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寶島臺灣的食品企業在大陸蓬勃發展,徐福記、康師傅、龍鳳、旺旺作為食品界的巨頭,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讓我們來看看食品四天王南征北戰終極教案,領會他們的成功經驗。
徐福記仿洪秀全自南而北的起義格局,建立版圖;康師傅自天津起家,循完顏阿骨打入關路線,直取市場;龍鳳上海發跡,以文革的發聲寶地,打響品牌戰役;旺旺從毛澤東故鄉湖南出發,掀起一場農村渠道大革命;地緣關系與渠道策略相結合,造就了臺商四天王,大陸商界戰局詭譎,下一位臺資天王會在何處誕生?
臺北市迪化街每逢年節時刻,店家攤位前總排滿著一桶桶五顏六色的糖果糕餅,令人看得目不暇接,類似場景在臺灣許多年貨市場早已是司空見慣;但在大陸,現代化大賣場如家樂福、樂購、好又多的食品區,也有相同貨架設置,只不過斗大的品牌標志寫的卻是“徐福記”三個大字。
以經營糖果、餅干等零食打通大陸內銷網絡的徐福記,短短十年間自東莞起家,從一千九百名員工,急遽擴張至一萬多人,十二萬平方米廠房面積的規模,每天生產二百噸的糖果糕餅、一百八十噸的果凍布丁,其“糖果大王”的稱號早已是民眾的普遍認知,而徐福記準備明年初在香港掛牌上市的動作,也令各界對于這家素以低調神秘著稱,又默默賺著十三億人口錢的臺商企業充滿好奇,更不禁想問,“靠賣零食出身的徐福記憑什么成功?”
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渠道決勝負的時代,大陸知名企業家諸如聯想的楊元慶、娃哈哈的宗慶后、TCL的李東生,以及有中國首富之稱的國美電器黃光裕,皆為“渠道稱王”概念下的市場英雄人物,也說明了在大陸內需市場不斷擴大之際,只有在渠道打品牌,品牌取渠道的策略下,才是致勝的王道。
雖說渠道是戰勝大陸內銷市場的關鍵,但從臺商發跡的歷史中,卻又嗅出了地緣與渠道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徐福記為例,當年之所以選擇東莞,便是看準了香料、棕櫚油等制糖原料,多從東南亞進口,而開發較早的福建、廣東一直是零食業者兵家必爭之地,占有內地50%消費市場,從南方起家自是理所當然。“每月平均出貨三五百個貨柜,從西藏到廣州的大賣場,都能看到我們的產品。”徐福記副總經理徐沆說,赴大陸投資后才發覺到,“疆域感完全超出原本認知”。
徐福記起初與大陸傳統渠道商合作,以國營企業的聯華、農工商等超市為合作對象,穩固了華南區域勢力。而自2000年起,國際級大賣場紛紛進駐中國,帶動了一波新的渠道革命,營銷策略靈活的徐福記立即采取積極合作態度,將傳統零售以汽油桶般裝的糖果販賣模式,直接搬進了現代化渠道,結果自然讓大陸民眾建立起質感上揚,卻高貴不貴的印象,再隨著大賣場北上東征,知名度、影響力迅速擴充至華東和華北等大城市。不論遠在青藏高原,還是云滇山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人每逢喜慶節日,總會購買些糕餅甜點增添喜氣,這是傳統習慣,也是祖宗風俗,只是一般人會覺得賣糖果能賺多少錢?但在大陸做生意,越是讓人們看不懂的行業越能賺錢,就像當年捷安特西進時還曾被譏笑,“腳踏車遍地都是,難道還差你這一家?”永和豆漿進軍大陸也是相同情況,也讓北京民眾笑彎了腰,“隨便在攤子吃不就成了唄,需要開個店嗎?”結果捷安特和永和豆漿均在中國開疆辟地,闖出好成績,關鍵就在于以高質量的口碑來打品牌。
徐福記看準了年節喜慶這塊市場大餅,一般來說,大企業懶得做此行當,小企業又做不出質量穩定的糕餅,徐福記產品多樣化、質量佳,包括臺灣都耳熟能詳的牛軋糖、南核棗糕,結果推出后一炮而紅,之后的涼糖、軟糖、果凍系列也大受歡迎,在大陸民眾心中建立起“吃糖也要吃好的”的觀念。徐福記業績在年節的前后三個月進入旺季,也是每年大豐收的時刻,工廠里一萬多名員工,就有九千人在包裝糖果,場面浩大,嘆為觀止。
