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過股票嗎?在買賣股票時是否覺得自己夠理性呢?傳統財務理論假設“投資人是理性的”并推衍出如下模型:不理性投資人參與股市,會使得股票價格短暫偏離基本面或真實價格,但因大多數人是理性的,因此產生反制力量,使得股票價格不至于偏離基本面或真實價格太久。終久,不理性投資人會因為變成股市輸家而離開市場。長期而言,市場運作是頗理性投資人所主導,因此不應該有股市泡沫現象。但以這個理論驗證各國股市時,卻發現落差甚大。
傳統財務理論認為股票無法預測;實際情況卻是“股票有預測性,股市有規則性”。傳統理論認為,投資大眾對于好、壞消息的解讀不同時股市才會有較大的成交量;事實卻是,就算沒有明顯的好、壞消息,有時股市的成交量仍然很大。傳統理論認為股票價格由公司基本面(也就是獲利能力)決定;真實情況并非如此。對于股市的過度波動性,傳統財務理論無法提出合理解釋。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
越來越多差距的出現,使得學者們開始思考,是否原先的一些想法是不對的,結果發現“投資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有問題。心理學家認為“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而且有很多不理性層面。美國財務學者沃納·德邦特與理查德·撒勒認為:股市投資人最明顯的不理性表現在“過度自信”上。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過于高估時,對事情的看法會因為“過度樂觀”而變得過度自信。股市中的一些奇怪現象,就是因為投資人的過度自信。
近年來財務學上出現一個“過度自信假說”認為:股市投資人過度自信會衍生4 個現象,其一是:投資人會過度重視自己所搜集的私有信息,而忽略公開訊息。其二是:在股市中獲利后自信更為增強,因而導致過度交易,這種動態過程在多頭股市中特別明顯。其三是:投資人過度自信造成的過度交易,是影響股市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四是:投資人過度自信時容易低估風險。這個假說已被證實。
過度重視私有訊息
股市投資人有一個特別習性,就是常常千方百計地搜集小道消息。姑且不論這些訊息是否正確,投資人總是特別相信這些費力搜集到的信息,對于上市公司呈現的財務報表,或媒體批露的公開訊息,反而視而不見。這種忽略公開訊息的心態,不但造成投資失敗,也造成“財務報表的數字無法解釋公司股價變動”的奇怪現象。
如果過去小道消息曾被證實有用,投資人會更具信心,股市過度反應情形更明顯。例如遇有利多消息時,投資人不但更加相信小道消息,甚至認為股價應該漲得更高,再加上“追高殺低”的習性使然,股價確實會超漲一段時間。至于某些被投資人認為不好的股票,由于既定印象負面居多,縱使公司獲利情況已有改善,股價仍會超跌一段時間。
直到一段時日后,公司公布的財務報表顯示股價確已被過度高估或低估時,股價才會往下或往上修正到合理價位。這就是股價在短期內漲者恒漲,跌者恒跌,長期過后會再反轉的原因。
投資獲利后更加過度自信
各國投資人都一樣,當股市上漲時,手中握有股票的人都很高興,因為自己的股票也漲了,自己的信心更為增強。美國財務學者賽門·格威斯與泰倫斯·歐迪恩認為:當投資人進入股市后,往往只記得自己成功時的得意,而忘記自己失敗時的郁卒。獲利時會認為自己能力高強,自信程度明顯增強;失利時就歸咎于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運氣不好等。
投資人獲利后,手頭籌碼增多,有了成功經驗,對自己能力有所肯定,也希望從股市中獲取更多的財富,因此就更加頻繁地買賣股票,這是造成股市成交量超過合理范圍的原因之一。而且投資人容易把成交量放大的股市解釋為“前(錢)景可期”,喜歡在這個時候加碼買賣股票,完全忽略太過頻繁的買賣,其交易成本會侵蝕投資利潤的風險。
股價不斷上漲,交易熱絡的股市,稱為多頭市場;股價持續下跌,交易清淡的股市,稱為空頭市場。無論多頭市場或空頭市場,投資人大都有過度自信心態。在多頭市場時,投資人獲利后展現的過度自信特別明顯;在空頭市場時,投資人會把沒有獲利的原因歸罪于其他因素,不會去糾正自己,這時的心態依然是過度自信,只是自信程度較輕而已。
