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先號而后笑?!弊釉唬骸熬又?,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p>
在此前幾期中,我們解讀了圣人對言行問題的闡述,從而知曉了在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和轉化過程中,對一言一行的深刻認識才是君子把握關鍵的基礎。我的體會是,這其中也深含《易經》的本義,即一言一行看似容易,卻會影響甚至引發變易,而貫穿始終的道理卻是不易的。言行看似為因,其實也是果。再究其因,就探尋到了“心”的根源。
先看這一句的字面解釋:同人卦辭說,先嚎啕大哭,后破涕為笑(甚而歡笑)。孔子說:“君子(交往)的規律和原則,無論是出世為官,還是在家獨處,無論是沉默不語還是言談議論,若是兩人的心意相同,其力量可如鋒利的刀劍擊斷金石;而心氣相通的言語,其氣息猶如蘭花一樣芳香?!?/p>
《同人》的上卦為乾為天為日為光明,下卦為離為火為日也為光明,上卦之乾的主爻九五居中得正,下卦之離的主爻六二也居中得正,兩者皆光明正大,而且下卦離火火焰趨上而附著(離為附著)于乾天,這就是“同人”之象。“同人”就是指“人與人和同相親相和”。在《蘇氏易傳》中,對“同”的看法是因為“同”,故“君子以類族辨物”。進而解讀《同人》卦象說到:夫以三、四之強而不能奪,始于“號啕”,而卒達于“笑”。至于用師,相克矣;而不能散其同,此所以知二、五之誠同也。二,陰也;五,陽也;陰陽不同而為“同人”,是以知其同之可必也。君子出、處、語、默不同而為“同人”,是以知其同之可必也。茍可必也,則雖有堅強之物,莫能間之矣。故曰“其利斷金”。蘭之有臭,誠有之也;二五之同,其心誠同也;故曰“其臭如蘭”。
這段文字解說得比較細致,內容也比較復雜,但歸結起來我們可以看出一點——“同”的根源:因為九五和六二之間的趨同是不可避免的,是統一和諧的,所以才有可斷金、克敵的力量,才能有芬芳之言的氣息,所以心之誠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可以沖破險阻,也可以經歷風險;而言語之同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同,沒有威力也不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