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經歷了萌芽、初創、確立、低潮、恢復、發展和專業化、職業化七個發展階段,在我國高校中逐漸探索出一種較為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縱觀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歷程,社會與時代對大學生培養要求始終是輔導員隊伍發展的原動力與落腳石,輔導員隊伍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專門化向職業化發展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職能化向專業化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 輔導員 專業化 職業化
一、我國輔導員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輔導員制度是為適應不同歷史時期對高校人才的要求,在我國高校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為維護高校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發展過程可分為萌芽、初創、確立、低潮、恢復、發展和專業化、職業化七個階段。
1. 萌芽階段——政治指導員制度(1933年~1948年)
1933 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創辦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軍事院校——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7 年,學校遷到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日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在借鑒前蘇聯經驗的基礎上設政治指導員制度。學校對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學員編成若干大隊,大隊下設若干支隊,支隊下設若干中隊,政治部給大隊配備政治委員,支隊配備政治協理員,中隊配備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全面負責基層中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為解放后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 初創階段——政治輔導員制度(1949年~1953年)
1951年11月,政務院批準《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首次提出建立政治輔導員隊伍。1953年,清華大學向高教部、人事部請示設立學生政治輔導員,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同志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政治輔導員的工作緊扣“政治”二字開展,隨時掌握學生政治思想情況。這是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開端。
3. 確立階段——政治輔導員制度(1953年~1966 年)
這一時期高等學校普遍建立政治部,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次提出了設置專職政治輔導員的要求,開始明確輔導員的身份。1965年,教育部制定了《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該條例以法規的形式將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和學生工作等一系列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標志著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已經形成。1966年,全國各類高校普遍建立政治輔導員制度。政治輔導員隊伍來源有專職的黨政干部、政治理論課教師、其他青年教師、應屆高校優秀畢業生等。
4. 低潮階段——政治輔導員制度(1967年~1976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是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發展的低潮階段。在極“左”思潮干擾和破壞下,各高校派斗不止,高校黨組織被沖垮,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災難性破壞,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5. 恢復階段——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制度(1977年~1989年)
這一時期我國政治輔導員制度得到恢復,在編制、職務聘任、崗位培訓、職稱評定、隊伍管理等方面有了政策規定和依據。教育部針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起草并修訂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這對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7月,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暫行規定》,輔導員工作從政治工作擴展到思想教育領域,明確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開始按學科專業化模式培養后備人才。但由于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政治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嚴重削弱,輔導員發展出現短暫的削弱。
6. 發展階段——輔導員、班主任制度(1990年~2003年)
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中央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糾正了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提出素質教育的工作理念,認識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性,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加深,從政策和體制方面進一步加強了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輔導員制度沒有明顯變化,基本上沒有超出《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暫行規定》的機構框架。輔導員隊伍建設無實質性的突破,輔導員角色定位、工作職責呈泛化趨勢。
7. 專業化、職業化階段——輔導員制度(2004年~現在)
這一時期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各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史無前例,迅速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輔導員選拔、培訓、管理、考核、激勵的有效機制。輔導員隊伍建設有了自身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范輔導員隊伍建設有了基本的依據。各類文件中統一使用“輔導員”稱號,輔導員角色清晰,明確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將輔導員定位在“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上。同時,明確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工作職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建設、社團指導、心理輔導、就業指導、幫困助學、日常事務管理等內容。
二、發展歷程的特征分析
縱觀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歷程,社會與時代對大學生培養要求始終是輔導員隊伍發展的原動力與落腳石,輔導員隊伍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專門化向職業化發展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職能化向專業化發展的過程。
1. 社會與時代對大學生的培養要求始終是輔導員隊伍發展的原動力與落腳石
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與社會對大學生培養要求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工作重心始終圍繞著我國教育指導方針進行。
建國初期,我國《共同綱領》中規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可見,建國初期國家鞏固新生政權,特別強調政治,因此這一時期輔導員工作“以政治為本”,主要滿足政治的需要,輔導員職責比較單一,工作職能源于“政治”,主要是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政治學習和思想學習。
20世紀80年代,我國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方針也發生相應變化。1981年6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教育方針做了規定:“要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經歷文革之后的輔導員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恢復,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到20世紀90年代,輔導員工作開始轉向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工作職責主要有兩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黨的十六大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強調和諧發展,提出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十六大在教育方針中,將“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拓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雖然只增加了一個“美”字,但在全面發展的內涵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標志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因而十六大以后,我國輔導員隊伍建設得到史無前例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的階段。輔導員工作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為教育、管理、服務、咨詢、研究為一體的專業行為,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育人的工作職責。
2. 從專門化到職業化的發展過程
從職業發展角度來看,我國輔導員發展又經歷了三個階段:專門化、泛化和職業化。文革以前,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為專門化的初創階段,輔導員沒有獨立地位,沒有明確待遇,為專門化的政治輔導員,工作模式為兼職,還不是一種職業,僅僅是學生政治工作在高校內部的分化。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輔導員隊伍發展進入到泛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輔導員身份明確但角色不清晰,工作職責泛化,沒有規范的選用制度,崗位流動性強,隊伍不穩定,少數專職,多數兼職,沒有建立輔導員培養和培訓機制。十六大以后,我國輔導員發展進入到職業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輔導員職責明確,崗位清晰,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選拔、培訓、管理、考核、激勵機制,從專業化的角度提升輔導員素質,隊伍建設以專職為主、專兼職并存。
3. 從職能化到專業化的發展過程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我國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立教學、科研、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并把教育工作者分為教師、管理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各高校把輔導員工作機構納入到管理部門來設置,把輔導員列入到黨政管理隊伍來配備。從組織結構類型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典型的直線職能式科層制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以垂直的直線等級職權關系為主線,權力集中,責任分明,命令統一,職能部門分擔了直線主管的責任,增加了決策的可靠性,它突出了黨對輔導員工作集中統一的領導和自上而下的職權關系,保證了信息和命令的傳達與執行,體現了對直線主管負責、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的取向,機構簡明,便于管理。這種工作組織結構是適應于以維持秩序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工作模式。
隨著大學生人才培養要求的發展變化和輔導員角色的重新定位,這種組織結構已不能適應輔導員以學生為本全面開展工作的要求。2005年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5〕2號)文件中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006年7月,教育部《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再次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這標志著輔導員隊伍建設已從職能化走向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輔導員不僅僅是一名管理者,同時還是一名教育者,應當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質,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和技能,諸如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危機處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同時,輔導員還可以按照教師職務評定條例,評定講師、副教授、教授職務,通過對專業職務的晉升,完成輔導員個體專業化的進程。
參考資料
1 清華大學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研究課題組.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四十年的回顧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3(1)
2 文建龍.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緣起及演變軌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3 王道陽.我國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歷史演變[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4 張志.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初探[C].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 熊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