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杰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按摩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可見到多個年齡段,以青壯年居多,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主要表現為腰腿疼痛、麻木、不能較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針對本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基本上分為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兩類,都有療效。從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采用以按摩為主的方法治療此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150例,其中男87例,占58%;女63例,占42%。年齡最大者83歲,最小者20歲。其中20歲-40歲發病者58例,40歲-70歲發病者87例,70歲以上者5例;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2年,半年以內者118例,超過半年以上者42例;初次發病者65例,反復發作者85例;體力勞動者98例,腦力勞動者52例;有外傷史者123例,原因不明者27例;其中,腰痛伴左下肢疼痛或麻木為主者55例,腰痛伴右下肢疼痛麻木者75例,單純腰部疼痛者20例;腰腿同時疼痛者38例,先腰疼后腿疼者8例,先腿疼后腰疼者9例,只腿疼或麻木而腰不疼者5例;立起時癥狀加重,坐下緩解者128例,坐下加重,立起緩解者22例,俯臥位時加重,仰臥位和側臥位癥狀減輕者14例,腰3-4突出者5例,腰4-5突出者68例,腰5骶1突出者45例,兩個間隙或兩個間隙以上突出者32例。
1.2診斷依據根據國家中醫藥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標準》①有腰部外傷史,慢性勞損或受寒史,大部分患者有慢性腰痛;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高時疼痛加重;③脊柱側彎,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⑤CT、MRI檢查可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以上病例癥狀和體征基本符合標準,并全部經CT確診。
2治療方法
2.1患者俯臥位,術者立于旁操作,在腰骶部兩側操作掌揉、掌推、拇指撥或肘撥法,重點在痛點處操作拇指壓法或肘壓法,向下向脊柱方向控制,患者下肢有放射感。
2.2雙手掌按壓復位法雙手掌重疊按壓于患椎棘突上,微微向下顫動,同時囑患者深呼吸,待其呼氣之末,突然用力將腰部向腹部方向沖閃推按。
2.3操作俯臥位腰部后伸法醫生一手放在腰部患處做固定,另手從大腿前面將雙腿抱起,然后向左右各旋轉三次,最后將腰部較大幅度后伸一下。
2.4肘壓環跳穴,拇指揉壓委中、承山、承扶、昆侖、太溪,肘壓大腿后側,多指捏揉腓腸肌。
2.5患者側臥,操作斜扳法:患側在上髖膝關節屈曲,健側下肢伸直,術者立于背后,一手推臂,一手扳肩,兩手相對用力,使上身旋后,骨盆旋前,當活動至最大范圍時,兩手做一次穩定的推扳動作,可以聽到清脆的彈響,表明手法成功。
2.6膝上膽經路線由上而下掌推法,拇指撥法,膝下膽經路線操作拇指撥法。指壓足臨泣,拇指彈撥陽陵泉。
2.7患者仰臥,術者立于旁操作,雙拇指按壓天樞穴,中指點壓氣海,關元,拇指從上到下揉壓大腿內側一線,拇指揉壓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拇指從上至下揉壓胃經一線。
2.8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患者取坐位,兩腿分開,助手夾住健側大腿,勿使其動,術者立于患者背后,先找到偏歪的棘突,一手拇指頂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和肘部置于病人腋下,前臂繞過病人肩上方,手掌按于頸背部,雙手相對用力,使患者上身旋后,骨盆旋前,活動至最大范圍時,用力做一次穩定的推扳動作,此時可聽到“咔嗒”聲,表示手法成功。本套手法在時間輕重組合上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每次治病時間30分鐘左右,15天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標準》,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0以上,能恢復正常工作;好轉:腰腿疼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4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經過1-5個療程的治療,按照評定標準,治愈93例,占62%;好轉44例,占30%;無效12例占8%。總有效率為92%。
5典型病例
患者谷某某,男,82歲。腰痛伴向右下肢放射痛5天,原因不明,不能較長時間站立行走。檢查: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并向左側彎,俯臥位時疼痛加重,L4-S1右側椎旁壓痛,并向右下肢放射,CT顯示腰椎退行性改變,L2-L4有膨出,L4-s1有突出,血壓、心臟均正常。因為患者歲數較大,骨質疏松,在治療中沒有用運動法。由于患者不能俯臥,采用患側在上,健側在下的側臥姿勢按摩,除放松手法外,重點用拇指按壓法,等癥狀緩解后再俯臥位按摩。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病情明顯好轉,休息鞏固。
6體會