近年來徐福記每年均大手筆投資人民幣兩三億元,蓋廠征人。據熟悉內情人士透露,在東莞已有三個大廠的徐福記,下一個建廠目標將鎖定渤海灣地區。一旦新廠籌建完畢,打通供應補給鏈,等同取下半壁江山,若再配合大賣場迅速進軍的步調,搶占華中、西北市場,地位突出于大陸品牌之上,已是指日可待。
從地緣性出發,繼而鋪建渠道的徐福記,等同畫了張征戰路線圖,對想做內銷市場的臺商實為一大啟發,但大陸臺商中,并非僅徐福記一家是靠著地緣渠道打出江山的,中國市場就流傳著一個頗為傳神的說法康師傅白天津起家,循清兵入關路線,直取中原,各項商品也直通全國;旺旺從毛澤東故鄉湖南出發,掀起一場二三級城市的農村渠道革命;龍鳳食品則在上海發跡,占據文化大革命的發聲寶地,打響品牌戰役。當然好事者也替徐福記下了個注腳,即仿效太平天國洪秀全自南而北的起義格局,不過結局卻扭轉了歷史軌跡,成功建立新版圖。
徐福記最終將“糖果王國”的大本營設在中國內地,東莞則成為進駐內地的橋頭堡,而臺商食品業界以地緣關系起家的,頂新集團的康師傅絕對也是一門成功教案。“北有康師傅、南有徐福記”是大陸盛傳的臺商佳話,一南一北兩家臺商天王,雖然生產品項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渠道致勝竅門與攻戰守則。
中國面食的老祖宗來自華北,環渤海灣也是大陸吃面人口最大的區域,甚至輻射范圍包括鄰近的日本、韓國均有此飲食習慣,而頂新集團的魏氏兄弟也承認,雖說當年天津科技開發區大力招商,才決定落戶于此,但北方為制面原物料小麥盛產地,也是不爭的事實。
1992年,頂新集團在天津以一句“香噴噴、好吃看得見”俗而有力的宣傳口號,如大地春雷般地震撼了整個華北市場,隨即入關直趨北京,同時出現一幕幕拿著現金爭買康師傅方便面的夸張場景。每日清晨,天際一露曙光,頂新北京分部的門前便排起了汽車長龍,大小盤商懷里抱著鈔票席地而臥,甚至有人連夜等待,苦苦翹首企盼剛從工廠出廠的方便面。
當然,頂新精確的市場調查,研發適當的口味,絕對是成功要素之一,但想在迅速擴張之后,仍能維持如今高達近五成的市場占有率,便需要完善的渠道策略因應。而讓頂新最引以為傲的便是自創“渠道精耕”戰略,這是針對零售終端,以及批發商渠道各環節,所做的一項巨大改革。
通常來說,產品從生產廠家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一般有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三個層級,層次越少便越能保有時間和利益的效能。頂新省卻少了區域經銷商這一層級,直接往下與省縣市批發商合作,再下探一般的零售商,等于壓縮成二級制,不僅更具鋪貨時效競爭力,也大幅增加了合作客戶的利潤。
頂新能夠壓縮層級成功的精髓,除有賴精準的市場規劃與區域定位外,更重要的是派出大量業務部隊,作為各地分公司與批發商、零售商間的橋梁,主動輔導產品下放,而非以往坐著等待下游客戶來批貨的被動習慣。
“大陸渠道是跳躍式,而不是階段式成長,更要跟上渠道變化的腳步。”深刻體會中國渠道國際化趨勢的頂新國際董事長魏應州,決定自建渠道,投資樂購大賣場,現在樂購在中國各地已超過四十家,其中上海便有十家,已成為集大賣場、商店街、餐飲街為一體的復合式商場,年銷售額突破五億美元。
也因此,康師傅發展的各項產品,包括茶飲料、果汁、果凍零食等,也搭著賣場的便車,狂奔向中國各大城市;而自1992年“康師傅”方便面打下江山之后,頂新集團資本總額也由初期的八百萬美元迅速增加到二億美元,總體資產足足增加了二十五倍。
至于康師傅打渠道有多兇?從一則故事便可得知。大陸賣飲料最出名的娃哈哈集團,同樣以構建地方渠道聞名,但還是吃過康9幣傅的虧。
據傳,康師傅為了打贏廣州茶飲料市場,于是派業務員至零售店“收購”娃哈哈冰紅茶,進一步免費提供零售商冰箱、安裝雨篷以及每月獎勵分紅等,硬是將娃哈哈冰紅茶擠出市場。這招釜底抽薪之計,憑借的是完整慎密的營銷業務能力,讓康師傅兵不血刃地拿下廣州渠道。
