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說到科普,主要是灌輸講解式的科學知識普及,但現在出現了“公眾理解科學”、“科學傳播”的說法,強調科學家和專家與公眾的平等、雙向對話。強調交流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的社會作用,強調科普出版物的文化性、娛樂性、時尚性、探奇性、情感、審美、體驗性。在這種形勢下,科普出版業面對的不僅是科普觀念的極大轉變,而且在選題和運作方式上,更有著“驚險的一跳”。
科普圖書市場的現狀
近年來,為了滿足科學普及教育的需求,科普類圖書出版品種數量在不斷增加,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國內原創科普作品推陳出新,引進版圖書勢頭不減,經典科普持續熱銷。科普圖書不僅出版數量持續走高,在類型上更是呈現出多元式態勢。如《國家地理雜志》、《探索》等,娛樂性、可視性的特點非常突出。“火蝴蝶文叢”包括《我們準備好了嗎:幻想與現實中的科學》、《面對可能的世界:科學的多元文化》、《看得見的風景:博物學生存》、《人天逍遙:從科學出發》、《有限地球時代的懷疑論: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嗎》、《喧囂與凝視:透視轉型期的科技政策與公共生活》等6本,以散文的筆調娓娓道來,對科學的精神、功能、文化和社會作用由淺入深地進行了全面的說明。還有,圖書《你的世界我最懂》,作者菡月是一個環保志愿者和綠色生活提倡者,講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告訴了人們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道理。其中的科學知識不是很多,但其流暢的文字、優美的圖片、從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來的情感,很好地體現了生態環境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能十分自然地實現與讀者進行個性化的心靈溝通。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陳芳烈、金濤、王直華、李元、卞毓麟等寶刀不老的優秀科普作家外,新生代科普創作隊伍在崛起,如高校學者劉華杰、蔣勁松、田松、李俠,新聞媒體編輯記者尹傳紅等。
當然,就出版產業而言,科普圖書出版中也存在一定問,如:與大眾財經類、青春文學類、勵志類、生活類圖書相比,科普圖書中社會反響大、知名度高的暢銷書數量不是很多。
科普圖書選題和產品的策劃
科普圖書選題和產品,應特別注意圖書讀者對象、內容主題、文字表述、產品形式、作者、內容等六大因素:
讀者對象:主要是分為中小學生和成年人兩大類,這兩類讀者的知識背景和讀書時間卻不盡相同。要了解E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接觸了電游、卡通、動漫、短信、QQ族的青少年讀者的心理需求,圖書要注意做到通俗、簡潔、有現代感,如加入動畫、漫畫等等;對于后者則要考慮到生活、工作原因,盡力貼近其工作、生活,盡量滿足實用性,如在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時,講述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遠離污染物的綠色生活實用技巧。
內容主題:選擇最為新鮮、貼近讀者、與社會形勢密切相關甚至成為熱點的基礎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和交叉科學類知識。如載人航天、科技奧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生物工程、網絡與通信等。
文字表述:不能居高臨下,由作者單方面的居高臨下的說教或“好為人師”式的單向灌輸,不但起不到科學普及的作用,反而會引起讀者的逆反心理。文字要注意趣味性、審美性、奇異性和文化性,盡量有時尚感。如田松編著的科普圖書《有限地球時代的懷疑論: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嗎》,沒有一般科普圖書干巴巴的知識性說教,而是有文化性和趣味性,可讀性很強。
產品形式:科普圖書給人的感覺不要像科技專著那樣嚴肅有余,美觀不足,要盡量有時尚感,貼近現代審美。封面裝幀和正文版式不要呆板、單調,要增加彩色圖片含量,紙張、版式讓人舒服。例如,《回望人類發明之中》一書,版式設計活潑,彩色圖片豐富,就深受中小學生讀者的喜歡。
作者:選擇知識性、科學性方面有保障、文字生動優美的復合型人才,如果達不到,則讓兩個人合作,雙方多商議,一個人為主創作,另一個人最后再進行加工修改潤色。最好是名人或明星式作家。如洪昭光與蘇叔陽合作編寫《感悟健康》。
