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公仆問題是世界性話題。近現代各國政府,不論產生形式如何,均在普遍維護執政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時,強調其受托于社會大眾的公仆身份,以爭取支持。歷史運行則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前行,我們看到的實際是:國家興衰、民族消長,權力更替、政黨進退,新陳代謝、永不停息,實在引入深思。
值此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勃發展之際,在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成就喝彩的同時,理性思考黨的干部如何當好公仆,永葆黨的先進性,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方面,該文的觀點應該說是務實和有借鑒意義的。
黨章規定,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好干部須做好公仆,情系人民,造福人民。做好公仆的前提是有公仆意識。
公仆意識需內化于心,升華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凈化權利觀、利益觀和生活觀。公仆意識又需外化于行,發公仆之言、行公仆之舉。
公仆問題談之易,公仆職責行之難。故社會貪腐行為不絕,褻瀆公仆現象不止。在此試做淺析,也許不無助益。
從黨的干部身份兩重性看樹立公仆意識復雜性
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和服務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
黨的干部一方面是社會決策和行政主導力量,履行社會管理和引導教育職能;另一方面又是受聘用、受監督和受教育者,效力于人民并隨時接受評審。兩個邏輯方向的概念帶來兩重身份,客觀上有一定復雜性和駕馭難度。為此,需以扎實的思想理論和黨性修養、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質,特別是以辨證統一的思想方法正確認識自我,增強公仆意識,提高公仆素養。
現實生活中,個別領導干部對自己的身份往往只進行利己的解釋,對權利地位和物質利益趨之若鶩,對肩負的責任、面對的困難和人民的疾苦避之惟恐不及,究其本質是公仆素養不足,缺乏先進性。
從黨的干部和人民的從屬性看公仆身份合理性
人民創造、體驗和總結著歷史,不斷尋求其認可的組織形式、政治模式、國家體制和社會機制,不斷選擇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客觀發展使中國人民選擇并擁護我們黨為執政黨,同時也就邏輯地選擇了自己的仆人——黨的干部。
黨的干部來自于人民,從屬于人民。為人民執好政,為人民謀幸福,就是自己最偉大的事業;反之,就會被人民鄙視和淘汰。
黨的干部應對人民心懷感激,為能效力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而感到無上榮光,把人民視為自己的母親,以感恩的心強化公仆意識,履行公仆義務,堅守公仆職責,保持了先進性;而不是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得意忘形于一孔之見,忘記人民養育之恩,違背人民托付之重;更不能反仆為主、以仆壓主。小平同志滿含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堪稱全黨楷模。
從利益主體多元化看樹立公仆意識艱巨性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態、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呈現特點各異、優劣互見、差距明顯的利益訴求。
在正當利益被廣泛討論和認可的同時,也對個別黨干部的公仆意識形成沖擊。有的公仆意識淡化,不適度地以各種利益主體身份迫不及待追求參與物質利益分配;有的濫用公權、損公肥私,有的貪贓枉法、索賄受賄;有的公款賭博、腐化墮落;有的壟斷社會資源,擾亂經濟秩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與黨的宗旨和公仆身份格格不入、背道而馳。
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胡錦濤同志強調,領導干部應當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仆理念。實行社會主義原則下的市場經濟,公仆意識永不過時,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須加強。
從監督主體多元化看完善公仆監督機制必要性
每個利益主體相對其它利益主體都是監督者。利益主體多元化意味著監督主體多元化。對于黨的干部,任何社會主體都具有自發和必然的監督權利。監督分“自律”和“他律”。前者系主觀認識基礎上的軟性道德約束,具有不可控性。從實踐看,后者更為有效。特別是作為可以上升到法制層面的硬性監督約束手段至關重要。
毋庸諱言,物化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在一定時點和階段,社會主體存在相互分享利益的關系,形成一種矛盾。處理好這種矛盾,需建立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但該機制建立后的真正有效執行,還須依靠來自社會主體的監督;否則,占據權利優勢的一方——黨的某些干部,存在以不公平手段侵蝕人民利益的可能。
當前干部管理中的報告重大事項、述職述廉、民主評議、誡勉談話、審計和質詢、問責等監督措施成效積極,但力度不夠、視角不廣、流程不暢。違背公仆身份的成本較為低廉,使個別干部對此不屑一顧,選擇以較低的違規違紀成本獲取較高的非正當收益。鑒于此,應從渠道上實施黨內、群眾、社會監督并行,從形式上形成新聞輿論、職務信任、素質評價并舉,從過程上開展任前評估、任中監督、任后追溯并重的監督機制。
從領導干部任用機制不足看完善公仆管理機制迫切性
當前干部任用中的群眾參與力度不夠,相關機制離群眾尚有一定距離。個別干部片面認為權力是上級組織和領導給的,不是人民給的,未真正在心中樹立人民的崇高地位,往往在思想上忽視人民,行為上藐視人民,更有甚者,在個別地方還有欺壓人民的現象。
溫家寶總理說:“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秉持一種精神,這就是公仆精神”。同樣,我們期望黨的全體干部會心地說“我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我是人民的公仆”。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從干部成長的基礎源頭抓起,將公仆標準細化,健全使人民群眾有效參與培養推薦、提名選拔、考核任用、監督測評、表彰激勵、任免調整、彈劾懲治、淘汰更新的各個環節中來,形成完整的公仆管理循環鏈。
可以相信,當好的公仆獲得人民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大力褒獎之時;當假公仆、壞公仆隨時暴露在人民的視野并及時受到摒棄時,強化公仆意識將不再是一個嚴峻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