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代的巴蜀由于農耕條件的優越性,其農業經濟發展很快,春秋、戰國時期其農業、手工業、林業、漁業進一步提高。戰國后期,秦國為統一天下首先對富饒的巴蜀發動了戰爭,想使其成為自己的后方基地而著力經營。公元前316年秦統一巴蜀,統一后秦政府大舉移民巴蜀、修建城市,興修水利,鞏固在巴蜀的封建統治。秦對巴蜀的吞并戰爭及社會經濟改革主觀上看破壞了巴蜀人民的生活現狀,客觀上看它的一系列政策,使閉塞的巴蜀迅速融合到中原文化之中,直至西漢中期,已不再具有原有的民族特征。正是秦在巴蜀成功的經濟政策,使巴蜀經濟在原來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不僅在后來有效地支援了秦對六國的統一戰爭,而且使巴蜀在自身的經濟發展中創造了條件。
關鍵詞:巴蜀;戰國后期;秦國統一;社會經濟改革
中圖分類號:K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5-0149-05
公元前316年,秦統一巴、蜀,改置為郡,簡稱“蜀”,[1]63由于“蜀”耕作條件及耕墾基礎較好,秦視其為后方基地,而著力經營,使之成為享有盛譽的天府之國,在人物、物力上有效地支援了秦對六國的戰爭。
一、巴蜀的自然地理概況
殷、周之際,巴蜀兩大民族活動在今四川東部地區,其生活已由原始的漁獵轉為農耕。后巴族幾經遷徙,在今川東一帶以重慶為中心建立了巴國;蜀族則在川西一帶以成都為中心建立了蜀國。所謂“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2]華陽國志#8226;巴志
1.優越的農耕條件。古代的巴蜀是農耕、農作的良域,農業則是古代社會經濟的基礎,《后漢書#8226;隗囂公孫述列傳》有一評說:“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比嬖u論了巴蜀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從土壤條件看,其境內土壤類型呈多樣化,紅壤、黃壤、紫色土至潮土、棕壤、褐色土、草甸土、沼澤土等均有分布,適應多種經濟作物的生長。其中紫色土與由河流沖積物沉積的潮土所占面積最廣,而紫色土則是形成上等黃壤土質的主要來源。 潮土是種植水稻的良壤。這些都是農耕的上等土壤。而且當時這兩種土壤的土層,比今天厚得多,可謂“膏腴”之地。
從灌溉條件看,流經和貫穿巴蜀境內的河流有岷江、涪江、嘉陵江、柏條河等。其中“岷山導江,東別為沱?!逼洹叭瓷钍ⅲ瑸樗臑^之首,而分為九江?!保?]華陽國志#8226;蜀志這些河流資源可促進灌溉、航運、飲水工程等事業的發展。巴蜀特殊的地形所形成的大量降雨也有利于農業的灌溉。四川盆地中部全年降水量一般為1 000毫米,且向四周逐漸增大,其水分蒸發量又小于降水量,巴蜀地區降水條件較好。
2.天然的地勢屏障。巴蜀地處四川盆地,東有巫山,南有大婁山、大涼山,西有龍廣山、大相嶺,但都不高,根本阻擋不住來自東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的暖氣流,而北面則是高聳的米倉山、大巴山。冬季又能擋住北方冷空氣的侵襲,所以形成四季較暖的特點,有利于農業的生產。
巴蜀四周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種地形特點一方面決定了巴蜀自我封閉的社會經濟,另一方面由于在戰國時期,群雄逐鹿,互相爭霸,戰火紛紜,這種背景下,獨特的地形則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它使中原戰爭的禍水不輕易引入“蜀”中,對其域內百姓的“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故其“地稱海陸之珍,民有沃野之利?!保?]成都府志,卷一
二、巴蜀歸秦之前的社會經濟
1.巴蜀的社會概況。秦對巴蜀發動戰爭是建立在對巴蜀社會實際狀況認識非常清晰的基礎之上,巴蜀當時的社會狀況是秦進行戰略決策及采取統治政策的基礎。
蜀人居住的成都平原系河流沖積而成,水土豐沃,氣候溫潤,對古代文明以及國家的產生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巴人處于川東、鄂西地區山高水深,天塹縱橫,生存空間僅限于河流沿岸臺地和山間平壩,常以分散性的漁獵經濟和原始鋤耕農業為主,對其社會組織形態的發展起了制約作用。所以從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上看巴人的意識形態仍帶有強烈的原始性色彩,以“白虎”為號,以人為祠,這樣的意識形態不能支持巴邁入真正的國家形式,要說是個國家也只是轉型的初級階段。
《世本》載:“蜀無姓”,徐中舒認為,蜀所以無姓者,是因為它已經跨越了部落組織形態而進入國家形式了?!度A陽國志#8226;蜀志》載:“蜀王別封弟葭苴于漢中,號苴侯?!庇州d:“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王、侯、相、傅這一系列稱謂表明蜀已具備了一整套完善的職官制度。而史載巴人有五大姓,板楯蠻有七大姓,依徐中舒言,此一大姓即為一個部落,再加之巴地域內其他民族的部落林立,所以有學者認為巴當時尚處于部落聯盟的高級階段——酋長集權制。宣漢羅家壩33號墓的發掘,以其豐富的大量隨葬品證明了在巴國核心區域以外的崇山峻嶺間,確實存在著這樣一些自擅山川、雄霸一方的部落首領。從國家組織結構上看,蜀具完備的國家機器,巴尚無。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銅、玉石禮器到成都羊子山的土臺遺址,以及《華陽國志#8226;蜀志》中所載:“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北砻魇袢说囊庾R形態在經歷了一個豐富發展的過程后,已經形成了具有抽象意義的政治宗教意識形態。這在意識形態上也已具備了國家性質。