內容:對于科普圖書的內容,也要有新的考慮。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還應注意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文化方面的傳播普及。即使在科學知識普及方面,也應注意將由已知的傳統科學技術知識,轉向科學的最新發現,探索人類的命運,與社會重大問題相關的科學技術問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問題,等等。如人與自然、宇宙、生命、環境、文明、智慧、奇觀、未解之謎,以及公共安全、地震等突發事件應對等。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最近就出版了《節能減排全民讀本》、《農村應急避險手冊》等圖書。面對剛剛發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些出版社也陸續出版了《地震科普叢書——漫話動物與地震》、《地震傷急救》、《抗震救災自助手冊——防震、避險、救助、衛生、防疫》、《震區防疫手冊》、《災后衛生防疫掛圖》、《傳染病知識365問》、《災害心理救助》、《災后生活一本通》等一系列科普圖書,以及專門面對少年兒童的《地震求生記——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專門針對救災志愿者的《搶險救災志愿者常識》,等等。
科普圖書的市場化運作
通過努力,策劃出了好的圖書選題,生產出了圖書產品,但這只是成功的一半,好產品還需要好的市場銷售,才能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從產品到商品的“驚險的一躍”。
要在轉變觀念、做好市場賣點定位、讀者群定位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在市場啟動方面下大功夫。要建立讀者——市場——編輯——選題——作者這一科普圖書運作模式,把握新聞賣點,注意加大宣傳推廣資金的投入,注意宣傳推廣和全程營銷。
第一要注意媒體互動。科普的內容,可以通過報紙、網站、DVD、電影、電視等多種方式傳播,實現圖書與其他媒體的互動。如美國的《國家自然地理》、《探索》、《美麗的心靈》等,都有平面印刷形式和電子媒體形式。
第二要注意人物或事件的選取。應選取知名人物、傳奇性人物為敘述主體,也可圍繞“神舟七號”發射等重大科學事件,策劃出版科普圖書。
第三要加強渠道方面的建設。要建立專門的銷售渠道,如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圖書館、社區圖書室、青少年科技館、校外活動中心等。
第四要注意細節。書名、封面裝幀、插圖、紙張材料、版式、文字風格都要仔細研究,以使圖書適合讀者的需求。
第五要注意與作者的良好合作,實現互利雙贏。其中主要一項,是作者的培養和稿酬。要注意培養和包裝作者,尤其是中青年作者。稿費優質優價。可以給作者較高的版稅,不采取字數稿酬,以鼓勵作者多花時間和精力,寫出優秀的書稿。還應鼓勵作者參加圖書首發式,在書店或到學校進行宣傳促銷,進行簽名售書等。此外,面對中小學生的科普圖書,定價應適當偏低。
科普圖書的國際化視角
科普圖書的出版,還需要有開放的視野,國際化的視角,能夠從全球獲取科普圖書資源。進入21世紀和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要善于利用這一資源,在策劃科普圖書選題時,既可選擇國內優秀作者進行原創組稿,也可以引進海外版優秀科普圖書。從目前情況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在現代科學技術總體上要高于我國,科學的大眾化程度、科普書的市場化程度,也要好于我國,國內的科普水平與國外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引進國外優秀科普書作為借鑒和補充。
許多出版社在此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例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引進了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著的《時間簡史》、《果殼里的宇宙》,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引進了描寫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納什工作和生活的《美麗的心靈》等科普圖書,就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則先后引進出版了《繪畫本法布爾昆蟲記》、《穿越時空》、《簡單的科學》、《YUPI小百科》等優秀的少兒科普圖書。這些圖書貼近廣大中小學生的生活,符合他們的思維方式,注重內容的新穎性和時代感,較好地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該社還將推出《深度探索之機器時代》(8本)、《知道更多(科技篇)》(6本)、《多奇妙科學百科》(4本)、《令孩子驚奇的科學童話》(7本)、《西頓動物記》(5本)等系列科普讀物。相信這些科普圖書將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應予注意的是,盡管與社會科學圖書不同,科學技術和科普圖書內容有一定的普適性,意識形態程度不高,但是,在對國外科普圖書的選擇、策劃、翻譯和出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文化差異,考慮到中國讀者的知識背景、心理和閱讀習慣,要進行二次策劃,并適當進行本土化處理,該注釋的一定要加適當的注釋,對于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內容,必須要進行必要的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