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園
到紹興,除了魯迅故居之外,一定得去的是沈園,去感受沈園悲美的愛情。
閑云亭,孤鶴軒,冠芳樓,泛著綿綿綠意的翠竹、水池以及俯飲于溫潤水中的垂柳,全都冒著絲絲微雨,訴說當年那段凄美的故事。仿佛天公有意安排,我們游沈園那天,下著微雨。是啊,游沈園是必須有微雨相伴的,因為微雨中的沈園是憂郁懷舊的。“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原本是姑表親,青梅竹馬長成的愛情,卻因姑母薄情而離去,江南最古老的中國的愛情變成了千古遺憾。春又來,紅豆花開卻不見相思人去采,相思變成枯井。然而陰差陽錯愛情卻又邂逅于沈園。是老天錯牽了紅線,還是情緣真的未了?“一懷愁緒,幾年離索”、“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往日歲月難以回頭,埋藏著的眼淚抹濕了紅絹,漲滿了枯井。陸游與唐婉在沈園相會,不久唐婉郁郁而死。四十年后,七十五歲的陸游再到沈園,沈園依然散發著纏綿的相思,他寫下了《沈園》:“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這首“辭路詩”和著當年的《釵頭鳳》已將沈園罩上了難以排遣的憂傷神韻。走進沈園就走進了江南的溫柔,走進沈園就走進了中國傳統的愛情悲劇。沈園,早已遠去了愛情的地方卻永遠留下了相思的底片,那閑池、桃花,那鳥鳴、微雨,勾畫出了江南的美景和綿綿情思。陸游與唐婉的哀宛意象織就了江南蝕骨的柔情。
二、西湖
那天,下著小雨,西湖一片迷蒙,我們幾乎同時誦出蘇軾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游船上望白堤,白堤將西湖分成南北兩半。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伎也都喜歡騎馬。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講的就是騎馬游白堤的故事。說話間導游遙指白堤那邊:“看那就是有名的斷橋。”我們望見茫茫水面白堤延伸到遠處便有一橋拱,怎么也不像斷橋。導游說:“看斷橋,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積雪融化時,對太陽的橋東面先融化,橋面呈黑色,背太陽的橋西還是白雪覆蓋,遠望西湖的橋一黑一白,在白茫茫的湖水映襯下,好像斷了,因此叫斷橋。”我知道這座斷橋傳說是白娘子送許仙花紙傘的地方。現在許仙早已作古,白娘子素貞傳說至今還壓在金山寺雷峰塔下,只留下《斷橋遺夢》傳唱不息。“橋斷水不斷,水斷緣不斷,緣斷情不斷,情斷夢不斷。”斷橋永遠在講述天荒地老的愛情故事。
漫步蘇堤。雖是冬天,蘇堤仍然綠草遍地,林木以闊葉林為主,雖有落葉,仍然綠樹成蔭,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男女青年從東向西走完,戀愛就算成功了一半。
在這個青青蘇堤上空似乎有歌聲傳唱:“綠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那個女扮男裝的祝英臺與他的梁兄在杭州萬松書院讀書三年,一定也相伴完了蘇堤,我相信祝英臺彼時心里一定滿心歡喜地認為自己的愛情已成功了一半,哪曉得那個呆頭鵝竟然在“十八相送”后還不知道相眠共枕三年的兄弟是女兒身,還一心想著祝英臺給她做媒的那個祝九妹。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幸好化成的兩只蝴蝶可以從此永遠追逐在人間。
三、蠡園
無錫蠡園有一陸地深入太湖中,在這個崎角上載滿了垂柳和闊葉林,雖是冬天,但遠看一望無際的水中有一帶柳林,柳絲垂下真如害羞的少女垂下的發瀑。蠡湖上有月洞門,據說吳人范蠡把自己的情人西施贈給了越王勾踐,勾踐又將美人兒贈給了夫差,吳王夫差在靈巖山為美人西施蓋起了豪華的宮殿和山頂御花園,叫館娃宮,吳王還建有著名的梧桐園和多處苑囿別墅。吳王每天與美人繾綣纏綿,不問朝政,還將輔佐他的忠臣伍子胥害死。西施完成使命又回到范蠡的懷抱,范蠡牽著西施的手就從這個月洞門逃離了吳國。所以蠡湖又名西施湖。
游蠡園我又想起吳地的一些人和事來,那個天下第二泉邊的瞎子阿炳滿懷著不平在小路上行走,悠悠琴聲,吟出《二泉映月》,將吳地風物染成愁色。還有那個唐朝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個夜半鐘聲,“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一張舊船票,怎么也上不了古時的客船。讓我想起蘇州姑娘撐把油紙傘,她用吳儂軟語沿街喊著“賣花啊,賣花噢。”那種環境氛圍讓我想起當地“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