2.巴蜀的經濟概況。春秋、戰國時期,巴蜀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巴地的農作物當以“五谷”為主,兼具“六畜”?!度A陽國志#8226;巴志》有云:“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五谷為麥、菽、稷、麻、黍?!秴问洗呵?8226;審時篇》曾提到農物適時的說法,曰:“得時之禾”,“得時之黍”,“得時之稻”,“得時之麻”,“得時之菽”,“得時之麥”。 由此可見,巴地較適合多種季節性農作物生長。六畜指的是馬、牛、羊、雞、犬、豬。此為周代說法。畜牧業的出現應是農業發展的結果,家畜的飼養是農業生產有了剩余以后的事。這里提到牲具六畜,表明巴地農業已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并有了多余的糧食,以便飼養六畜。
蜀地的農業當以水稻為主。如漢楊雄曾川西曰:“有梗有稻,自系徂畛,居攸溫飽?!保?]表明該區的農業已有相當發展。另外除傳統的農作物,蜀人還從少數民族處引進諸如胡豆等新品種?!妒裰袕V記》引《舊志》,“戎菽,蜀人所謂胡豆也?!本褪且焕?。
戰國時期,巴蜀除了農業以外,手工業、礦產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手工業中蜀人最富于紡織業,早在原始社會后期蜀地就有養蠶跡象。[4]110《四川通志》還有過當時“蠶市”的記載,說:(蠶市)在(眉)州城內官市。蜀本蠶叢之國,故州人習俗重蠶事。每歲二月十月,相聚鬻蠶器于此……故名蠶市,類似這樣的蠶市過去曾是成都各州縣農民的傳統集會。蜀國的勞動人民把大量的蠶絲織成“綿”造就了蜀國別有特色的絲織業。到了戰略時代,其生產已有相當規模。蜀綿則名聞天下。在礦產、經濟作物等方面巴蜀就更顯豐富。巴地不僅生產桑、蠶、麻、魚、鹽、銅、鐵、漆、茶等數十種納貢之物,還種植荔枝、辛藥、芳篛、香茗、橙、葵等珍果經濟作物。
蜀地則更出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等多種稀有礦產,而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2]華陽國志#8226;蜀志
總之,巴蜀很早就開始農業生產,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林業、漁業等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故昔日:“司馬錯得以在很短的時間里聚‘巴蜀眾十萬,大船百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保?]華陽國志#8226;蜀志
三、秦對巴蜀的統一及其社會經濟改革
1.《后漢書#8226;南蠻西南夷列傳》載:“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為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四級),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鋌?!睂τ趲椭仄蕉ò谆⒅湹陌腿耍瑫州d:“……復夷人傾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倓錢贖鍇。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娜税仓!闭f明對秦巴地的并吞是經過多次戰爭完成的,直到“赧王元年,置巴郡,治江州?!保?]華陽國志#8226;蜀志也就是公元前314年,秦王朝廢除了巴國原有機構,設立巴郡,郡下置縣,郡治江州( 今重慶市)。規定了巴人向中央王朝納貢、負擔徭役,并制定了爵位和賞罰等法律制度。巴地才正式歸屬秦。
蜀地,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保?]史記#8226;張儀列傳其后三封蜀侯,蜀侯三反而見誅,終罷蜀侯而置郡縣,設郡守。從上述看出秦對川西蜀國的統治分為兩步:首先廢除王位制,實行封侯制,以穩定政局,收服民心。至公元前285年,在制服了蜀人的一系列反秦活動后,改蜀國為蜀郡,實行郡縣制,秦王朝委派官員實施管轄統治,最終結束了割據狀態。秦在巴蜀地區大力推行《秦田律》,設立鹽、鐵、市官,穩定了封建統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促進了四川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秦滅巴蜀后,不管是從意識形態上還是從國家形式上它面對的蜀都像是一臺設備完善、運轉有序的機器,而巴更像是一堆散置的零件。秦對蜀的統治一方面可以繼承和借助其原有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又必須面對來自根深蒂固的舊勢力強有力的挑戰,它的政策從軍事上的鎮壓(三誅蜀侯)到制度上的更建(井田制、郡縣制),延伸到文化、意識形態上的蕩滌(移秦人入蜀、統一文字、修建與咸陽同制的城邑),苦心經營。