置。
第五,課程規劃與開發。這一標準檢驗的是督導為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課程戰略計劃設計的能力、發展理論的能力、運用有效可靠的表現指標的能力等。
第六,教學管理。這一標準衡量的是對有關學習與教學策略的研究與開發能力,以及為了讓學生成績最優化進行資源整合的能力。它還關注將研究發現與最有效的經驗運用于課程的能力等。
第七,人力資源管理。這一標準評價的是有關確定教職員工評價與評定的能力,建立監督機制提高工作效率體系的能力。它還要求解釋和應用有關人事篩選、發展、留任與解聘等合法要求的能力。
第八,領導的價值觀與倫理觀。這一標準強調的是理解并塑造擁有適當的價值體系、倫理觀和品行端正的領導。它還要求督導理解多元文化,并要求他們與社會機構和人力服務部門進行合作,以幫助每個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一個有責任、有教養的公民。
三、啟 示
作為一個以地方分權制為基本管理體制的國家,美國的學區督導制度在其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中呈現出頗具特色的一面。中美兩國雖然國情不同、體制不同,但美國在學區督導制度建設中的基本做法及成功經驗,能夠為改進我國的教育督導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第一,改善教育督導機構的隸屬關系,強化其獨立性。由于我國的教育督導機構都隸屬于教育行政部門,所以,要加強督導功能,就必須從機構設置入手,將教育督導團及其辦公室從教育部門剝離出來,由政府行政部門改為人大的監督機構,提高教育督導機構的行政級別,并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關法律后果,成為能依法享有國家權力的行政組織。教育督導辦公室可以在省、市和縣設辦事處,各辦事處接受教育督導辦公室和同級別人大的雙重領導,負責督導與評估各辦事處所在區域的教育管理部門與學校等。
第二,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建設,確立教育督導專業化的教育督導觀。這就要求嚴格教育督導資格證書制度,建立教育督導職務系列;喚醒教育督導人員的專業意識,加強教育督導人員的自身塑造;重視教育督導人員的培訓工作,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科學化的教育評估和督導標準體系。目前我國教育評估和督導的標準體系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教育督政權重小,指標要求缺乏剛性。例如對政府促進教育發展的統籌規劃、政策導向、教育經費投入等事關教育發展條件的重要問題,缺乏評估和督導。二是在督學方面,偏重考試分數和升學率,而對教學效率、管理水平、校園環境等其它方面,缺乏詳細的評估和督導。三是在評價和督導內容、量化方法和評估方式等方面,離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和國際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筆者認為,符合我國目前國情的教育評價和督導標準體系至少應包含如下內容:在督政方面,要將教育發展統籌、教育經費投入及保障、師資待遇及培養計劃、教育發展環境建設等納入督導范圍;督學方面要將課程設置水平、教育教學水平、教學評價系統水平、師資水平、學生全面發展的水平、學校特色等納入督導范圍。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