蘇州和無錫是吳文化地區。我無意給吳文化下什么定義,但我們可以體驗到吳文化的集體性格和氣質。在秀麗、嫵媚和溫情的自然風情里,吳人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產生一種含蓄、高雅甚至有一種遠離人間煙火的空靈和虛幻的美,并由此養育出一批才子佳人來。
四、秦淮河
千古金陵,雄踞江左,兩千多年的建城史和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及南唐、明、太平天國、民國十朝建都史,孕育璀璨的江南華章。只是這些朝代,無一不是國運極短。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成了文人吟詠不絕的專題。
但南京是幸運的,因為南京有秦淮河。據說,南京在秦時為巴蜀所居,當時越滅吳,蜀又滅越。北方的秦朝不能容忍南方有一個強大的蜀國與他抗衡,于是造方山引淮水以泄王氣,造就了這條秦淮河。雖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皆因秦淮河浮靡奢華與脂粉而短命,南唐文人浮艷輕靡的文風也讓宋朝廷看不起,可就是秦淮河的文氣與風流成就了南京文化的標本。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是南京的特點。江南佳麗地就是秦淮河。且不說“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時代,單講明末“秦淮八艷”便可以想見當年的風流。秦淮八艷是秦淮一帶八大名妓,她們色藝雙絕,具有很深的文學修養。不僅如此,明末清初,面臨大清王朝的統治,她們和江南文人、抗清義士來往密切,在抗清復明的斗爭中,演繹著她們凄美的愛情故事和赤膽忠心。李香君自幼習得音律詩詞,絲竹琵琶無一不精,尤擅南曲,歌聲甜潤,讓那個出生河南的侯方城慕名而來,整日在秦淮樓館,說詩論詞,狎妓玩樂,與李香君共同演出了生活中的《桃花扇》。那個陳圓圓在秦淮八艷中淪為與貂蟬、西施一樣的在歷史關鍵時刻扮演了一個“禍水”的角色。據說她最初與明末代崇禎皇帝感情甚篤,崇禎一心圖治把她引薦給了吳三桂。她不僅讓吳三桂沖冠一怒引清兵入關,把偌大的大漢江山送給了清人,同時也讓號稱百萬大軍的李自成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一個秦淮歌妓,在歷史風云巨變中給歷史英雄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董小宛,一個作詩自比李白,才色為秦淮八艷之冠的名妓,與江南風流才子卻貧困如洗的冒辟疆成為秦淮青樓里最讓人稱道的才子佳人,南明覆亡后,冒僻疆與董小宛沒有投清,而是離開南京逃到鹽城,逃亡中冒辟疆得了重病,結果冒辟疆大難不死,董小宛卻因伺候冒辟疆積勞成疾,香銷于亂世,年僅27歲。其他的還有柳如是、馬湘蘭、冠白門,卞玉京、顧媚……
一座南京城,六朝金鑾閣。浥浥秦淮河,風流后庭花。南京文化其實就是秦淮文化,秦淮文化似乎就是關乎亡國恨與后庭花的文化。
我們穿行在繁華都市的馬路與樓盤之間,找尋它們共同的文化遺傳密碼。用手觸摸那些遺棄在城市邊緣的斑駁的城墻磚和墳頭,體味到一絲從遠古傳來的早被人稱為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氣息在喧鬧的現代城市林中慢慢消弭。我在大街小巷大同小異的街市中找尋附著吳越文化靈魂的建筑、服飾、陶器,一口井,一截斷磚殘瓦、一塊古碑,還有附在普通話中的吳儂軟語,走進那些古舊書店找尋先秦文化中《老子》、《莊子》表現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空氣。
作者簡介:唐明哲,原名唐基智,男,1963年生,土家族,湖南石門縣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出版民俗散文專著三部:《湘北土家族探秘》、《中學語文民俗欣賞》及《神奇石門·民俗卷》執行主編地方文化研究叢書《神奇石門》9卷200萬字,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編著《語言表達思維模式與作文發展層級研究》,參編《常德土家族》。2000年被省文聯授予湖南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稱號。
創作心得:創作其實就是作家帶著鄉愁的情緒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