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我國民間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春聯,起源于“桃符”。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上古時候有神萘、郁壘(讀“伸舒”“郁律”)兩兄弟,善于捉鬼,對于那些害人的鬼,常用葦索綁起來給老虎吃。后來,平常老百姓家為了驅鬼、壓邪,便在每家的大門左右,各掛一塊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畫上他們兄弟倆的神像(左為神萘,右為郁壘)用來鎮邪。當時把這種桃木上的畫稱為“桃符”。它也就是俗稱的“門神”。
春聯便是從桃符發展起來的。它的形成據說還與兩個皇帝有關。公元10世紀,五代中的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要他手下的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但又覺得詞句欠佳,于是便親自題“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于宮外。這就是傳說最早的一副春聯。
不過那時還稱桃符而不叫春聯,一直沿襲到宋代。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那時仍把春聯稱作桃符。
一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這又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據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時,除夕前忽然傳旨: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門上都要張貼春聯,并說他還要來觀賞。他還親自給一些官員和百姓題贈春聯。于是,春節貼春聯便成為我國民間的風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