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標志性形象,塑造中華和平龍,即將傳統文化中龍的形象融入“和平”的特質并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于2006年正式提出的創意和設想。根據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奧組委負責同志的意見,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于2007年7月,批準并授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區選址并實施。同年9月,工程組委會向全球征集中華和平龍的創意和設計,此事在海峽對岸獲得積極響應。2008年3月,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致函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希望參與建設中華和平龍工作。同年5月,海峽兩岸共建中華和平龍活動正式發起。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經在島內宣傳和征集,確定委派代表攜臺灣方面關于中華和平龍的一件雕塑設計、一首主題歌和一幅書法作品到京參加第一輪創意和設計評選,并與工程組委會共同舉辦中華和平龍第二輪創意和設計征評活動啟動儀式。該活動在北京迎接和舉辦奧運會期間進行,社會各界予以高度關注。人們普遍認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將龍融入“和平”的特質,是海峽兩岸同胞在深層理念上的一次對接和認同,將對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產生積極的思想影響。
專家們認為,建設中華和平龍體現了龍文化“和諧共生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中華龍的形象是由各種動物圖騰形象組成的,如古人所說的“角似鹿,頭似駝,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說明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組合和凝聚,最終將龍作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舞龍和賽龍舟則是民俗民風中龍文化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在舞龍和賽龍舟中,個人必須把自己的行動完全融入集體合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個人和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融合。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團結合力精神也是和諧文化的充分體現。他們認為,這種精神內涵也可以從中國歷史中得到印證。在中華民族的傳說中,黃帝在實施統一時,曾把各部落的動物圖騰標志集中組合為龍的標志,稱為“合釜”。而社會調查結果表明,不少國人并不知曉龍文化的底蘊即不知曉自己為什么是龍的傳人。這說明,國人承認龍作為中華民族公認的象征,處在一種下意識的狀態,而不是處在理性的狀態。因此,宣傳和弘揚中華龍文化“和諧共生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具有深刻而迫切的推動作用。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曾組織過龍文化藝術節和龍文化大型演出等活動,最終確定通過將龍文化精神內涵“和諧共生團結合力”轉化為中華和平龍藝術形象的方式,來普及和增強中華兒女對中華龍文化的理性知曉度,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認同感,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動參與了海峽兩岸共建中華和平龍活動,這源于他們對中華文化藝術有著理性的知曉和感情上的熱愛。他們一直以弘揚中華文化藝術,溝通海峽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為運作宗旨。2000年年底,在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發起中華故土地圖推廣活動即通過采集全國各地區名勝古跡處原質土壤,用以制作特型地圖——中華故土地圖的活動時,他們主動參與,在臺灣地區首先采集阿里山土壤,于當年龍抬頭日送到長城腳下,參加兩岸繪圖儀式。他們認為,弘揚中華大地文化的底蘊“聚沙成塔,匯土成地”,有利于增強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的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開展弘揚中華龍文化的活動,將在文化理念的邏輯上,進一步加強與大陸同胞的深層溝通,使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的工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因此他們高度認同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提出的龍文化精神內涵,并確定將以這種精神內涵作為指導準則,共同開展中華和平龍的相應籌建工作。
在此共同認同的理念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實施了中華和平龍創意和設計第一輪征評活動,共評選出海峽兩岸的兩件獲優秀獎作品和兩件獲入圍鼓勵獎作品。在評選活動結束后不久,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收到三位臺灣知名人士來函,共同推薦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鄭繼兵教授的一件作品入選。這五件作品將同時在人民網上公布,廣泛聽取意見,以利作者升華提高。這些作品有兩個基本點。一是歷史感,內地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等機構提交的“中華龍壇暨中華龍園”總體規劃設計方案中,提出以建龍文化歷史博物館的方式來詮釋中華龍的“和諧共生團結合力”性質。臺灣由陳振盛先生策劃、王松冠先生創作的人首龍身雕塑作品,立意為由中華民族的始祖、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交合孕育出龍的子孫,展現出中華民族是一個萬世一系、融合團結、世世代代綿延不絕的泱泱大族。二是文化底蘊感,內地嚴順林先生提交的方案和臺灣同胞推薦的大陸鄭繼兵先生的方案,都以《易經》中對稱融合的辯證思想立意,以抽象的設計來表現龍文化“和諧共生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認為,從現有狀況看,即使是評選出的獲獎作品都尚未能解決中華和平龍創意和設計中文化主題和藝術形象和諧統一的問題。一些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由于設計的單體性使其具有單面性,不能全面反映龍文化的精神內涵;一些抽象狀態的作品,其藝術形象尚未達到神圣、神奇、神往的境界,都需要進一步完善。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華和平龍創意和設計征集委員會提出,可以用群體形象多側面從而全面地反映龍文化精神內涵,也可以以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抽象狀態作品反映龍文化精神內涵,希望廣大作者以此為突破口,繼續創作出中華和平龍創意和設計的精品。
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臺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發表公告,決定共同開展中華和平龍海外創意和設計第二輪征評工作。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李靖表示,有感于對龍形象的粗制濫造作品普遍存在,特別是有感于河南新鄭盲目建設水泥長龍的事件,主辦單位決心要在貫徹龍文化精神內涵的前提下確定設計精品后再付諸建設,為此必須把征集活動搞得深入扎實一些,爭取今年年底評出第二輪優勝作品,在明年10月前將其轉化為物質標志。
海峽兩岸共建中華和平龍活動受到了普遍的關心和重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周鐵農、蔣樹聲、陳昌智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厲無畏及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等領導同志分別為之題詞。“海峽兩岸共建中華和平龍活動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這是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委員王富卿在會見以陳振盛先生為團長的中華和平龍建設臺灣代表團時的評價,并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次活動的成果:“龍的傳人一起傳承龍的精神,兩岸同胞共同譜寫時代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