徐福記、康師傅的成功,各有其地緣發展軌跡,當然臺商云集的上海自然不缺其例。著名的商場教戰書籍《大敗局》中便指出:直至今日,得三北(東北、華北、西北)者成諸侯、得京滬者得天下,仍是一條有效的中國市場競爭法則。在上海發跡的臺資龍鳳食品,一年賣出三十五億顆水餃的傳奇經歷,便印證了這項看法。
冷凍食品由于運輸及制作成本高,牽動價格上揚,早年在中國屬于高檔商品,且商店需有冷凍冰柜搭配,因此先天便朝大都市發展。龍鳳食品為了打響品牌,董事長葉惠德最終選擇了上海,一則看中交通輻射地位,有利于初期發展,二則在GDP位居中國之冠的上海投放廣告,對品牌、渠道的建立較不費力。
“廣告是在中國打品牌的一項利器”,龍鳳利用地緣優勢,宣傳為輔進行了一場渠道大戰,除細心研究消費族群的薪資差距外,并觀察南北地域的飲食習慣。首則廣告“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湯圓”,成效不錯,但隨即發現高收入族群中,有一批是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人民幣的出租車司機。
于是兩星期后,電視臺晨間新聞開始全面播放一則廣告,場景是太太向正要出門的司機老公說,“外面天冷了,先吃碗湯圓暖暖心吧!”結果這則廣告深深打動出租車司機的心,皆成了龍鳳的忠實顧客。
“廣告要抓準目標群體,效果才會好。”葉惠德對抓消費族群很有一套,“既然在華東地區賣紅了湯圓,當然北上就得賣水餃了。”
由于北方人喜歡吃火鍋,于是龍鳳靈機一動,將水餃做成四五克一小粒,再配合著廣告猛打:“龍鳳把水餃變小了,惟一的火鍋專用水餃。”結果一舉拿下華北區域。
在湯圓、水餃策略奏效下,龍鳳相繼推出新產品,并瞄準兒童市場。龍鳳一支頗為經典的廣告片,是一位老師向小朋友講述包子的由來,畫面帶到古時皇帝宴請臣子,特地做了包子請客,小朋友聽完故事后恍然大悟說:“哦!原來是皇帝發明的,難怪它的名字叫龍鳳。”
大陸各地飲食習慣殊異,南甜、北成、東酸、西辣,因此龍鳳發展多方位產品,華北賣餃子、華東煮湯圓、華南蒸包子,三大主力產品的形象逐漸烙印在民眾的心中。
龍鳳食品的成功在于掌握了“發聲”管道,但傳統的副食產品則需要“另辟戰場”,更深入覆蓋中國市場,也就是最困難的“鄉村包圍城市戰”。臺資的旺旺食品以仙貝米呆為主打商品,發跡地就在毛澤東的故鄉湖南。
中國自古有句俗諺,“兩湖熟、天下足”,魚米之鄉正好提供旺旺便宜的原材料,同時兩湖下達兩廣、福建,東進上海、江浙,地理位置雖居內地,但人力成本低廉,讓當時尚還脆弱的旺旺,不必為了正面迎敵而傷腦筋。
旺旺最關鍵的一役,發生在1993年。當時旺旺剛進入中國內地,不了解大陸商情,在一次成功舉辦食品展銷會后,大批訂單如雪花般飛來,董事長蔡衍明返臺尋找代加工工廠,加班趕制米果,沒想到一百個貨柜運往大陸后,卻全部跳票。
在沒有經銷管道之下,旺旺派干部賣了兩個月,依舊剩下將近六十個貨柜、價值兩千萬臺幣的米果,眼見保存期限即將到期,又不愿降價賤賣產品,于是蔡衍明做了果斷的抉擇,“免費贈送湖南的各級中小學生試吃”,結果大為轟動,家長小朋友吃上了癮,卻發現市面有錢買不到,于是四處爭相競購。
此舉讓旺旺由谷底翻身,從湖南長沙偏僻的小鎮起家,逐步邁向全中國市場。而長期農村銷售經驗,使得旺旺對二三級城市的營銷相當精準,產品深入鄉間,米果銷售量迄今仍維持80%市場占有率。
“在中國生產不是問題,銷售才是大問題。”旺旺副總經理林鳳儀透露,旺旺的核心價值建立在四千名龐大的營業員部隊,就像康師傅的作法般,專門幫助經銷商向下推廣產品,不過卻更為徹底。
去年總營業額五億三千萬美元的旺旺食品,2000年初稅后盈余曾高達一億美元,一度被列為獲利最豐厚的臺商,其成果皆來自于農村市場的鍛煉,也是最徹底“本土化”的臺資企業,甚至連分公司的財務人員也全都本地化。
臺資四大食品天王開拓市場的兩項關鍵,不外乎地緣與渠道。總而言之,企業特性必須結合地緣關系,再依地緣關系調整渠道策略。
大陸下一個十年在哪里?當現今珠江三角洲水電缺乏,長江三角洲國際競爭的態勢下,大西部的成都、重慶,渤海灣的青島、大連,或許更可以投注關愛的眼神,有希望孕育出下一個臺資新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