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亞洲東南部的新加坡土地面積不足700平方公里,自然資源匱乏,長期以來處于英殖民者的統治下,直到1965年才正式建國。新加坡僅用短短三四十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亞太地區金融、貿易、航運、資訊中心,進入發達國家之列,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2007年,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8 900美元。縱觀新加坡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和全面的人才培養是新加坡經濟騰飛的關鍵。而在人才培養方面,新加坡的大學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及新加坡管理大學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人才的搖籃。這3所大學都采取國際化的發展模式,走國際化的道路辦高水平的大學。培養外向型、國際化的人才是新加坡大學辦學的出發點。國際化的發展模式,使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以下簡稱國大)在2004~2006年連續3年被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評為世界大學排名前25,亞洲大學排名前三。本文以國大為例,剖析其大學發展國際化建設的歷程,以期為我國高校國際化建設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一、國際化校園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提供基本條件
高校國際化的第一步是擁有一個國際化的校園,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便利的交通以及處處顯露出人文關懷的基礎設施折射出國際化的內涵。
國大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905年,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但是幾經更名和搬遷。在新加坡建國初,肯特崗被選定為新校址,經過16年的建設,所有院系終于在1986年全部遷入新校園。之后,校舍的維修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仍在不斷進行,隨著國大的不斷壯大,兩個分校區也相繼建立。
肯特崗校園占地約150公頃,綠樹成蔭,四種線路的校車穿梭在干凈的馬路上,能到達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學校大部分建筑通過有蓋走廊連在一起,即使在下雨天同樣出入方便。學校的大廳周圍、走廊上每隔幾米有供4~6人使用的連體桌椅,隨處可見各種膚色的學生在一起討論或自習。每隔一段距離還有飲水機。
國大校園網四通八達,主干速度可達每秒24GB。3.5萬個有線網絡插口和近1 000個無線網絡發射器,讓師生能夠在校內隨時隨地獲得資訊。校園網與全球幾千所研究機構連線,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電腦成了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電腦公司到學校集中銷售電腦,售價遠低于市場價。資金短缺的學生可以申請1 000新元無息貸款。對于沒有電腦的學生,學校機房、院系電腦室、圖書館擁有10萬臺計算機可供其免費使用。
國大擁有7個圖書館,總面積為34 170平方米,擁有藏書200多萬冊,訂閱期刊5萬多種,電子刊物和數據庫3萬多種,音像資料近2萬種。面對龐大的資料庫,學生可以通過個人電腦和借書機,全過程自助查閱、電子刊物下載、圖書預訂、借出、續借、歸還等,無需任何圖書管理人員的參與。同時,圖書館除有電腦供免費使用外,還有寬敞的自習區、討論間、電話間、自助復印室、個人自習室、休息室和音像室等,非常方便、舒適。
除了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國大同時具有完善的體育設施,學校的體育娛樂中心設有15個網球場、12個室外球類場地、2個運動場、1個奧林匹克游泳池以及15個室內體育館。國大學生通過網上預定場館,大部分為免費使用。
主校區還有10個餐飲中心,供應中餐、西餐、馬來餐、印尼餐、日本料理等,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提供多種選擇。
二、國際化的師資與教學模式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提供知識保障
為增強師資力量,國大成立國際人力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