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在我們忙著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經驗的同時,世界范圍內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金融危機。在本期雜志即將完稿之日,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人們對此寄予厚望,因為亞歐首腦會議的歷史上曾經有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范例。
什么是危機?是危險的環境中醞釀的機會,也是機遇背后暗藏的危險。
最新宏觀經濟數據清楚地揭示了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其中出口所受沖擊最大。但不過,此間經濟專家認為這場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還有另外一面——它可能為中國發展提供重要機遇,即當世界范圍談“危”色變的時候,對于中國而言也許意味著“機”來了。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近言,“我們美國只要變成中國一天就好,我們可以由政府強勢主導,朝著正確的方向,立刻改變各種規定、市場”;新凱恩斯主義者如克魯格曼則開始進行大膽的預言和猜想。這場危機已經顛覆了之前人們對于美國的想象,用俄羅斯總理普京10月9日同俄羅斯共產黨團派會晤時的話所說,“人們對美國作為自由世界和自由經濟領袖的信任,以及對華爾街作為自由經濟中心的信任已經被徹底打破,而且再也不會重回以前的情況了。”此前,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以不同的表述公開宣稱金融資本主義的終結,并要求重建國際金融秩序。
中國在這場危機中的態度現已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如何認識危機并把握危機,現在還莫衷一是!只能說在“人人自危”的時候,我們在跟著別人喊的時候先看看自身是不是真的“危”了,比如我們的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然后再看看,我們準備好了嗎?因為機遇更青睞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