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制”改革深入推進 發改委部分汽車管理部門轉移
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13號,這是原信息產業部的兩處辦公地點之一。
6月29日上午10時,在大門左側,已經掛了10年,略顯褪色的“信息產業部”牌匾被駐部武警撤下,更換為印有“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字樣的白底黑字牌匾。
沒有媒體出席,沒有隆重儀式,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四汽車相關司局將并入工信部
換牌兩天后,已經走馬上任三個多月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救火大隊長”李毅中,向外界公布了工信部的“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據李毅中介紹,工信部內設司局24個,人員到位工作7月底前將基本完成。
工信部是五部委中首個公布“三定”方案的,而據說,很快也會推出“三定”方案的發改委,極可能將其目前下設的產業司、中小企業司、工業司的大部分以及經濟運行局的一半劃入這個“超級大部”。
如果計劃能夠順利實行,四個司局的名稱從此將從發改委內部機構名單中消失。產業司和中小企業司原封不動搬入工信部,而工業司及經濟運行局剩下的職能和編制則會轉移到發改委新成立的“經濟調節司”內。
汽車管理權半數轉入工信部
按照李毅中的說法,工信部首要職責就是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也寫明,發改委工業司目前負責的擬定、修訂汽車行業產業發展政策,指導汽車行業技術法規、標準擬訂職能將劃轉到工業和信息化部。這種“產業管理者”的角色,決定了產業司必然會劃入工信部。
目前,發改委產業司共有7個處室,包括綜合處、產業發展處、產業結構處、產業組織處、產業協調一處、產業協調二處以及服務業發展處。
不出意外的話,除屬于第三產業,不適合調整到工信部的服務業發展處,作為汽車行業主要監管者的發改委,其下轄對汽車行業有“研究分析產業發展情況,制定產業政策”權力的產業司,將全部劃歸工信部。
而包括綜合處、政策與法規處、非國有經濟處、融資擔保處及服務與創新處的中小企業司中,除了“非國有經濟處”歸入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司”外,其他職能部門也可能都劃入工信部。這意味著相當數量的自主品牌企業將仍屬于發改委管轄范圍之內。
除產業司和中小企業司之外,工信部還將獲得發改委工業司和經濟運行局的各一半職能。
工業司目前的主要職能是工業宏觀政策制定和分行業戰略、政策制定。據了解,該司有關石化等能源方面的職能可能調入能源局,而汽車、輕工、冶金等方面的職能則歸入工信部。
“不走工業管理老路”
今年兩會后工信部成立時就有人戲稱,從入嘴的藥到身上的衣,從地上的汽車到天上的飛機,工信部是無所不管。
不過“無所不管”的工信部部長卻在工信部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表態,并不會“事事都管”,將“不走工業管理老路”,突破傳統管理方式,在與汽車行業密切相關的工業專業司局中,“不按行業設置”,從而“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
盡管沒有單獨提到汽車行業,但李毅中在談到工業管理時,仍明確表示將“從國情出發,把握市場規律,主要運用法律、經濟手段,對工業行業實施必要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在工業行業管理上“不僅著眼于生產制造,更要著眼于市場、資源和環境,促進形成‘大工業’和‘大市場’”。
雖然相關的管理部門沒有減少,發改委也未將管理權全部轉交工信部,但是主管領導的態度似乎令飽受“多頭管理”之苦的汽車行業多少看到了一些希望。
更多的業內人士則將希望寄托在工信部第三副部長苗圩身上。作為東風汽車前任掌門人的苗圩,可能將在工信部主要負責工業事宜。這其中包括汽車業重大項目審批,產能擴張批準、新車批準等等。
據悉,在董揚力邀之下,苗圩已經出現在了汽車工業協會的內部會議上。這是否是汽車行業管理“松綁”的信號,我們不得而知,但“內行領導內行”的實現,的確為汽車業的發展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