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敏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康復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筆者自2005年4月-2007年4月,應用藥物靜脈滴注及腰椎牽引、斜扳法、彈壓手法復位,綜合康復治療372例病人,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372例患者當中,男260例,女112例;年齡18-55歲之間;病程最短2天,最長半年。發病部位,腰4-5椎間盤突出250例,腰5骶1椎間盤突出122例,右側突出者150例,左側突出者120例中央型102例。
2診斷標準
2.1有明顯發病原因,如外傷、勞損、長期久坐、急性腰扭傷、負重等。
2.2癥狀及體征
2.2.1反復發作的腰痛伴根性下肢痛,腹壓增加時疼痛加劇。
2.2.2脊椎側凸,在癥狀明顯側椎體間隙有壓痛。
2.2.3腰椎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陽性,挺腹試驗陽性。
2.2.4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感覺障礙和反射異常。
2.3影像學檢查目的在于排除其他疾病,可確定椎間盤突出的部位、方向及神經脊髓受壓的狀況。本病的確診根據魯玉來提出的標準為:兩項以上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影響學檢查,并排除脊柱、結核、腫瘤、椎管狹窄等疾患即可確診。
3治療方法
3.1藥物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40min滴完,每日1次;地塞米松針10mg,每日1次,靜推,均連用3-5天。
3.2腰椎牽引機器使用河南內黃翔宇醫療器械廠生產的YHZ型多功能電腦腰椎自動牽引床?;颊哐雠P位,上牽引帶固定在肋弓下,下牽引帶固定在髂骨棘上方;間斷牽引,即牽引6min,停1min;牽引重量從20kg開始,視患者的癥狀、體質及耐受情況,逐漸增大到體重一半,牽引結束后,靜臥10min左右,然后下床,每日1次,每次30min,共14天。
3.3腰椎斜扳法彈壓手法前操作,具體方法:患者側臥位放松,患側下肢在上呈屈膝屈髖位,健側下肢在下呈伸直位;術者面對患者而立,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掌或肘部抵住其臀部,先將其腰部被動扭轉,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兩手做反方向快速用力扳動,此時可聽到一清脆的“喀嗒”響聲,表示手法成功。先扳患側,后扳健側,左右各1次。
3.4彈壓手法患者牽引14天作腰椎彈壓手法,患者作斜扳法后,俯臥于腰椎牽引床,胸部、腹部下面各墊一軟墊,牽引帶固定位置同仰臥位牽引,先掙續牽引20分鐘,牽引重量是體重一半,待腰肌松弛后,牽引重量調至25kg左右,左手重疊于右手背上,用右手掌根部按壓于患病側棘突旁的小關節處,中央型按壓棘突,做按壓,按壓數分鐘,小關節囊松弛表示手法復位成功,復位后絕對臥床休息72小時。按壓頻率要均勻,不可使用暴力,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4療效評定標準及結果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0以上,能恢復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未改善。治愈270例,占72.58%;好轉74例,占19.89%,未愈28例,占7.53%;總有效率92.47%。
5體會
5.1其發病機制是由于突出物機械壓迫及突出物引起化學性神經根周圍充血水腫,無菌性炎癥而致痛。
5.2藥物靜滴甘露醇的脫水作用可使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減輕,清除氧自由基,從而使神經根微循環得以改善,地塞米松針可以抗炎止痛,使神經根炎癥反應消除。
5.3腰椎牽引可使椎間隙增大,椎間盤內產生負壓,有利于髓核回納;擴大椎間孔及消除小關節半脫位,從而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
5.4腰椎側扳糾正脊柱關節的錯縫或椎體不正常的旋偏,使相鄰的椎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和力的平衡。在牽引狀態下,椎間盤呈負壓狀態,腰部做彈壓手法,使椎間盤結構回復常態,因此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