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分析可分為兩步。
一、估算投資數據
(1)、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廠房(或店面)的投資,設備的投資,以及它們的殘值(如設備折舊后的價值)。
(2)、成本費用估算:包括原料消耗及設備的煤水電消耗;工作人員的工資;管理費用(辦公部門水電費、差旅費、機器修理費、及一定量流動資金)。
(3)、稅金:一般納稅人基本稅率17%、對特殊貨物的低稅率13%,一般納稅人進項稅可以抵扣;小規模納稅人商業4%、小規模納稅人工業6%的是增值稅的征收率,不是法定稅率!上交營業稅是銷售收入的3%;城建稅:分別為7%、5%,應納稅額=營業稅稅額×稅率,納稅人所在地在市區的,稅率為7%,納稅人所在地在縣城、鎮的,稅率為5%;教育附加費:3%價調金:1.5% ;印花稅:萬分之3或5。
(4)、產品定價及利潤估算:產品定價主要根據同行業價格水平及產品成本進行調整。利潤=收入—成本—稅金。
二、進行可行性分析
對投資項目財務成本和收益的確定,并不能馬上比較項目的優劣,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項目持有一定的時間。也即兩個項目盡管成本與收益都相同,但一個項目能長期經營,另一個項目只能帶來短期的收益,那么一定是前一個項目更好一些。現實的情況是項目的成本、收益、時間都不相同,很難一眼看出優劣。所以我們應考慮投資每一筆現金流量(即現金的流人與流出)發生的時間,考慮因時間所引起的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的變化,即資金的時間價值。因此,首先介紹這個重要概念,這是投資分析的實質。舉個例子,假如今年我有一元錢存到銀行,利率為10%,那么明年我就有1.1元錢,后年我就有1/(1+10%)2=1.21元錢。即今年的1元錢比以后的1元錢更值錢。同樣,可以算出明年的1元錢相當于今年的0.909元,即1/(1+10%)=0.090元。后年的1元錢相當于今年的0.826元,即1/(1+10%)2=0.826元。把以后各年的收益折合到今年的過程就叫折現。所以,如果投資就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要不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呢!具體說來,有三種經濟分析方法。
(1)凈現值法
通過運用折現率將以后幾年的凈收益折現到今年,加總之后再減去初始投資的值叫凈現值,若凈現值大于零,則項目可行;若凈現值小于零,則項目不可行。其中,折現率可選擇銀行的利率或同行業收益率,也可以是投資者的期望回報率。
舉個例子。一個項目,根據前面的市場分析預測,可經營5年。年初廠房、設備投資10萬,5年后設備殘值5000元。假設同行業收益率為8%,每年利潤預計為2.5萬,計算凈現值=2.5/(1+8%)+2.5/(1+8%)2+2.5/(1+8%)3+2.5/(1+8%)4+2.5/(1+8%)5+0.5/(1+8%)5-10=0.323萬元,大于零,該項目可行。
(2)內部收益率法
即將各年利潤折現,求出恰好使凈現值等于零時的利率即內部收益率。若內部收益率大于銀行的利率、同行業收益率或投資者的期望回報率,則可以投資該項目。若內部收益率小于銀行的利率、同行業收益率或投資者的期望回報率,則不可以投資該項目。計算的方法是:如上例中,剛才用8%計算,則凈現值大于零。若按10%計算,則凈現值小于零。說明內部收益率介于8%和10%之間。
(3)回收期法
除了上述兩種投資項目評估的方法外,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投資回收期法,既考慮投資創利的速度以及收回初始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回收期越短,項目越好。例如,三年就能收回投資的項目比三年以上回收期的項目更具吸引力。
以上都是非常專業的計算方法,中小投資者如果自己計算有困難,可求助于投資咨詢公司。
在掌握了以上理性的分析方法后,投資是否也有技巧與竅門呢?專家給出了以下準則:
1、看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如何。一看其技術水平是否比原來高,技術水平高,成功的可能性也高。二看技術屬于哪一類?是共用技術,還是關鍵技術,或是配套技術?就技術的類型來講,共用技術、配套技術更適合中小投資者,關鍵技術就很難搞。
2、市場調查是很重要的一環。技術性強但市場性弱的項目就很難成功。比如,80年代美日對抗中,日本人搞機器人,美國人搞互聯網。機器人技術性比互聯網強,但市場性弱,結果日本的戰略投資最終失敗。
3、選擇好自己投資的行業。一定不要把錢投入你不了解的行業。有貨幣資本又有知識資本的投資者可選擇現代服務產業。有貨幣資本但沒有明顯一技之長的投資者最好選擇技術上相對成熟的產品投資。
4、注意投資風險。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是投資界不變的法則。不能減少風險,只能分散風險,可通過投資組合的方式,或找項目合伙人共擔風險。記住任何獲利的投資都需要一個心理逐漸成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