每股盈余
股票價格究竟由誰決定呢?傳統財務理論認為應由公司基本面決定,意即由公司的獲利能力決定。公司獲利時會考慮發放現金股利,現金股利發放越多,對股東就越有利。所以說,公司盈余越高表示發放股利能力越強,股價就會上漲。
不過公司也可能不發放股利,而把盈余保留下來以便再投資。倘若未來的投資計劃是有前(錢)景的,表示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與發放股利的能力比現在好,因此雖然持股人暫時拿不到股利,但因為公司未來前(錢)景看好,股價還會上漲,到時再把手中的股票賣掉,便可賺到價差而獲利。
但要如何衡量公司的獲利能力呢?較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公司的每股盈余。每股盈余越高,表示公司獲利力越強,股價應該越高。過去美國的網絡類股曾經狂飆,就是因為投資人“不理性”地預期網絡類股“未來”的獲利能力無可限量,因而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現階段公司并未賺錢或未發放股利,仍愿以高價購買股票,以期未來可以賺到股價上漲的差價。
然而有能力發放高股利的公司,也不一定有比較強的獲利能力。例如一些傳統產業類股,如果沒有經營新的營業項目或做其他轉投資,通常會把盈余當成股利發給股東。他們固守本業,獲利穩定,但未來的獲利能力無法明顯提升,因此縱使實施高股利政策,股價上漲空間依然有限。
理論上,只有影響公司基本面的消息才會使得股價變動。例如某家公司接獲大訂單,預期可帶來不錯獲利,消息發布后,股價應會上漲。相反地,若公司失去大訂單,未來獲利能力將受影響,股價應會下跌。通常公司每季會發布財務報表,并在發布前釋放一些樂觀預測,目的在告訴投資人公司獲利能力不錯,藉以拉高股價。
顯然地,公司基本面不會每天變動,也不太可能每天出現影響公司獲利能力的好或壞消息,可是實際上股價卻每天都在變動。如果股價是由基本面決定,照理來說不應該如此,但從過度自信角度看,就能合理解釋股價每天變動的原因。
過度自信導致股市過度波動
財務學者宙斯·沙因克曼和熊偉認為:投資人過度自信是造成股市泡沫的主因。在多頭股市中,投資人因為獲利,自信增加,開始在市場積極操作,導致股票供需改變,股價不斷變動。
當股市中不理性的投資人居多時,理性投資人會因為風險增加而暫離市場,股市因而變成缺乏理性反制機制的市場,股價波動得更厲害。這時若是大多數投資人都看好,股價會不斷上漲,形成股市泡沫,萬一出現重大利空事件,泡沫會立即破滅。雖然較早進入股市的人仍可賺到相當的投資報酬,但較晚進場的人就被套在最高點。
過度自信的投資人并非基于對公司基本面或總體經濟面的判斷進行交易,他們的交易只會使得股價波動超過合理范圍,增加投資風險,甚至促使理性投資人暫離市場。一旦市場缺乏反制力量后,股價更容易偏離基本面而呈現過度波動現象。所以說,投資人過度自信是造成股市過度波動的原因之一。
過度自信容易低估風險
投資人過度自信所產生的第4 個現象是:不理性投資人因獲利而信心增強時,容易低估風險,產生投機心態,進而買進風險較高的股票。在正常狀況下,投資人對于風險較高的股票大都保持距離,不敢輕易冒險。但在投資獲利后,信心增強,就會覺得一些大型股很難上漲,不如買進風險較高的股票,或許可以較快速地獲得豐富的利潤。其實股市多頭時,獲利公司的股票固然會漲,即使未獲利公司也同步在漲,這是使投資人產生過度自信心態,轉而競逐高風險股票的結果。
股票是非常危險的投資工具,唯有虛心以對,量力而為,才能遠離不必要的風險。國際金融炒家喬治·索羅斯因為一路戰勝,自信心越來越強,但在1998 年進軍俄羅斯市場后嘗到敗績。事后他坦承自己的失敗來自驕傲,而且認為自己應該更保守些。
另一位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雖因股市投資致富而成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卻沒有過度自信心態,他的名言是:“不投資自己不懂的股票。”當許多人因為投資高科技或網絡類股而獲利時,他并沒有因為過度自信而改變自己的投資原則,因此當美國那斯達克股市崩盤時,得以全身而退,未受影響。兩位大師的投資經驗,是否令你對“過度自信”產生更深刻的領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