椎間盤由纖維環、軟骨板、髓核三部分組成。隨著年齡的變化亦發生相應的生理病理變化,按年齡可分為三期:1-20歲為生長發育期,20-30歲為成熟期,30歲以后進入退變期,各部分開始發生退行性變,即脫水和纖維變。隨著年齡的增加,纖維環的組織脆性增加,出現了薄弱部分。髓核含水量減少,彈性降低,體積變小,椎間隙變窄,纖維環膨出。當間盤承受壓力時,髓核不能平均擴散,纖維環因承受過分的負荷而發生破裂,髓核通過裂口向外突出。其次,纖維環中無血管分布,椎間盤缺乏血液供給,修復能力較弱,因此纖維環變得容易破裂而又不易恢復。加上纖維在后外側較為薄弱,第一腰椎平面以下后縱韌帶漸漸變窄,至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間,寬度只等于原來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動靜力最大的部分。上述特點造成了自然性結構方面的弱點,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內在原因。
另外,外傷勞損,特別是積累性勞損。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椎間盤在彎腰活動和受壓中可以改變形狀,這時椎間盤可暫時降低吸水能力,直至壓力解除后,變形和吸水能力才能恢復。由于椎間盤有發育上的缺陷,受寒后使腰背肌肉痙攣和小血管收縮,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同時,肌肉的緊張痙攣,可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特別對于已有變性的椎間盤,可造成進一步的損害,致使髓核突出。祖國醫學將本病列入“腰腿痛”“痹證”范疇,《醫學心語》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寒凝經脈,氣滯血瘀所致。”其發病機理大致為兩種觀點:一種是因虛致病,腎主骨,肝主筋,筋附骨,加之外傷及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瘀血可誘發或加重本病。另一種是因病致虛,即病后,風寒濕邪及瘀血留著不去,經絡不通,氣血痹阻,臟腑失榮,久則肝腎虧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氣滯血瘀、經絡痹阻
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根據髓核的突出方向,可分為向前、向后、向椎體內三種突出。向后突出,根據突出的部位分為單側型、雙側型、中央型三種類型;根據髓核突出的程度,分為膨出、突出、脫出三種類型。其發病機理主要為:(1)機械受壓學說:椎間盤突出引起靜脈回流障礙,神經根缺血缺氧,充血水腫,神經根內壓增高。(2)化學神經根炎學說:椎間盤破裂,突出髓核降減產物,刺激神經根及其周圍組織產生炎性反應,釋放組織胺,前列腺素E1等炎性物質刺激神經根產生疼痛,神經根受到刺激產生肌肉應急性痙攣。(3)椎間盤自身免疫學說:退變或外傷可導致椎間盤抗原成份與免疫系統相接觸產生自身免疫反應造成神經根炎癥。本病的病理改變為椎間盤退變、突出、小關節紊亂,椎間隙變窄、棘突偏歪、生理曲度消失、腰椎側彎、腰肌痙攣,無菌性炎癥。針對本病的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分型、分期等因素,采用針對性強的手法組合進行治療,方能取得好的療效。首先,臥床休息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腰椎間盤內在壓力在平臥或側臥時最低,在臥位狀態下可以消除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制動可以解除肌肉收縮力與椎體間各韌帶緊張力對椎間盤所造成的擠壓,在休息狀態下有利于椎間盤營養的供給和吸收,使損傷的纖維環得以修復,有利于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加速水腫炎癥的消退,能避免損傷的部位不再損傷,使還納或縮小的突出物得以穩定和鞏固,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本套手法的設計,是根據本病的原因、機理、特點,經多年總結而成,具有療效確切、易操作、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易推廣等特點。其中推法、揉法、撥法及一些穴位具有疏經活血、消腫止痛、放松肌肉、加強靜脈血回流、促進炎癥吸收的作用。腰部拇指壓法、肘壓法和按壓復位法可以擴大椎間隙,促進髓核還納的作用。腰部俯臥位后搬法、斜扳法、旋轉復位法,可以糾正后關節紊亂,改善曲度和側彎,促使髓核還納,《大成推拿術》指出:“斜扳法可使腰椎旋轉,在椎體旋轉過程中,緊壓神經根的突出物可遠離神經根1cm左右并且椎間隙加寬,其壓力明顯減少,有利于突出物的還納。”《大成推拿術》還指出:“因脊柱后伸使神經根和突出物之間出現了松弛性的變化,張力減少,俯臥后伸給合牽引進行推拿時,是最有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回納的一種體位,有效率及成功率最高。”原則上急性發作期以輕手法和遠道取穴為主,如果能做運動法還是要做。緩解期可適當加重手法,延長治療時間并配合運動法。針對急性發作期或經常反復發作的病人。可考慮佩戴腰圍,待病情緩解后要逐步減少佩戴腰圍的時間,因為長期使用可使腰椎各大關節不同程度的僵直,從而導致活動度降低,其結果是患者對腰圍產生了依賴思想,離開腰圍,心理上可產生疼痛加劇,不能適應腰圍保護下的活動。
患此病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勞動姿勢,在勞動或工作時,如彎腰、蹲下、起立或搬抬重物時一定要注意肌肉用力,避免無思想準備的突然動作。咳嗽、噴涕時要護住腰,注意加強保暖,因為風寒濕侵襲人體,可使肌肉,小血管收縮,肌肉組織較長時間的收縮,則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乳酸),對肌肉組織是一種刺激,容易產生痙攣癥狀。
另外,在治療中要注意配合心理療法加以調整患者的心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可以使療效倍增,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