而秦所接手的巴,當時已被楚迫至川北一隅,原本松散的組織結構更加破碎,在隨后的數十年間,這里又成為秦楚爭霸的直接戰場。而對于那些散落于山嶺之間的大小部落,且不論有無必要,彼時之秦也沒有能力對其實施直接統治。秦對他們采取羈縻政策,并以恩惠和優待來換取提供兵源的合作以及戰略要道的安全保障,它真正需要和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是攻楚的戰略要道及其附近地區,所以它的政策從現實局限和服從戰爭需要出發,較為特殊。從秦的戰略目的看,秦揮師南下,并舉巴蜀,其目的見《華陽國志#8226;蜀志》載:“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道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庇帧妒酚?8226;張儀列傳》載,伐蜀“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鼻乜粗械氖鞘竦氐呢S沃國土和龐大財富,以及巴地的勇猛戰士和戰略位置,并以此建立穩固的基地,使其劍鋒直對諸侯中最強大的國家-楚國,進而最終實現統一中原。
2.秦民的遷入。秦統一巴蜀后不久,為了在巴蜀鞏固其封建統治及確立封建生產方式,公元前310年,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狀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且大量徙民:“戎伯尚族,乃移秦民萬家實之”。[2]華陽國志#8226;蜀志“稱民實之”并不是屯田,它與西漢徙民一樣,一是具有“開發”意思,二是從事農業生產[6]68當然也帶有強烈的政治性,也就是說,利用中原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去加速“蜀地”的變革。所以秦國移民主觀上是針對西、北方氏、羌等少數民族,客觀上實則開發了巴蜀,使之成為了秦掃滅六國的后方基地。
秦對蜀的首次移民發生在公元前314年,《華陽國志》記載,這次移民規模浩大,按照一家五口計算,大約有5萬人之多。移民們大多來到成都,也有一些就在入蜀沿途扎根安居。事實上,這5萬人只是先行者,伴隨著秦朝軍隊的南征北伐,一批又一批移民先后遷入巴蜀,到秦始皇時,移民達到高潮,大批六國豪民遷入巴蜀。所謂豪民,多為落難商賈暴富,他們進入巴蜀后,繼續其工商本業,推動巴蜀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如卓氏、程鄭等,就是在臨邛冶鐵,傾銷于滇、蜀各地,以致“富致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于人君”前277年,蜀守若代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5](《史記#8226;肖相國世家》)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證。秦民的移入帶去了北方的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生產技術,使中原文化、生產技術得以在巴蜀迅速傳播,有利地促進了巴蜀社會經濟的發展。
3.封建城市的興修及封建制度在巴蜀的確立。秦滅巴蜀以前,川東巴地以平都(今重慶市豐都縣)、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為都城,并形成以都城為中心的早期城市體系。川中和川西的蜀地,則以成都為中心,形成輻射于整個四川盆地及盆周邊地區的城市網絡。這兩個城市體系,帶動了整個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奠定了秦漢時期巴蜀地區城市體系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秦并巴蜀后,將巴、蜀分別置為巴郡和蜀郡,不久分巴、蜀置漢中郡,在巴、蜀、漢中三郡之下,共置41縣(注:此據《漢書#8226;高帝紀》。據《華陽國志》,則為31縣),以便更好地實施行政、軍事管理和經濟開發。
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蜀地城市的修建,有利于其經濟的發展,張儀、張若等在巴蜀初定以后,即著手修筑城市,“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保?]華陽國志#8226;蜀志緊接著又提到“置鹽鐵市宦”,及“修整里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2]華陽國志#8226;蜀志表明封建的工商業經濟將在巴蜀城市中出現,這是社會經濟史上的一大進步,代表著原蜀以工奴為主的奴隸制經濟開始瓦解,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為秦漢時期蜀地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在巴蜀筑城的目的,首先在于加強政治統治,但同時也是將各座城市作為地區的工商業中心來對待的。對此,《華陽國志》說得十分清楚明白:“成都縣本治赤里街,(張)若徙置少城內,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并長、丞,修整里阓,市張列肆”,將商業集中在少城以內,使得商賈云集,分門別類地開業經商。其他各座城市,情形大致與此相同。如臨邛城,“其民工于市、易賈” [2],也形成了專門的貿易市場,并有大批行商坐賈在當地經商,或坐列販賣。成都之外,張儀等人在巴郡也建立了許多城市,“東接江州(重慶)城,西接縣城,閬中古城本張儀城也”的記載。這是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的記載。
秦政府在蜀地實行社會改革,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所有制,是歷史的進步,有利封建經濟的發展,《史記#8226;秦始皇本紀》說“秦昭王立四年,初為田開阡陌”,確認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這是秦國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對于巴蜀的土地制度,《漢書#8226;地理志》有“孫昭王開巴蜀”的記載,這里的“開巴蜀”,應該是指昭王將“開阡陌”的制度推廣于巴蜀地區。新興的封建經濟在巴蜀的發展為其社會經濟的進步創造了條件,而且為后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可靠的經濟基礎。所謂“蜀即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保?]史記#8226;張儀列傳
4.水利工程的興修。興修水利是秦對巴蜀經濟發展的又一舉措。古代的巴蜀由于雨量較大、地面徑流豐富。往往導致排泄不暢,造成水災。洪水侵蝕,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秦統一巴蜀之后,即開始興修各種水利工程,在這一方面,蜀守李冰的功績最大,李冰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帶領蜀中百姓,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會流處水道,疏通了岷江宜賓沙灘等等,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都江堰位于成都灌縣境內,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樞紐,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在古代謂之都安大堰,亦稱之湔堰,其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首期分水工程,早在春秋時代,蜀國百姓在今灌縣城南開鑿了人工河,引岷江水流入沱江,以減輕成都平原的水患。李冰則在玉壘山下開鑿離堆的創舉。第二階段是作分水堤。《華陽國志#8226;蜀志》曰:“壅江作堋”是在離堆進水口以外作水堤,以分江水為內外二江,外江是正流,內江則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寶瓶口設有水則,水則是測水位用的,按照水量的需求,以水堤來調節水量,這樣則可避免內江灌區洪水的泛濫。第三階段是灌溉工程,李冰“穿郫江、檢江,別古流雙述郡下,以行舟船”、“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并于“湔堰上穿羊摩江”,“灌江西”[2]華陽國志#8226;蜀。此后成都平原水災大減,又有航運灌溉之利,使整個巴蜀地區經濟面貌煥然一新。
都江堰的建成,體現了巴蜀人民戰勝自然的勇敢和智慧。從此,居住在岷江流域的人們不再受洪水的侵害,便利了蜀中百姓的穩定生活。同時,又促進了成都平原的運輸、灌溉等事業的發展,至此“蜀”沃野千里,號稱“陸?!薄:禃r則引水浸入,雨時則關于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保?]華陽國志#8226;蜀。
四、小結
兩個古老的民族——巴蜀,在秦國封建化改革、文字統一、人口遷移等政策直接統治下,居住巴蜀地區的巴人、蜀人迅速融合到中原文化之中,直至西漢中期,已不再具有原有的民族特征。正是秦在巴蜀成功的經濟政策,使巴蜀經濟在原來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不僅在后來有效的支援了秦對六國的統一戰爭,而且使巴蜀在自身的經濟發展中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王云度.秦史編年[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2] 常璩.華陽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 天啟.成都府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4]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 史記[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6] 劉光華.論“徙民實邊”不是屯田[J].蘭州大學學報,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